状态医学——创立新医学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心脑血管科主任,内科学课主任,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病的异病同治和状态医学研究。主持并完成“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2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

[摘要] 学科融合与交叉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状态医学是系统科学与中西医学的结合,系统科学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超巨系统,是各种低级系统优化的结果,涵盖了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过程,具有多元组成、多级构成、多通道联系、多途径反馈的特点,是自组织、自修复、自学习、自调控的自稳系统,是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耗散结构,具有与外界进行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动态协调能力。辨态论治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机体偏离状态的认识和处理,由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走向辨态论治,将使医学诊疗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关键词] 状态医学;系统科学;中西医结合;中医;辨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01-21-02

我国实行的中西医并重方针,主张中医、西医、中西医力量长期并存,是建立在中西医学各具特色、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对于我国的卫生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惠及全国人民健康的现实意义。由此形成了我国特色鲜明的医疗卫生体系和格局,使我国人民同时受到两种医学体系的照顾,满足了不同疾病、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增加了群众对医疗卫生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范围,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同时,也使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各自取得较大发展,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兼收中西医学之长,辨病辨证、扬长避短、渗透融合,在许多情况下,取得了较单一方法更好的疗效,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及优势,并在各专业领域的国际国内学术讲坛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引发我们对现代医学体系和传统医学体系的思考,唤起我们建立新医学体系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尤其是对于中西医学各自优势与不足的重新审视以及对中西医学深层结合理论融合的探索,结合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更加促使我们从新的视角对医学和人体生命科学进行深入研究,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体系,这也是历代国家领导人和医学科学家的共识和梦想,更是中国对世界医学科学发展应当做出的贡献。中西医学相互学习、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形成兼具中西医学特色和优势的新医学体系,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找到创立新医学体系的思路与方法。作者认为:具有系统科学、整体科学特点的状态医学,可能是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最佳途径。

1状态医学是系统科学与中西医学的结合

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系统科学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是关于复杂性问题的科学,是传统科学的简单分析和线性思维方法力所不及的领域,为当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认识工具。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以及混沌理论、分维理论、孤立子理论等。将之运用于医学领域,进行学科交叉,既有利于系统科学的发展与提升,更有利于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尤其对于从不同方向认识人体的中西医学的各自发展和中西医学体系的结合更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这将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正确途径,更有可能三种现存医学模式殊途同归,创造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本文论述的状态医学,即是进行这种探索的一种尝试,其本质是兼有分析医学与整体医学优点的系统医学。

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超巨系统,是地球上进化最完美的生物系统,被哲人圣贤称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它是各种低级系统优化的结果,涵盖了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过程,具有多元组成、多级构成、多通道联系、多途径反馈的特点,是自组织、自修复、自学习、自调控的自稳系统,是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耗散结构,具有与外界进行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动态协调能力。机体可根据外在变化和内在需求,将自身调控到各种适宜状态或最佳状态。表现为机体的各种常态即为健康状态,如因各种因素,导致人体状态偏离常态,超过一定界限,即为病态。病和证是对机体偏离常态的认识和概括,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机体病理变化过程的客观规律,都是对机体不同系统状态的描述,都是有相同的系统本质,因而从理论上讲,对病与证的认识,有可能在系统科学水平统一起来。

辨“病”是西医用还原论方法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一般说来,具有准确定位、精确定量、确切定性的特点,以病变过程的纵向诊断为主。辨证是运用整体论方法,通过察外知内、类比推理等方法,认识疾病的本质,具有客观、模糊定性定位定量的特点,以病变状态的横向诊断为主,同时西医亦有辨“证”论治,中医亦有辨“病”论治,中西医结合更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状态医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辨态论治,辨别系统的状态,包括局部和整体的结构形态、能量代谢状态、物质代谢状态、信息处理状态、心理状态、动态变化等,能够更加全面而准确地辨识和处理机体的病变状态,可将医学诊疗方法和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2对中西医学的状态医学分析

根据中西医学和系统科学原理,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是统一的,物质、能量、信息是统一的,机体生命活动是一个动态协调平衡过程。以西医而言,无论何种致病因素,只要影响到其结构、功能或代谢,就会使系统失去稳态,出现物质、能量、信息的偏倚,表现为病态。西医所指的“病”,多指病因较明确,病灶较确定,病理变化过程较明确,并可以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描述,其病变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规律性相对确定,这种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多以反应局部状态(结构形态、功能形态、代谢形态)的变化为主,但对整体状态的相关性关注不足,在病因明确、病变过程和环节较为单纯的病变,尚可显示出优势,如感染性疾病等;如属多因素致病、病变环节多、病理过程较复杂的病变,则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因而从西医角度而言,不仅应辨识局部和单因素疾病,更应关注多因素多环节疾病及其相关的整体状态变化。况且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疾病显现出多因素、多环节、多过程失衡并互相影响的特点,越来越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在系统科学的框架中探究疾病变化的系统本质,寻求从系统角度解决问题的路径。这可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获得整体性思路和切入点。中医证候从中医整体论辨识和高度个体化为特点,反映机体整体动态变化的规律,在各要素整体相关和动态变化中阐明疾病的系统本质和状态特点,寻求从多因素、多靶点、多环节、多过程调控机体失稳的方法和途径,长于在复杂性病变中辨识机体整体状态,但由于疏于局部病变状态的准确定位,且未使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描述,因而影响其整体论思维方法优势的发挥,而在继续发挥整体论或构成论方法优势的同时,恰当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揭示整体论认识框架中的诸多细节,包括多因多级多路的调控方式等,阐明整体状态失稳的外在变化和内在变化的相关性,可能会对中医的发展和现代化提供较为可行的途径。

就中西医结合而言,不仅是中医方法与西医方法的简单相加,也不仅仅是中西医治疗取长补短疗效的简单互补,而是将两种医学体系,在系统科学的框架内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以系统本质为核心,以中西医学原理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状态医学体系,至少应包括状态自稳生理学、状态失稳病理学、状态偏离诊断学和状态调控治疗学等内容。其本质是以系统科学角度阐明和解决机体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许多当今中西医学中的困惑、矛盾和局限性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3状态医学遵循系统科学与整体科学原理

状态医学至少具有以下基本原则和特点,即目的性原则、整体性与有序性原则、重视每一个要素的原则、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原则、反馈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以实现机体系统自稳。人体患病(或曰失衡、失调、失稳),均是违背上述原则,机体稳态被打破,且系统自身调控亦不能纠正的结果。

3.1目的性原则

机体的常态及其参数是其目的点或目的环的综合,机体状态为适应机体的内在或外部需求,围绕目的状态进行一系列调控,某一数值的高低都是系统状态变化的结果,又可能是另外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其时间上的动态变化性和整体上的相关性具有系统的目的性原则和特点,机体的固有程序、内在需求和外部变化使其目的的不变性和可变性呈现出系统优化的特点。

3.2整体性与有序性原则

机体是由分子、亚微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组成的结构序列,由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心理活动等组成的运动序列,是物质、能量、信息高度协调,结构机能代谢高度统一,是自然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其外在变化和内在过程的一致性或矛盾性可在此得到较好的统一。

3.3重视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原则

这是还原分析为基础的西医学的优势,应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成果,把握各要素的结构状态、功能状态和代谢状态及其已知的相关变化过程,并给予其在整体网络中的定位和作用,理解其性能和特点,而不再把某一病理变化当作单一因素单一过程来理解,更不能再重复头痛医头、足痛医足的片面性做法,将各种病变放在整体的、系统的或网络的格局中加以考量。

3.4反馈性原则

机体的联系一般情况下都具有反馈的性质和特点,如不能恰当理解、系统把握,误读某些病理现象和指标,则犯南辕北辙的错误。这在内分泌病变的认识和处理中,常会使人注意反馈性调节的特点,而给予恰当的处理,在中医的阴阳五行中虽似有触及或表面上认识到阴阳平衡与五行生克对整体协调的重要性,但常疏于具体性而泛泛论之。因此应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的原理给予系统论的充实和解读,在传统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的同时给予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创新与提高。

3.5层次性原则

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系统状态的层次性,这对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病、证或是态,都因不同层次的病理过程而决定了病变部位、性质与程度的不同,尤其是对深层状态与浅层状态的辨识,对于区分病情的轻重、标本、缓急,解决复杂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3.6动态性原则

机体的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无论是结构、功能、代谢,还是物质、能量、信息,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都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并具有各自的规律性,因而要阐明状态的形成、维持与转换机制,就要对转换点与转换时点和转换机制与转换时机给予恰当的辨识和把握,把局部状态和整体状态的相关性和影响节点纳入网络体系,在系统的变化状态中解读其相互作用,并始终把握整体动态变化的趋势,在整体动态思想的前提下认识和处理要素和细节问题。在细节与要素辨识中把握整体态势。

4由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到辨态论治

病与证所反映的机体状态,是形成状态医学的基础,是创新医学体系的捷径,对其原有知识进行系统科学意义上的解构解读和渗透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也是中西医学深度结合的必然趋势。在基本具备中西医学两套知识的中西医结合队伍中,容易进行两种语言的沟通和创新,状态医学模式将是这种探索的较好形式和理论指导。辨病论治加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治疗模式。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仅从临床医学角度也足以证明中西医学的互补性和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面对临床困惑和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的盲目性,越来越需要认识上的深入和理论上的结合,将中西医学纳入统一框架之中,以形成新的医学体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状态医学首先是一种思路,其次是一种方法,未来是一种模式,由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走向辨态论治,是我国医学的特色、优势和方向,中医、西医、中西医或将殊途同归。

(收稿日期:20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