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 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学生的质量不对接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理论界和高等教育管理者分别提出了“职业”起点说、“技能训练”起点说和“工作过程逻辑”起点说,但都存在偏颇之处。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会计信息化工作知识为起点”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可行性、培养目标、实施方案及课程设置和岗位课程选择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8)23-0109-03

21 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显著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素质能力, 已经成为个人发展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何建构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其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学生的质量不对接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理论界和高等教育管理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与实践,分别提出了“职业”起点说、“技能训练”起点说和“工作过程逻辑”起点说,但都存在偏颇之处。职业应该是职业科学的起点,技能训练只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工作过程逻辑是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编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于此,德国职业教育专家费舍尔(Fischer,M)提出了“工作过程知识” 起点说,澳大利亚学者史蒂芬逊(Stevenson,J)使用了“工作知识(Working Knowledge)”和“职业知识(Vocational Knowledge)”两个术语来概括他要阐述的对象,国内学者和震认为“工作知识”涵义更为全面、适应性更强。工作知识是指根据工作所需并且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进行组织的、介于经验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之间一种特殊知识,工作知识以工作工程知识为主体,但是其外延却大于工作知识的外延。它具有以下特点:(1)它不仅包含工作过程知识,而且包含经验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但是这里的经验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必须是以工作过程逻辑组织起来的知识。(2)它是在一个工作程序中为实现工作成果所需的各种知识的综合,是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或者整合的。(3)工作知识是与工作情境直接相关的,是以工作实践为导向的。(4)工作知识既可以是显性知识,也可以是缄默知识;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在主体的工作活动中体现出来,在工作活动所产生的服务或产品上体现出来。

会计工作就是一个收集、处理和输出会计信息的工作过程,既包括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等理论性知识,又包括会计流程、岗位职责、会计软件应用等经验性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过程和会计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正如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在“相关性的遗失 ——管理会计兴衰史”中所说“这个古董式的财务会计模式仍为信息时代的公司所采用。在理想的情况下,这个财务会计模式应得到扩展”。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会计电算化被提出并得到不断扩展,逐步形成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以集成观和系统观为理论基础,融合会计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及经济计量等学科,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会计模式和会计工作过程。这无疑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良好的潜力(性格、职业倾向)、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快速的适应能力。因此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必须改变原来的与社会脱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会计信息化工作知识为起点,强调职业目标、岗位需求、能力导向和工作环境。

具体思路是:①明确职业目标。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来说,其职业目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组织中从事会计信息化工作,另一类是在管理软件企业或会计软件企业从事实施、服务工作。②理解岗位需求。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选择,其职业岗位是相对明确的,主要包括系统操作岗位(含数据输入岗位、数据审核岗位、数据分析岗位、系统稽核岗位、会计档案管理岗位、系统维护岗位、系统主管岗位)、软件企业岗位(会计软件和ERP软件营销岗位、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岗位、会计信息系统服务岗位)。③确定结构化能力。结构化能力是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策划能力、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的综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所需的结构化能力进行梳理,并探索这些能力之间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围绕这些能力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体系,实现单项能力的提升和整体能力的融合。④提供虚拟或真实工作环境。工作知识必然与工作情境直接相关,只有提供虚拟或真实工作环境,才能实现工作实践导向。

总之,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该以会计信息化工作知识为起点,注重职业目标和工作环境,强调岗位需求和能力导向的互动。这种模式可以称为“以会计信息化工作知识为起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可行性

从社会需求来说,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可行的。专科生将来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是应用性和操作性,对理论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希望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岗位,发挥作用,因此,根据岗位工作知识设计能力,依据能力安排课程是符合社会需求的。

从学生角度来说,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是必要的。专科生的基础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学习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能要吃力一些,但是在实践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差异并不明显,有时甚至会有某种优势。因此,扩大实践教学符合“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教师角度来说,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相比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它要面对许多具体问题,而且有些问题是无法预先准备的。但是,作为教师,一般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经过一段实践的调整和自学是完全可以胜任实践性教学需要的。

从教学条件来说,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需要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的支撑。在实验室、软件和数据仿真的同时,也可直接到实际企业去实践。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目标

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贯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 根据职业目标,确立四大岗位(系统操作岗位、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岗位、会计信息系统服务岗位、会计软件和ERP软件营销岗位),依据四大岗位设计能力结构。具体而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扎实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信息化知识;(2)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熟练的会计软件和ERP软件操作技能;(4)培养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能力;(5)培养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和服务能力;(6)培养学生会计软件和ERP软件的营销能力;(7)培养学生出色的岗位综合能力;(8)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实施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实施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技能(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术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基本技术能力考核和教学保障几个方面重新构建。

1.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更新教育观念

教学改革实际上不单纯是教学本身的改革, 而是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的改革。首先,应有先进理念的引导和科学制度的保证;其次,应围绕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来寻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学改革中要确保师生对改革的目标形成共识,学校各级管理层在实施过程中形成合力, 以有效地推动改革进程。同时, 改革的本身也是由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这对于推进改革目标与任务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拓展学生视野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应以岗位需求和能力结构为目标, 注重工作知识的逻辑安排。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工作:①在常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和强化工作知识性教学课程,尤其是与将来学生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如财务会计与实务、财务管理与实务、会计软件实施实训、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等;②将课堂教学和企业现场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职业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拓展课程,如创业计划实训、企业经营实战演练、软件营销、演讲技巧、项目管理,开拓学生的视野。

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步以现场教学法为主, 强调学生的参与。具体措施为:①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知识点讲授、课堂讨论、趣味故事相结合的方法。②提倡教与学并重。在要求教师讲好课的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加大体验式教学的应用;③采用立体化教学。将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相结合,形成多维的教学体系;④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在仿真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讲授,营造职业氛围。⑤构建虚拟公司运营环境。让学生进行职业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学校就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毕业后实现零培训上岗。

4. 改革考核方式,将考试与考核、校内考试与校外考试相结合

依据会计信息化工作知识的逻辑关系,在课程编排上,第一学年着重安排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能力课。比如英语、经济应用数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技术、会计基础与实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国家英语应用能力A/B级合格证书、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考试二级计算机合格证书、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二学年着重安排专业基础能力课和专业核心能力课。比如财务会计与实务、财务管理与实务、会计信息化、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要求达到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要求,获得中级会计电算化证书、金蝶用友等主流ERP软件的应用能力证书;第三学年着重安排专业拓展能力课、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由学生根据四大岗位自行选择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实行职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三导师制,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达到零培训上岗,与社会无缝对接。

5.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实践教学保障

必须加强在实践课时、师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保障。①调整课时结构,增加实践课时。将实践性教学比例从过去的10%~20%提高到40%~50%, 在时间上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②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企业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减少就业调整期,增加学习兴趣和动机;③加强师资培养。专业拓展能力课需要教师既有高深的理论涵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高校教师所缺乏的,必须加大进修培训和企业学习。④加速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更新。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不仅应了解会计软件和供应链软件的基本操作过程,而且应该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流程,因此收集实际的案例和数据,建立动态案例库和数据库,显得格外重要。⑤完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方案和实施步骤,对每次的实践教学都应该有具体的目标和实施过程。⑥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既有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又有全班操作与团队操作,还有“角色扮演”等。

五、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课程设置与岗位课程选择

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来说,将来的职业定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在课程选择上大部分的课程是相同的,如通识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而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应该根据将来的职业定位加以选择,具体情况如下:系统操作岗位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的职业定位,应选择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办公事务实训、企业经营实战演练、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创业计划实训等课程;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岗位选择会计软件实施实训、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企业经营实战演练、项目管理、公共关系等课程;会计信息系统服务岗位选择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办公事务实训、创业计划实训、公共关系、企业经营实战演练等课程;会计软件和ERP软件营销岗位选择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办公事务实训、软件营销、公共关系、演讲技巧等课程。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