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民族器乐重奏教学现状及其反思

摘要:乐器演奏不单单局限于独奏、齐奏、合奏,“重奏”亦是多人合作的一种重要演奏形式,民族器乐重奏在国内专业音乐院校已初见成效,而在普通高校的认知度、实施度差强人意。本文中笔者以多年民族器乐教学及舞台实践经验为切入点,对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重奏教学现状进行梳理,从而总结出两点不足之处即教学模式欠完善和教与学的文化自信缺失,并以此引发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族器乐重奏   教学现状   重要性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87-02

一、普通高校民族器乐重奏教学现状

在民族器乐教学中融入“重奏训练”始于20世纪60-70年代胡登跳先生,之后有国内九大专业音乐院校争相效仿。近几年通过对河北省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实地走访调查,发现“民族器乐重奏”在高校教师及特定学生群体的认知度不够深入,实施度不够广泛,从而使其教学现状的不足之处集中表现为教学模式欠完善,教与学的文化自信缺失两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欠完善

当今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多注重技能课程的教授,而对于民族器乐重奏课程及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性认知不够,从而导致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队伍的组建、学生群体的认知较为落后。民族器乐重奏若想在普通高校得到较为满意的实践效果,就必须配备一套相对系统的教学模式以作支撑。而今,普遍现象多为个别高校教师因个人喜好或为完成任务型演出而产生的仅代表教者主观意愿且非持续性地教学行为。因为没有较完善的教学模式作为后盾,致使教师教学缺乏课程内容及形式上的创新性,学生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长期以往难免形成恶性循环,此状延续下去亦容易成为当代高校器乐教学的昙花一现。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授课形式单一。部分高校教师为了满足舞台实践需要,除了利用专业课时间排练部分独奏、齐奏小作品外,也逐渐开始排演民族器乐重奏作品。现将其大致归纳为两种:第一种,单一乐器种类的重奏教学。此类重奏教学多为主项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水平为基础进行自由分组,从而进行的分组重奏训练。该种形式弊端主要体现在排练曲目涉及面欠广泛,且在排练过程中多为教师或学生的主观教学及演奏视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二,多种类乐器的重奏教学。部分高校已不再局限于一种乐器的重奏,而是通过多种乐器重奏扬长避短以寻找最佳音乐效果。该种形式弊端主要体现在因为是多种类乐器重奏,学生群体主观条件复杂,又因缺乏系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所以致使没有固定教师负责,致使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差,排练往往效果差强人意。

单纯民族器乐重奏训练,教师较容易闭门造车,教学方式单一,长期以往很难调动学生的排练积极性。也因其授课内容单一,其艺术视野和未来发展的面较窄,毕业后就业工作范围缩小,综合调配能力较弱,无法胜任未来社会多面手的工作。

其二,实践形式单一。近几年来,民族器乐重奏作品大多用于高校民族器乐专业音乐会、民族音乐盛典、知名民乐大赛等舞台上,此种过于单一的舞台实践形式,在客观上限定了教师教授专业课的内容和拟定排练曲目风格,也禁锢了学生对民族器乐重奏的认知以及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自信。因此仅仅是将重奏作品搬上高校、民乐比赛的舞台上,势必阻碍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其三,教学模式不够完善。首先,任何一个事物的成长,都离不开相对完善的理论支撑。现如今的民族器乐重奏教学体系不够系统,恰恰是因为缺少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民族器乐重奏教材。有了相对应的教材,教师教学有理可循,学生学习有章可循,这样为教师日常教学和学生认真排练提供了理论保障。其次,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也是掣肘民族器乐重奏教学发展的一个屏障。能够在重奏表演上游刃有余,需要学生掌握基础音乐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民族器乐概论等完整的知识体系架构,所以在课程上应该广而宽,不能单单局限于主项器乐演奏或是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层面。再者,学制管理模式不够严谨。若想从客观上调动学生参与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应该在学分管理上提出明令禁止的相关事宜,这样既能保证教师有效教学,又能让学生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从而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综上,只有完善教学模式,才能为民族器乐重奏训练提供得以成长的土壤,更是提升高校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完善专业技能的同时亦能寻求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亦是教学相长的必要保障。

(二)教与学的文化自信缺失

无论何种形式的民族器乐重奏教学,大多缺乏对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下,当代大学生多崇尚西方音乐或流行音乐。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在重奏课堂上对民族器乐重奏作品的把握也是皮毛而已,其重要原因是高校及教师未能找到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在教授重奏课程的同时有效渗透传统音乐精髓、提升文化自觉、加深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如今,高校多是以为满足技能拓展训练或演出需要而进行的民族器乐重奏教学,并未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作为高校和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民族器乐重奏练习,加强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自信、对民乐重奏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二、民族器乐重奏训练的重要性

(一)提升专业技能

普通高校民族器乐学生基本都有多年习琴的经验,基本功相对稳定,但仅仅局限于个人独奏。进入高校以后,面临重奏训练课程的加入,无疑对专业演奏技能和音乐综合知识的运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要想更好地融入重奏课程,学生首先需要对专业技能演奏的精准度、熟练度有更好地把握,比如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基本功练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演奏方法,且能熟悉某种乐器的常用调及其迅速转换。其次,要求学生对音乐综合知识如基本乐理、和声学、传统音乐文化等知识的掌握要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其中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理论支撑,因此学生对和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二)锻炼协作能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立体的艺术。若想若干乐器在同一时间,不同人的手上奏出动听的声音,那必将是各位演奏员全神贯注、通力协作才能完成的一件艺术品。因此教师在理性层面上,要求学生们演奏好自己声部乐谱的同时,还应注意提前了解重奏作品的背景内涵、织体语言、各声部之间的架构关系等,从而能够更好的倾听其他声部的音乐走向,以求较自如地配合演奏各自声部旋律,达到较完美的立体音响效果。在感性层面上,要求学生无论从表情還是肢体语言,都应当充分理解作品本意,以配合教师排练,注重演奏期间的眼神交流和合奏意识,从而达到较为完美且统一的二度创作,使作品生动地体现于观众面前。

(三)拓宽职业规划

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较之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演奏技能相差甚远,因此走向专业音乐舞台成长为乐手的机会是寥寥无几的。所以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其一是走向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其二是音乐培训机构的基础教学或课程管理;其三是自主创业。无论是哪一种职业,单一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基层教学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而参加过民族器乐重奏训练的同学,恰恰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在校期间的重奏训练音响丰富、形式多样且鲜活多变,有较强的主观意识性。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日常排练和积累经验,在日后的工作中亦能有效整合身边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审时度势,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力,为学校培养出同样具有扎实专业功底、综合能力素养高、团队合作意识强的优秀人才。

三、民族器乐重奏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经考察,现今的普通高校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多表现为“重技能轻内涵”“多个人少团体”两种状态,即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练习或个人独奏训练,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团队协作能力。普通高校培养民族器乐人才应当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与尊崇。因此系统构建民族器乐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融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必将成为主流教学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