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工程管理学科内涵和人才素质的探讨,结合目前商科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 人才培养 商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目前,工程管理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每年都会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投资,近年来全国固定资产的投入接近甚至超过GDP 总量的50% ,而以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水平尚无法完全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和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的到来,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项目投资必将会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事实上,各行业对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已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因此,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可行性,成为政府、企业、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点之一。

1 工程管理学科内涵和人才素质要求

工程管理是指为实现预期目标,有效地利用资源,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以工程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工程管理专业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工程技术活动所遵循的工程规律;一个是工程技术活动所遵循的管理规律。这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问题,是其区别于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征,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工程管理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因此也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经过4-6年的专业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够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

2 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有200多所,起步较早的是一些在工科领域有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院校,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培养体系。而商科类院校作为后来者,仍处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摸索过程中,基于工程管理学科内涵以及工程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认为商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有两种: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明确指出工程管理专业应注重培养管理能力, 对于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是重在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土木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法律知识仅要求熟悉即可;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明确,培养目标是造就“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该培养目标对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相关知识均要求掌握,并且突出了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地位。

两种指导思想对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掌握要求的差异使得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偏向于技术;一种偏向于管理。这就导致了相关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目标不明确。

在分科制下理工科基础薄弱的商科、财经类院校对于培养目标的困惑更甚于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当前大学由单科向多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下,商科院校普遍希望借助技术与管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在保持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扩充完善薄弱学科。由于受历史发展和办学条件限制,商科类院校在工程技术学科方面缺乏历史积累,底子薄,需要很长的发展周期和巨大的投入,与理工科院校相比,劣势较大。因此,商科类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上普遍存在着管理与技术难以平衡的矛盾。

2.2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受办学思想和条件的限制

工程管理专业属于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交叉型、复合型专业,其知识结构横跨管理学和土木工程两大学科,因此,需要设置的课程门类很多,如果每门课程均按照管理类和土木类课程要求进行安排,总课时和总学分必然无法满足要求。笔者选取了六所高校,其中前四所为工程管理专业排名前十的院校,后两所为财经类院校中工程管理专业开办较早的院校,通过对他们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的学时比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商科、财经类大学在教学计划安排和课程设置时,管理、经济类课程学时占的比重较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类平台课程占整个专业平台课程的70%,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占的比例只有17.97%,比前四所大学的平均比例低了37个百分点。工程技术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辅助性地位。

表16所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四大平台课程分配比例

2.3 缺乏工程技术类的师资储备

因为工程管理必定将与工程技术和工程实际相联系,因此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增添大量工程方面的专业课程。一般来讲,专业基础课开设的课程有: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建筑结构。专业课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宜开设的课程有:投资项目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招标投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等。这样数量庞大的专业课程,商科院校要么是从前根本没有这类课程,要么是侧重点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向,这是与理工科院校相比的一个劣势,也是需要尽快加强适应市场需求的一个方面。

2.4 与工程技术相关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商科院校大多是经、管、文、法等注重理论的学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工程技术类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一个薄弱环节,另外,工程管理专业相应硬件设施需要较大的投入而使用效率不高,比如,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所需仪器、设备价值都是过万元,而这些实验室除了工程管理专业能够使用外,其他专业都无法利用。所以,多数商科院校与工程技术相关的实践教学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理工科院校,无法满足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

3 商科院校工程管理培养模式

商校院校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关键在于,在商科院校学科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学科、师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找准培养目标,突出“管理+技术”的特色,主要要解决如何在缺乏土木工程类专业支撑的条件下展开积极有效的专业课程建设,进而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实践环节有机结合的问题。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符合市场需要和自身优势的人才培养方向。确立明确的培养方向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按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工程管理专业共有5个专业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物业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学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情况考虑,开展市场调研,找准切入点,选择既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又有利学校学科建设的专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专业领域,要突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 让学生拥有本专业独有的看家本领是人才培养的方向。

(2)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培养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为主线, 从专业培养要求出发,围绕管理、经济、法律、工程四大平台课程进行设置。在此基础上专业课设置时应体现以下几大指导原则:第一,突出“管理+技术”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在课时结构分布中应有所侧重于管理学基础理论、工程技术类课程。第二,工程技术类课程应尽量重点突出。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是管理好工程的前提条件,但对本专业学生而言,工程技术知识也仅仅是为管理而服务的,不必要求学生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工程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必太深太细。由于工程技术类课程为商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软肋,在尽量满足课堂学分的前提下,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远程课堂增加学生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第三,工程技术类课程应强调实用性。尽量与工程管理相关执业资格认证考试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同时,结合课程增加认识实习、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3)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要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拓宽专业教育、扩大教育规模,师资力量是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性、实务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工程管理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的是同时具备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商科院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首先要加大师资的引进力度,特别要加大工程技术类师资的引进力度,根据学校特点尽可能提供优越的条件、创造宽松的氛围,吸引一批高学历而且拥有丰富工程管理及相关实践经验、愿意投身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其次要增加从校外实际部门聘请兼职教师的比例,并且与兄弟学校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进行院校间的师资交流。另外,要全力培养自己的优秀教师队伍。提升现职教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进一步深造学习、相互之间的切磋提高,都能让现职教师的自身素养与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制定相应的培训进修计划,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参与行业学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也都是很好的培养方式。

(4)以实践促教学,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学到的东西在运用中才能发现它的价值。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大四实习为找工作的模式,而应契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每一期都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实习。实习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社会调查、关联企业实习、即时个例分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等,不硬性规定其长度,但要能够体现出应用效果,可以与兄弟院校加强横向联系,借用其丰富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的资源,弥补商科院校硬件投入不足的劣势。学校也不应死坐在象牙塔里,既然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就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的需要,调整教学方略,要与社会机构、企业形成良性的互动,学校提供人才,社会反馈信息,使两方都能获得最佳的收效。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工程管理与土木工程专业比较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

[2]初建宇,王海霞.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

[3]夏国恩,唐婵娟.新建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今日南国,2009(3).

[4]张飞涟,李昌友,王孟钧.试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