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打开文本图片集

宣城西汉建郡,唐代享盛誉,到明清不衰,一直以来是安徽地区人文文化中心之一。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设立宣城市。2001年2月,宣城市正式挂牌成立。这样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今天愈发熠熠生辉。

进入21世纪,宣城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诸多行业发展迅猛。在宣城西部新城区建立的宣城经济开发区就是宣城经济迅猛发展的缩影。

在过去的2011年,宣城经济开发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硕果。2011年1-10月份,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1.6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规模工业产值34.5亿元,增长19.6%;财政收入4.02亿元,增长58.4%;进出口总额5615万美元,增长60.6%,其中出口5025万美元,增长65%;到位省外资金39.6亿元,增长63.4%;到位外资2720.2万美元,增长40.3%;固定资产投资21.4亿元,增长60.1%。

截止2011年10月底,累计新签投资项目9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5亿元以上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签项目中,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共15个,高端装备制造项目2个,电子信息项目2个,节能环保项目4个,新能源项目1个,新材料项目4个,生物项目1个,新能源汽车项目1个。中鼎产业园、华明飞彩、蓝宝石LED衬底、永江光伏、金达利液压马达、星伦电动车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开发区。

宣城经济开发区如同拉动宣城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正引领着宣城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进发。

皖南名城历史悠久 经济园区独树一帜

在安徽省东南部,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结合的地方有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宣城。它与江浙两省接壤,是东南沿海沟通内地的重要通道。宣城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皖南的地位与皖北重镇合肥齐名并提,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山水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宣城就为历代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这样一座风景秀丽、文化厚重的历史名城,随着经济的发展,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宣城经济开发区位于宣城西部新城区,是1996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并经国务院备案,1997年正式挂牌成立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有市级行政审批权限。开发区行政管辖面积169.47平方公里,规划总面积80平方公里,包括位于主城区西部的核心区和产业承接集中区。其中核心区与市区接壤,规划面积17.26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建成。产业承接集中区总体规划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13.14平方公里。

宣城经济开发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皖赣铁路、宣杭铁路交会于市区,318、205国道和芜宣、宣广、广祠高速及数条省道构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从市区抵达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周边大中城市的车程都在3小时以内,是长三角地区连接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核心区道路框架拉开,路网形成,基本实现“六通一平”。

开发区行使县级局职能,设立19个服务窗口,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工业项目从入区、注册、建设到投产等一系列审批许可均可在开发区内办结。同时,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财务和融资方面的专业化服务。“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一切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扎根开发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卫浴洁具产业、光电产业、新型建材产业等产业是宣城开发区主要的产业类型。

宣城市政府对于宣城开发区的建设也极为重视。2011年12月6日,宣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登榜到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时就强调,要保持高昂的干劲,坚定信心,奋发进取,不断推进开发区做大做强,为宣城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宣城开发区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宣城这座古老的历史名城也将焕发新时代的夺目光彩。

优惠政策 完善服务 引凤求凰

宣城经济开发区行政管辖面积169.47平方公里,规划总面积80平方公里,地处丘陵地带,有相当数量的非耕地、非林业用地,为宣城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的土地空间。2010年,开发区把主攻方向放在开发建设西部新城和产业承接集中区上。产业承接集中区总体规划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13.14平方公里。

作为皖南的重镇,宣城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长三角,距合肥、南京、杭州三个省会城市均在200公里以内,距上海260公里。205国道、318国道、合芜杭高速、皖赣铁路与宣杭铁路在此交汇。航空运输十分便利,宣城周边有六个机场,宣城市区距南京禄口机场115公里,车程1.5小时以内;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黄山国际机场、合肥骆岗机场均在200公里以内。此外,南京禄口机场已在宣城设立航站楼。水运主要依托芜湖港。芜湖港距宣城仅60公里,是长江干线主枢纽港之一。在建的经宣城、过太湖、至上海的芜申运河将进一步缩短宣城至上海的水运距离,成为华东的第二黄金水道。

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四大产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现有以安徽中鼎密封件有限公司、鑫鸿交通工业公司为龙头的35家生产企业,以生产汽车覆盖件、冲压件、汽车模具、汽车密封件等产品为主,是宣城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光电产业,以乾正光电、生信光电、海威半导体为龙头的光电产业板块已初步形成。新型建材产业,以安徽生信铝业集团、徽铝集团为龙头。生信铝业集团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的熔铸、挤压、氧化着色、粉沫喷涂、电泳涂装、氟碳喷涂、木纹转印及断热冷桥等生产线四十余条。卫浴洁具产业,以银河洁具、思丹淋浴等十二户企业为主的卫浴洁具板块初具规模。

配套完善 无后顾之忧

为了保证入驻园区的企业能够顺利的生产经营,在开发区核心配套上,也本着为企业服务的宗旨,保证基础配套建设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开发区行使县级局职能,设立19个服务窗口,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工业项目从入区、注册、建设到投产等一系列审批许可均可在开发区内办结。

道路方面:区内道路宽30〜60米,道路两侧均设绿化带。核心区基本建成八纵六横的道路网。

供电:来自华东电网,电压稳定。开发区内有220千伏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容量411.5MVA。

供气:拥有川气东输的分出口和天然气三级门站,年供气指标为4.8亿立方米,现使用不足3000万立方米,富余4.5亿多立方米,特别适宜用气大户企业发展。

供水:水源取自水阳江,水质好。目前依靠开发内第三水厂供水,日供水量10万立方米。

排水: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其中2.5万吨/日处理系统已于2009年6月投入运行。

通信:现有7万路电信电路,60万线交换容量,光缆城域网光纤入户,开放各类数据业务,互联网出口宽带40G。

劳动力:全市劳动力总数近2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约70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40多万人。用工成本相对较低,普通工人月人均工资在1000元左右。

制定优惠政策 引凤求凰

为了吸引和服务企业入驻园区,在2011年3月,开发区又进一步修订了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若干政策(修订),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及开发区发展规划,经园区核准、备案的投资项目,均可享受政策扶持。具体的优惠政策有:

鼓励投资制造业项目

对约定达产后纳税水平不低于8万元/亩·年的制造业项目,受让土地的,按6.2万元/亩标准给予定额投资补助,于项目主体工程出正负零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兑现。约定纳税水平更高的,补助标准可适当提高。

项目投产之日起5年内,项目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3万元/亩标准追加投资补助,于企业获得认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兑现。LED项目、光伏项目参照执行。上述补助可合并享受,累计补助金额以11.2万元/亩为限。

项目投产之日起5年内,就其缴纳的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可用部分按前2年100%、第3-5年50%比例给予财政补助,于次年3月集中兑现,专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前5年投资、产出情况符合投资协议约定的,自第6年起,可就企业环比新增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可用部分按50%比例给予财政补助。

项目受让土地时依法缴纳契税。按其与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相对应部分予以财政补助,与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同期兑现。

对项目建设期间交纳的土地使用税给予等额财政补助,于约定的建设期末1个月内兑现。

项目投产前如租赁厂房生产,约定的建设期内,就其缴纳的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可用部分按60%比例给予财政补助,于次年3月集中兑现。

其他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至3000万元的制造业项目,应租赁标准厂房生产。自约定的运营之日起,连续3年就其缴纳的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可用部分按60%比例给予财政补助,于次年3月集中兑现。

免征或全额返还项目建设过程中属管委会可支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鼓励企业集约用地。新建项目整体符合规划设计条件的,按其建成的多层厂房面积给予50元/平方米一次性补助,于项目建成验收后1个月内兑现。企业在原有用地范围内增资扩建项目的,如前期投资或纳税满足投资协议约定,可于建成之日起两年内就税收增量地方留成部分按100%比例给予补助。

鼓励企业在开发区组建集团或设立总部。企业集团或总部实缴税收扣除在区内的生产企业实缴税收后的地方留成可用部分,连续5年按50%比例给予财政补助,于次年3月集中兑现。

开发区以代招工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解决劳动用工。

鼓励投资服务业项目

对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第三方物流项目,参照制造业项目优惠政策供地。自约定的运营之日起,就其缴纳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可用部分按前2年100%、第3〜5年50%比例给予财政补助,于次年3月集中兑现。

对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参照制造业项目优惠政策供地。自约定的运营之日起,就其缴纳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可用部分按前2年100%、第3〜5年50%比例给予财政补助,于次年3月集中兑现。

对在开发区注册成立的金融机构,自约定的运营之日起,连续3年就其缴纳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可用部分按50%比例给予财政补助,于次年3月集中兑现。

对年纳税超100万元以上的其他服务业项目,自约定的运营之日起,连续3年就超额部分按50%比例给予财政补助,于次年3月集中兑现。

服务业项目在开发区设立集团或总部的,参照制造业项目扶持政策第十款规定给予财政补助。

鼓励发展“飞地经济” 重点项目一事一议

鼓励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与开发区合作共建园区,划定区域建设“区中园”,发展“飞地经济”。对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或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产业配套急需项目、“飞地经济”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

目前这些优惠政策已实施,此前入区的项目,仍按原投资协议,结合原政策兑现。

宣城结硕果 龙年再发力

2011年,在宣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7411”工程(开发建设西扩起步区7平方公里,建设安置房4000套,新开工100家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项目建设,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初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坚持以项目为带动,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将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跟进项目签约、推进项目建设、促进项目投产,提高增量,壮大总量,提升质量。2011年1-10月份,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1.6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规模工业产值34.5亿元,增长19.6%;财政收入4.02亿元,增长58.4%;进出口总额5615万美元,增长60.6%,其中出口5025万美元,增长65%;到位省外资金39.6亿元,增长63.4%;到位外资2720.2万美元,增长40.3%;固定资产投资21.4亿元,增长60.1%。

抓好产业承接,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招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税收贡献率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截止2011年10月底,累计新签投资项目9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5亿元以上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签项目中,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共15个,高端装备制造项目2个,电子信息项目2个,节能环保项目4个,新能源项目1个,新材料项目4个,生物项目1个,新能源汽车项目1个。中鼎产业园、华明飞彩、蓝宝石LED衬底、永江光伏、金达利液压马达、星伦电动车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开发区。

开展百日会战,促进项目快建设、早见效。扎实开展了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全面掀起项目建设大干快上、加速推进的热潮。全力促进新上项目开工,指导签约项目明确开工计划安排,协助完成项目开工前需要的各种手续,促进新上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今年以来,已举行了中鼎产业园、华明飞彩、永江光伏、由达新能源等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10场次,开工项目近90个。不断加快在建项目进度,详细掌握项目的建设动态,通过约谈企业老总、主动深入项目建设一线调研等途径,协助和指导企业统筹安排各个建设环节,在保证建设质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缩短建设工期。根据项目类别、区域、建设进度情况,每月至少召开2次以上项目调度会,分片、分园、分类对LED产业园、玉环工业园等在建项目进行了集中调度,要求各业主明确完工期限,督促企业加快进度、缩短工期、尽快投产。积极申报技改重点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鼓励企业发展高新技术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狠抓重点工程,实现示范区建设广拓展、大提升。完善开发区规划系统,优化西扩新区产业布局。完成《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规划》编制,并着手编制控制性详规;根据比较优势,编制了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及制造、LED和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15平方公里的承接转移集中区,分别规划了6平方公里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5平方公里的光电产业园。加快基础设施项目立项、报批进度,加快西扩区域“十路一桥”工程建设,全面拉开起步区建设框架,提升产业转移承载能力。开工建设日新西路等道路,日新路高架桥、日新西路、西城路预计2011年12月底通车。积极推进中鼎产业园、华明低速汽车、新港国际城、LED产业园、光伏产业园项目建设。目前,中鼎产业园、华明飞彩、新港国际城完成规划方案报审,进入土方平整、施工道路、临时水电管线建设阶段,有的已开始着手建设厂房。LED产业园内12企业大部分主体工程完工,年内3家企业投入生产。5平方公里光伏产业园项目已布满,永江光伏、蓝宝石衬底等项目开工建设。加速推进宣城商业街和麦莎广场项目建设,麦莎建材市场已营运,商业街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

坚持以创新为驱动,

持续推进思想解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进一步创新思想观念,完善体制机制,以思想的大解放、体制的大变革,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解放思想,完善发展思路。深刻总结开发区发展经验,扎实开展了“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和工作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把开发区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域,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形成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以生产性和生活型服务业为配套的工业新城。实践证明,通过思想的深入解放、发展的准确定位、工作的科学部署,进一步激发了想发展的热情、创新了谋发展的思路、凝聚了促发展的合力。

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着眼于“小政府、大服务”的运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9号文件精神,稳步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三项改革,不断完善行政和服务功能。积极做好飞彩、天湖、金坝三个街道上划各项准备工作,实行管委会、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将重心下移,不断激发街道、社区的积极性,构建起统一领导、职权明确、层级负责、重心下移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岗位管理,对开发区内设(直属)机构重新进行职能界定、岗位设置和人员定岗,消除职能交叉或缺位,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责任到人,杜绝推诿扯皮、人浮于事的弊端。推行分级管理、政企分开的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实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在建投公司、希达房产、担保公司等开发区国有企业,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按现代化企业制度、法人制度,实行市场化运作。

改进服务,营造良好环境。牢固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完善项目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入区项目“一站式”、在建项目“保姆式”和投产项目“跟踪式”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效能建设,加大对制度执行力的监督检查,成立了开发区项目服务投诉受理领导小组,“马上办”工作机制得到落实,窗口单位、服务单位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针对国家紧缩的宏观政策,从运行调节、金融支持、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帮扶力度,鼓励并扶持企业通过土地抵押、上市、引进风险投资等途径,缓解资金难题,确保在宏观经济趋紧的环境下,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以民生为促动,

认真贯彻群众路线,不断改善民生质量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发展联系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的理念,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民计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真诚走访群众,密切群众感情。坚持“一线工作法”,扎实开展大走访活动,要求所有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将下基层、上工地、进企业调研走访常态化,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课题,定期进村入户、访贫问苦、问计问策,主动向群众学习,与群众真心交朋友。针对少数的群众矛盾,通过带案下访、主动约访等途径,想方设法予以化解。对于一些因规划调整、项目建设等造成的信访积案,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合规、积极稳妥”的原则,深入调研,妥善处理,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拥护。

创新管理模式,维护群众权益。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于社会管理各项工作之中,适应社会结构转型,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充分整合公安、城管、征迁、社发等部门的力量,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着力构建“统一领导、协同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改进征迁工作模式,将征迁工作主体由开发区转变为街道办事处,并出台《开发区征迁工作操作规程(试行)》,严厉禁止工作人员和拆迁公司违法违规操作,侵害群众权益。2011年以来,开发区完成100家新开工企业土地征收任务,征收房屋近2300户,其中没有发生一起因为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而导致的群众矛盾。加强被征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推进社区自治化管理,推动实现农村社区化、被征地农民市民化转变。坚持依法监管,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

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保障水平,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补助工作,实现了登记失地农民养老补助全覆盖。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工作原则,切实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扎实高效推进安置房建设,今年以来已开工建设安置房4426套,力争年内能建设6000套。加大民生工程有效投入,坚持工程化建设、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保障各类民生工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完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党建为推动,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着力推进创先争优

始终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推动发展的前提保障,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程。

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和机关各支部每周学习制度,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号召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争创先进、争当优秀、争促发展。

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街道、村(社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科学选配、注重教育、强化激励的方针,不断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两级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各项工作。在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维护稳定、推进基层民主等工作中,注重发挥村(社区)两委班子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巩固和谐稳定大局。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推动企业组织建设常态化、规范化。

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干部多岗锻炼、一线培养,以项目论成败,凭业绩定得失,让群众做评判,推动形成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事创业氛围。加大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成功组建了开发区企业家协会。践行廉政准则,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征地拆迁、设备采购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监督力度,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当,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环境。

2012转型关键 创新引领新局面

回顾宣城经济开发区2011年以来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对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各界的期待,开发区的发展思路还需进一步完善,发展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发展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2012年对开发区转型发展来说,既面临承接产业转移大好机遇,也面临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严峻挑战,开发区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举措,紧紧围绕“四个创新、四个示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持续巩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产业承接方式,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做示范。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大力承接并加快发展以节能和新能源汽车、LED半导体照明、光伏太阳能组件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节能环保产业,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坚持“三个不选”,即高能耗、高污染、严重浪费土地资源的项目一律不选入园区,集中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各项帮扶制度,促进中鼎产业园、华明飞彩、蓝宝石衬底材料、永江光伏等一批重点企业的加快建设,早日投产。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西扩区域主次干道、水、电、污水管网配套功能,进一步夯实承接平台,拓展发展空间。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在全面激发发展内生力上做示范。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开发区率先崛起的持久动力,继续完善行政和服务功能。对内用足用活宣城市委[2011]9号文件精神,按照“实体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要求,逐步理顺内设机构与驻区机构、开发区与街道办、权力下放与力量调配、科学选人与合理用人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更加开放、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实行干部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全面调动干事创业积极性。对外着力推进合作机制创新,共享要素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巩固和谐稳定新局面上做示范。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趋势,强化社会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坚持重心下移,充分发挥村(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层基础作用,建立健全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把大量突发性、复杂性、群众性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创办家长学校,加强创业培训,实施结对共建,加强小区规范化管理,加快推动被征地农民向新型市民转变。扩大基层民主,强化自主管理,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加强道德法治和新风尚教育,实现居民素质与经济发展同步互促,持续巩固和谐文明的社会大局。

创新民生保障措施,在大幅度改善民生质量上做示范。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群众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先安置,后拆迁,以城市新城区的标准加快安置区建设,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启动“零失业家庭计划”,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不断增多居民的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提高居民生产生活水平。认真实施各项民生工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水平,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群众共享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