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业,面临大考


  如果对国内的空调业稍加关注,就不难发现,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空调品牌远离了消费者的视野。最近,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的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还会有空调品牌继续被淘汰出局。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的空调市场品牌集中度会持续提高。这无疑给了消费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在空调行业竞争加剧的2008年,透过商家花样翻新的促销手段,还会有哪些空调品牌折扣市场?2008年——乃至此后的国内空调业,将有着怎样的光景?
  众多的空调品牌在市场中不断被淘汰出局,这成了国内空调业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在2000年的时候,国内空调领域大大小小的品牌大约有400多个,但到了现在,有300多个品牌已经退出了市场。在2006年,就有17个空调品牌退市;2007年,退市品牌19个,留在市场上的还有33个品牌。乐华、高路华,迎燕、彩星等空调品牌都是在2007年退市的。在2008年,剩下的33个空调品牌中,又有多少品牌可以继续生存?在一组组令我们惊讶的数字背后,对于国内的空调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中国的空调业,尚未走出春秋战国时代吗?
  
  品牌竞争的背后
  
  客观地说,国内空调业的这种竞争是正常的。一些在市场中不具备竞争实力的品牌退出市场也在情理之中。这也使得最近几年国内空调业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在国内空调业激烈竞争的背后,也有着诸多原因。除了产品的技术、质量因素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来自生产成本的压力。
  空调的制造成本中有80%的原材料是铜、铝和塑料等有机材料,从2003年开始,这些材料的价格猛然增长,之后的几年里,这些材料的价格更是一路走高,如在2006年的第二季度,铜价达到了每吨8.3万元的历史新高。铝价涨幅达到了50%,塑料等有机材料的涨幅为40%多。对于空调企业来说,既然原材料已经涨价,最现实的办法无疑就是提高空调的价格,把由于成本造成的压力转移给消费者。于是,许多空调品牌都采取了提价措施。由于空调价格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因素也不能被忽视,就是虽然由于空调企业基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原因选择提价,但是,不同的空调企业由于自身规模、技术、资金等条件的不同,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一些实力雄厚的空调企业相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就强很多。以2006年的空调行业来说,总体上空调的价格上涨了10%。
  在国内空调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情况,即各个品牌在市场上彼此竞争的过程中,同质化严重。这导致了最近几年国内空调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严重。大量的库存也使得一些空调品牌没有办法承受。2005年的时候,空调行业的库存量大约是702万台、这个库存量使得当年很多空调企业的生产计划受到了影响,由于空调的销售受季节性影响非常大,2006年的时候、最高时库存量达到了1300万台,即使2006年的销售旺季结束,库存量还保持在1000万台的高位,这也影响了2007年的销售,无疑,这也是一些空调品牌无奈退市的一个原因。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近几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空调价格也随之提高,但是,许多空调企业也受到渠道方面不小的影响,这跟空调业内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库存量大都有关系。由于这一点,给渠道商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到2004年的时候,以国美和苏宁为代表的全国家电连锁渠道和以永乐、大中为龙头的区域性家电连锁卖场,已经在家电流通领域占有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一些空调企业由此也变得很被动,受制于渠道,为了摆脱渠道束缚,增强竞争优势,格力率先自建销售渠道。格力之后,也有一些空调企业开始效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在质量、成本、资金,销售渠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多空调品牌,尤其是中小空调品牌,无奈退市。
  
  后价格战时代到来
  
  对于国内空调业来说。在品牌竞争中,最为常见的竞争方式就是价格战,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空调业的价格战一直打了十几年。在空调业内所有的竞争方式中,价格战是最不明智但也是企业最习惯采用的方式。价格战让本来利润就变得微薄的空调企业步履维难——尤其是一些二、三线的空调品牌。在此起彼伏的价格战中,许多中小空调品牌退出了市场。
  价格战让中国的空调市场显得有些不十分理性,价格战中,一些具有优势的一线品牌又占领了部分市场份额。一些区域品牌被淘汰,也有一些原来处于一线的品牌成为了区域品牌。市场上退出的空调品牌让出了部分市场空间,于是,一些大的空调品牌从中获益,但毕竟,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当空调业内品牌度不断集中的时候,也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空调业后价格战时代的到来。
  2006年,面对原材料涨价的现实,一些空调企业完成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当然,不得不说,这种调整显得有些被动。但是,尽管如此,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调整虽然被动,却仍然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内的空调市场开始理性回归,在2006年,国内的空调市场虽然出现了销量的下滑,但对于空调业来说,理性回归有着更深层的意义,这一年,国内空调业呈现出了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各个空调企业极力推出新款空调。而且,企业推出这些新款空调,大多数都是中高端机型。
  2006年之前,各个空调企业往往在销售旺季推出特价机,以此在价格战中赢得先机,而不是推出中高端新款机型。空调企业在生产成本压力下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利润,无疑是非常理性的做法,以一线空调品牌美的来说,在2006年,美的推出了好几种中高端机型,在美的当年的销售额中,新上市的中商端机型占到了当年总销售额的40%多,美的也由此完成了产品结构的调整。
  从价格战到改变产品结构,空调企业的战略调整让更多的企业开始把注意力的重点转移到产品的技术,质量、创新上来,摒弃了原来低端的价格竞争。实际上,这一年的空调竞争也很激烈,但总体上说,在趋于理性的竞争中,虽然仍有品牌退出了市场,但也让空调业内的产能和品牌更为集中。这与各个空调企业频繁打价格战的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漫浸前行路
  
  国内的空调业经过数次洗牌,格局逐渐趋于明朗。尤其是进入2008年之后,空调的品牌集中程度会更高,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格力、美的、海尔等强势品牌占据了空调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在竞争中,这些品牌处于优势地位,相对而言,一些二、三线品牌则处于退出市场的风险之中。除了空调品牌集中是国内空调业的一个明显发展趋势之外,空调业在后续发展中也呈现出其他特点。
  空调产品更注重品质,在2007年的空调市场上,各个空调企业积极推出新产品。新上市的空调产品不仅注重了外观设计,更重要的是,在内部功能上进行了技术升级。如志高三超王、海尔07鲜风宝,美的清润星等新产品,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新产品的品质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2007年后,国内空调业已经逐渐把竞争的焦点转移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比拼上,产品的质量,包括服务的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今后空调的发展也更加注意节能与环保。但是,在提升空调品质的过程中,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空调企业也面临着核心技术需要突破的压力。市场上不少新产品多数是增加了附加功能,在空调核心技术层面,仍然需要企业寻求突破。这也是今后空调企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现在,中国是全球范围内的空调的主要制造和消费国,在接下来国内空调业的持续发展中,面对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面对国内外空调市场,中国空调业,仍然面临大考,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