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创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教师处于学生工作的最前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教师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既为学校全体成员所创造,同时又塑造了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群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创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根本目的,不断提高校园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校园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就不能忽视高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高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教师处于学生工作的最前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他们是文化的传授者,他们对于教育内容的处理和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实施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人在追求道德完善的道路上,倡导“修身”,“养心”,提倡知行统一,更强调教师的模范作用。一向主张“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德,然后信其道”,提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

另一方面,在一所高校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是校园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文化群体。教师的人格、学术、社会文化观念、道德价值观念等都对大学生有着深刻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再次,在一所高校中教师是校园中最稳定的构成部分。参与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说是学校老师的天职。因为他们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发展者、守护者和传播者。他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参与者,是他们一年年迎来希望又送走英才,是他们通过自身言行实践着自己倡导的校园文化并向一批批学生传播校园文化。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以自己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形成宽松和谐的文化育人环境。

二、当前高校在教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的误区

首先,有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一些高校,一提搞校园文化建设就好像只是党委领指导、辅导员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实施就行了。开几次会,请几个名人或教授作几次讲座,搞几个大的学生活动,以为这样就把校园文化搞好了。有意无意地把一线教师抛在一边,即使他们想参与进去也是无从着手。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成了两部分人的事:一部分是学校党委和专职学生工作者,一部分是学生组织成员。而广大教师和普通学生成了旁观者。呼啦啦一阵风过去后,该怎样还怎样,又是老样子。既没有制度保障,又没有队伍保证,更没有形成传统。这实际上是跟风跑,只做表面文章,完全不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

第二,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有待加强。当前绝大部分教师都在认真进行教学与科研。但是也应看到,有人认为科研比教学重要,能带来实际效果,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有人认为当今学生难伺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人认为教学以外的一切工作都应由政工和其他管理部门负责。有些教师不重视学风建设,对学生争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严格要求;更有甚者,鼓励学生不上课,借机忙自己的事,为了应付学生考试,考前向学生划题、透题,默许或鼓励学生作弊,在学生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我们必须看到,教师的教学敬业品质、严谨的治教态度、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自觉的责任心,是保证高校的优秀文化氛围、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不断滋养优良教风学风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养成的基石。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优良的校园文化传统。

第三,学生工作队伍问题多多。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从总体上看是好的、是能够胜任工作的。但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幅度扩招,致使在队伍建设上面临着不少新情况、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不合理。我们从高校的整体情况看,这支队伍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学历结构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尤其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学生管理干部,都显得特别年轻化,大多数都是刚出校门未经严格培训的研究生。这在不少学校都是如此。近些年由于高校扩招,急需大批学生工作者。但是,多数高校不是从有经验的教师中选择,而是成批地把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安排到学生工作岗位,从事专职或兼职工作。虽然队伍建起来了,但这部分人过多,对工作不利。青年教师有激情,好沟通,敢于开展工作是好的。但是学生工作岗位本身就是做人的工作,而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人生阅历毕竟有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都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很多人生发展规划问题,他们也难以指导(而且据调查,其中有些青年教师对一进学校就做学生工作也是有看法的)。特别是做学生工作,因为年龄相近,更难以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要做好本职工作显然难度大,有力不从心之感。二是队伍不稳定。由于从事学生工作事务琐碎繁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专业教师相比又存在较大的差距,缺乏荣誉感、成就感,不少人不安心于本职工作。他们或是想办法调走、或是想办法改行。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先做辅导员或班主任,这部分人的不稳定性就更强。这就使高校的学生工作在效果上难于保证,在目标上难于实现,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处于几近瘫痪的状况。

三、以教师为主体开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首先,高校要重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应明确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因为学校怎么样发展,最终还是要靠教师来实现;培养什么人,也是要靠教师来实现;人才怎么培养,还是要靠教师来实现。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任何的改革都将是形式主义的闹剧。在校园文化的问题上,更是如此。“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大学校园里,教师是最稳定的一批人。他们是校园文化最重要的传播者和守护者。他们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励他们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加强教师职业文化素质。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第一部分“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第二部分“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更是用了较大篇幅阐述教风、学风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一所大学像不像大学,关键不在于楼房,在于大师,而大师的产生必须以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文化素养既内化为大师自己稳定的品质,又外化为影响学生成长和大学特质的文化。所以高品位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与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有直接的关系,同时,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也是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我们作为高校的教师既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要以自己的专业学术风范和思想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高校应该大力加强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观,健全教师育人工作评价考核机制,把教师的育人工作作为教师聘任、考核、晋升等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真正把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摆到首要位置。只有教风好了,学风才能好。如果广大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好书,做好人,同时对学生严格要求,何愁学风不好,培养不出人才?

第三,鼓励和选拔优秀教师从事学生工作。如前所述,学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既有思想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因而这部分人应该从具有一定教学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中青年教师中选拔。现任的青年教师应该进行根据自愿原则重新鉴别,并且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实习才能再次进入学生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央文明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3]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 .2005-7-18.

[4]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 2002,(4) .

[5]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