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一种融合的视角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政治保障、规范约束、精神条件。要树立以人为本、主动服务、重心下移等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在路径选择上,要重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流动人口以及其他特殊群体的社会管理、虚拟空间的社会管理和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结合起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社会组织;以人为本;流动人口

中图分类号:D64;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8-0128-0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逐渐成为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社会管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的联系。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社会管理中,是加强社会管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内在依据、基本理念、主要路径等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的融合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融合的内在依据

我国社会管理的根本性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管理是可以融合并且应当融合的。社会管理,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地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我国的社会管理是一项有着鲜明的政治性、价值性、规范性的活动,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和价值准则。社会管理的对象是人,所解决的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社会群众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社会成员,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我国社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管理功能,决定了社会管理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政治保障。

我国社会管理的政治性质、政治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相互融合的政治基础。社会管理不仅具有经济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还具有政治性。社会管理不仅是对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调整。而且反映着政治关系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要求。政治上层建筑对社会管理发挥着间接但是巨大的反作用。“政治思想体系决定了管理社会过程的目的,决定了实现这些过程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决定了社会的不同水平相互影响的原则。”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必然将反映自身根本利益的政治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管理中,维系和发展有利于自身政治统治的社会关系。葛兰西认为,在国家的统治中,统治阶级不但会通过强制的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同样会通过柔性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化的社会管理等手段来巩固政权,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领导权”。“这种领导权是一种社会统治的整合方式,它不仅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相关国家机构,还存在于经验和意识形态领域。”

社会管理不能也无法脱离政治,在纯粹的社会治理层面追求所谓超阶级的“善治”。在社会管理活动中,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诉求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社会管理的目的、性质和进程。各种非政府组织、公民自治团体虽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执政党和政府仍然决定着社会管理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调控着社会管理的政治关系和政治方向。增强社会治理的活力,反映了执政党和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定位的变化,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管理的去政治化,更不意味着执政党对社会管理进行政治调控的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元的利益主体、复杂的社会矛盾对执政党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更严峻、更迫切的政治要求。当前,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弱点也必然会在社会组织的发展中体现出来。这就给执政党提出了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遏制和消除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保证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不仅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任务。

因此,我国的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方向,为维系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改进党领导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管理活动中,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国的社会管理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2.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规范约束。

在社会管理中,管理主体需要借助法律、政策、规章、规程、制度等手段对管理关系和管理对象进行规范,从而保障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我们必须注意到社会管理规范及其发挥作用的特殊性。首先,社会管理规范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具体表现为各种有形规范和无形规范,承担着规范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和调控个体思想、社会意识的多种职能。社会管理规范不仅包括法律、规章、政策等有形规范,还包括道德、舆论、风习等无形规范;不仅指向社会稳定、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等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层面的规范,而且也指向舆论引导、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等社会意识和个体思想层面的调控。社会管理中大量存在的无形规范,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思想管理、思想建设。其次,社会管理中大量的无形规范,是法律、政策等有形规范发挥效用的前提和基础。成文的、正式的管理规范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真正内化为社会成员内在的规范意识、行为准则,转化为个体内心的无形规范,才能发挥持久的规范力。再次、促进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内化,充分发挥社会管理无形规范的作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社会管理规范要得到社会成员的理解、认同、接受,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动员、细致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利益协渊、思想沟通、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能够为社会管理规范的具体执行提供个体思想条件,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多种渠道,能够为确立社会管理的无形规范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3.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精神条件。

任何一种制度、体制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理念、观念和价值体系。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必然要体现一定价值体系的要求:社会管理的顺利开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精神条件。

首先,我国的社会管理必须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社会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必须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的统一。公平正义、群众利益至上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原则。只有在社会管理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才能充分体现我国社会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鲜明制度优势。其次,我国的社会管理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工作要顺利推进,必须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群众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等作用,有利于引导群众对社会管理的目标、政策、制度等形成认同感,有利于体现社会管理的根本宗旨。在社会管理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有着不同的理解,对管理主体有某种抵触情绪,这些都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制宣传、思想教育、心理沟通等方面的优势,最大程度地通过和风细雨式的群众工作方法来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再次,我国的社会管理必须在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心理氛围中推进。任何管理活动,都受到一定社会文化、价值观、社会心理的影响。必须营造一种有利于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氛围。社会管理不仅需要加强法律、政策等制度层面的建设,还需要注重政治意识、伦理道德、文化心理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思想迷茫、信仰失落、道德沦丧、诚信缺失、人际冷漠等社会精神生活领域的问题逐渐凸显,这给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精神风尚,全面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推进社会管理创造有利的精神文化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融合的基本理念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左”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一度具有十分强烈的政治和行政命令色彩,管理对于教育而言就变成了思想控制的工具,这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的扭曲和异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管理问题的凸显,党和国家社会管理的理念需要更新和转变。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管理方面也需要转变理念。

1.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社会管理。

诚然,社会管理需要依托法律、政策、制度等刚性规范来保障和维系社会秩序,但是通过控制、压服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纳入统一的轨道绝不是社会管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从本质上说,社会管理只是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它不能漠视甚至背离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个体幸福去追求空洞的社会利益。社会管理只有充分尊重和有力保障社会成员的个体权益,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之间找到结合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权利意识和个体发展诉求日益强烈,个体利益的合理满足和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管理不是要剥夺、挤压个体发展的权利和空间。而是将个体自我发展的诉求引导到社会认可的轨道上,从而更好地保障和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理权益。因此,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社会管理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以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社会管理,首先要求社会管理主体真正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社会管理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而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和政府必须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深入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成为社会管理工作者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指针。其次,社会管理主体必须充分尊重、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群众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仅包括物质利益,而且还包括精神文化权益。社会管理关涉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本利益,同时也要处理大量的利益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依靠社会管理主体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社会管理主体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的利益表达权,通过倾听、沟通、协调等方式,将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诉求转变为政策制度,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再次,社会管理主体必须切实维护好弱势群体和其他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农民工、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以及艾滋病患者、吸毒卖淫人员等特殊群体,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对象。由于社会偏见以及生活境况的窘迫,这些群体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社会管理主体必须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通过更为耐心、更为细致的思想工作,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引导公众消除对他们的社会歧视,逐渐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2.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主动服务的理念融入社会管理。

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党和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逐渐从单纯管控向主动服务转变。党和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是社会赋予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决策等都是公共产品,必须体现服务性和公益性。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必须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曾一度被视为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管控社会思想秩序的一种工具。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公共服务,它为社会发展提供必需的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基础,为个体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品德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产出的是个体和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它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社会精神财富,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在为社会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大的精神动力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发挥服务社会管理的潜在功能。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管理职能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方面的作用。优质的服务是以优良的工作作风为前提的,而转变工作作风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中广泛开展政风行风、自律意识、服务意识等教育活动,有利于转变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工作作风,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和运用执法权,发挥主动服务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活动中主动服务人民群众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是一种以文化人、润泽心灵的精神文化服务。这种柔性的思想教育,能够与刚性的制度管理形成互补,产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对于形成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优化管理者的社会形象,提升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程度,变消极管理为主动服务,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重心下移的理念融入社会管理。

现代社会管理是一个以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主导、以基层社区自治为基础、以非营利社会组织为中介、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同社会管理的基本体制是政府承担着几乎全部社会职能,以单位为基础对社会实行总体控制,社会运行成为政府运行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行政吸纳社会或社会运行行政化的管理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单一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元治理成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的重心将从政府的行政管理转移到市场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自主管理。这就意味着,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必须充分激发和调动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活力,真正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加强顶层设计之外,还要秉持重心下移的理念,主动适应新时期社会管理格局的变化,将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激活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网络中拥有联系面广、渗透性强等组织优势,特别是广大村镇、社区的基层党组织,能够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把增强基层社会管理能力,作为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宣传政策、化解矛盾、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管理链条的前移,将各种可能的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将大量的社会需求满足在基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治理能力。当前,我国各种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在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社会组织中存在的违规操作、监管乏力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管理。党和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宣传引导力度,使之发挥积极的社会服务功能,引导其通过内部的思想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增强社会管理的意识,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调动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性。社会管理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前提和关键。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既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载体。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岗位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了维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得到了内化,公共道德水准得列了提升。因此,要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基层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相融合的重要载体。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融合的主要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机融入社会管理中,不仅要更新理念,还必须找到有效的路径和载体。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发展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提供了新的时空领域和工作平台,也为我们指示了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社会管理的具体路径。

1.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流动人口及其他特殊群体的社会管理中。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和社会分化的加剧。我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游离在正式组织之外的群体,如流动人口、农民工、下岗工人等。这些群体游离在社会正式组织之外,不能充分享受就业、教育、住房等社会福利,在社会资源的分配格局中相应地处于弱势地位,成为社会管理中的“灰色地带”。长期以来,一些城市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主要以办证为主、收费为主,对于农民工也缺乏必要的关注和关心。由于对这些群体的生活状态、心理需求、思想状况缺少沟通了解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者在真正需要对群众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行为进行规范、矛盾进行化解时,就必然会遭遇障碍甚至激化矛盾。针对这种现状,必须主动将流动人口和其他特殊人群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将管理中的焦点难点问题、具体的物质利益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好这些群体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心,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对社会的认同感,促进其社会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民政部门、社会福利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润泽、心理疏导功能,相关的社会组织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开展心理调适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特别要做好因受挫而缺乏生活信心的失意群体的心理干预工作,帮助和教育他们重振生活信心,避免走向违法犯罪的极端。

2.融思想政治教育于虚拟社会的社会管理中。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带来了舆论引导和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如何有效净化网络空间、治理网络违法行为,加强对网络舆论和人们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成为信息时代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人际互动、社会动员的强大工具,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链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占领网络等新媒体,使之成为传播主流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了解社情民意、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阵地。虚拟社会的管理,既需要法律法规、资金技术等硬件建设,更需要舆论氛围、自律意识等软件建设。一方面。要增强主流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导向作用,畅通信息发布和舆情表达的渠道,构建即时互动、透明畅达的信息沟通网络,为虚拟社会管理搭建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网络行为,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虚拟社会管理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3.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由传统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特别是在基层社区。基层社会组织的迅猛发展与社会治理能力的相对落后,是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增强基层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与基层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的结合,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的内在要求。党和政府应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层工作。丰富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精神文明创建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要灵活运用公共服务、日常生活管理、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建设等社会管理平台,加强教育、宣传、舆论、文娱阵地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进村镇、进社区。另一方面,基层文化建设不仅是开展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而且也是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基层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能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得到精神的滋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区、企业、学校、家庭为单位,健全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服务功能。

作者简介:杨成,男,1979年生,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刘龙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