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摘 要:幼儿园与小学如何恰当有效地衔接,是我国初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幼小衔接“小学化”的现状,本研究从幼小衔接课程的角度,通过对安康市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展开调查,发现安康市幼小衔接教育政策不完善、幼儿园与小学教师思想观点陈旧、幼小衔接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幼儿园与小学之间互动较少等问题。因此建议通过政府积极响应、教师双向互动、提高教师素养、家园社区共育等形式来解决幼小衔接“小学化”的问题,从而有效落实幼小衔接的工作。

关键词:小学化;幼小衔接;教学方法;课程观

本研究针对如何减少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从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试图寻找合理解决幼小衔接的措施,使幼小衔接在课程方面跟上幼儿身心发展的步伐,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把握好幼儿关键期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小衔接规范化发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安康市区含有学前班教育的公办小学两所和达到200人的公办及民办幼儿园各一所,将所有任课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小学教师与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总和比例各占50%。采用自编问卷,小学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90%;幼儿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96.5%。

二、结果与分析

1.学前班教育的认识。学前班教育是我国特色的一种幼小衔接教育形式。据统计,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在学前儿童是否应进行学前班教育的观念上差异不大,有83%的小学教师及72%的幼儿园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学前班教育。从对学前班教育的认识说明,大部分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对于幼儿应接受幼小衔接课程持支持态度,这也为促进幼小衔接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客观条件。

2.课程观方面。我国学前教育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有基础性意义,在我国的终身教育体制下,学前教育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本研究主要从安康市区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课程观进行分析:a.课程是教师与儿童之间教与学的活动;b.课程是儿童在学校获得的经验; c.课程是儿童在学校的一日活动;d.课程是儿童所学科目的总和。

在安康市区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观中,有52.3%的小学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儿童之间教与学的活动,而幼儿园教师中有52.3%认为课程是儿童在学校获得的经验,38.2%小学教师认为课程是儿童在学校的一日活动,39.3%幼儿教师认为课程是儿童所学科目的总和。由此可看出,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观上存在差异。

3.课程内容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学前教育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开发和设计的。3-6岁儿童主要在幼儿园生活,主要活动是游戏。幼儿园纲要指出“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课程主要围绕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进行。而小学的课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学生需要付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其中语文和数学为考试科目,其他为考查科目。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是否开设艺术课程,是否设置算数、拼音、识字、珠心算课程,是否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是否按家长要求教授读写课程这四方面进行调查。

根据统计得出,82.4%的幼儿园开设了类似于小学教育的课程,63.3%的幼儿教师开始布置书面作业, 78.4%的教师顺从家长的意见教授读写课程。可以看出,幼儿教育仍存在“小学化”倾向。深层剖析后发现,政府管理较疏松,从而使这种现象无人制止,严重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应该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注重幼儿的感受和健康发展。

4.课程实施方面。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互动较多,活动中与幼儿有相当多的个别交流与小组交流。而小学教师虽然也与学生有个别交流,但其主要精力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

三、讨论与反思

1.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认识出现差异性。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明文规定幼儿园教育不能有“小学化”趋向。此次调查中,安康市区小学教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幼儿园送过来的孩子,智力好、悟性高、学习效率高,可是一开始写作业或考试时就会感到困难,任务意识差,随意性大,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连笔都不会拿。通过研究发现,在幼儿或多或少不适应小学教育的现象背后,显示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脱节,教师间的课程观缺少交流与沟通,教师职业素养与自我实现价值较低。由此分析得出:首先,政府在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上应该作为幼小衔接的黏合剂,大力研究并下发关于两阶段教育的有效链接与合作的政策性文件,明确幼儿园与小学课程教学方面各自的职责。其次,加大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训机会,增强其教学能力和教学观念的创新性与改革意识。最后,提高教师的待遇,加强教师职业使命感和自我价值的完善。

2.教师对课程的依赖性大,缺乏创新性。教师对课程的观念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幼小衔接活动能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过渡,也体现了教师发挥其教育实践的主动性,反映了教师积极参与幼小衔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改革。教学是双向的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与课程的选择应该与时俱进,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多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与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课程。再者,现在的学生对于网络与媒体应用得非常熟练,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幼小衔接教学,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性。

3.教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理解欠缺。在幼儿园,幼儿已经习惯了堆满玩具的教室与操场,习惯了和教师、同伴一起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习惯了花花绿绿充满童趣的环境。突然之间开始小学的生活,使幼儿面对冰冷的墙壁、只有桌椅的教室以及讲台上远远的教师,难免出现抵触情绪。许多幼儿没有树立正确的上学意识和端正的上学态度,致使不少幼儿害怕上小学。针对这些现象,幼儿教师可以作出课程计划或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儿童适应小学生活。首先,培养幼儿入小学所具备的素质(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规则意识、人文意识等)。其次,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引导幼儿熟悉小学的环境,如教室、操场、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参观一年级小学生的一些活动,如少先队活动;与幼儿园上届大班毕业生见面和交流,以激发幼儿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向往,使他们从思想、情感上做好入学准备。同时,调整幼儿的作息制度以适应小学作息制度的变化;召开幼儿升学庆祝会和幼儿毕业典礼,给儿童留下深刻印象,让儿童带着欢乐和自信告别他们最喜爱的幼儿园,迎接新学校的生活;指导家长为幼儿购买书包、铅笔等入学时必需的文具用品,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小学生活,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

总之,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幼儿成长的表现,是幼儿适应新集体、新环境的挑战,也是要检验教师与家长合作共育情况的一张试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任何一种教育都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在从“幼”到“小”的过渡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和家长配合,积极挖掘并抓住每一次的教育契机,客观而科学地帮助、引导幼儿,杜绝幼儿被“小学化”的教学侵蚀,让幼儿带着一份渴盼、一份天真、一张笑脸走向一年级的课堂。

(指导教师:刘丽娜)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郑淑杰,蔡淑兰.儿童社会性发展[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