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税务培训新方式探索实践与心得体会新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税务培训新方式探索实践与心得体会新编,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税务培训新方式探索实践与心得体会新编

税务培训新方式探索的实践与心得体会新编

  如果不能够把握住稍纵即逝的今天,那么明天的你必定会为今天的所做所为而后悔;所以当下要积极努力。下面是小编为您推荐税务培训新方式探索的实践与心得体会新编。

 

  一、建构主义与目标导向

  (一)问题导向的培训

  作为兼职教师,在授课中,我们常常会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讲授式教学好,还是研讨式教学好。我们会去总结出讲授式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执行简单、针对性较强,以教师向学生单方面讲授为主,缺点是方式上整齐划一,不适应多样化的要求,所以常和其他方法结合使用。而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等等。这样的讨论,促进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大大的提高了税务培训的质量。

  现在培训界比较流行的是以问题为导向,“问题导向”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传统的教学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技能技巧的习得;教研活动常常围绕教材教法或者评课展示进行。一句话概括,就是“问题导向”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但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问题导向”也渐渐的跟不上我们工作的需要。首先,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终的培训,是放眼过去或者当前,解决的是当前的问题,而对未来的发展考虑较少。其次,“问题”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往往超出者的预想,解决具体的问题,并不能实现预想的结果。再次,“问题导向”缺乏人文关怀,出发点往往是事,而非主观能动中的核心“人”。

  (二)目标导向的培训

  建构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界广为流行,甚至影响到政府教育政策的一种学习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L.Vogotsgy)等。他们的观点“五花八门”,但都坚信“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这样一个共同信条。

  二、一次恰逢时机的探索

  2021年年初,我局出口退税部门提出一个设想,想把出口退税的一些问题做成微课,方便纳税人和内部干部学习课程大概80节,而且需要日常更新。当时由于业务部门对微课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于是经过初步交流后,根据微课短而精,每次只解决一个问题的前提,把80节微课细分成了200多节!如果以问题导向来看,我们面临的问题很清楚,一是工作量巨大,二是没人会做!

  基于建构主义,“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指的是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于是,我们建构出以目的为导向,以人为核心的目标: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微课团队,并以此带动整个税局的微课制作。

  (一)团队的建构。以前的微课制作,往往以个人为中心,一个人负责创意、制作、配音、发布,但200多节微课的制作量,不进行分工化合作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经过商讨,我们决定把制作团队分成3个类别:脚本写作、动画制作、配音。并根据微课数量,组成4个小组。加上总负责,监制,指导,预估需要团队人员16人左右。

  人员选拔是第一步,选择人员进行培训(教师很少有机会可以选择培训对象),首先是大规模讲授式培训,各个区县局派人来参与微课制作的入门培训(50人左右),接下来,我们指定固定题目举办了微课选拔,通过上报的作品,我们精选出了12名同志,根据各自特长,分配到4个小组。

  (二)知识的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如同建筑行业中将事先备好的材料通过合成建造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即个体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并组合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理解及组合成的认知结构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图式”,也就是个体的经验系统。做1个微课和做200个微课的知识结构是全然不同的,必须在知识结构中,搭建“效率”这重要才参数,所以对制作组的培训,不是把一种软件讲得很深入,而是以目的的实现为出发,也就是多种软件的灵活搭配运用,比如一个效果用PPT制作动画,可能会涉及到编程,但用其他软件做,就是简单的几下鼠标点击。告诉他们,其他的软件可以实现什么,比告诉他们用一种软件走到头要重要。

  (三)创意的建构。建构主义是繁衍、发展于认知结构主义的现代学习理论流派。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本质、来源的建构性、生成性和主观性,强调知识建构、生成的情境性、境遇性和相对性。认为原来已有的知识不可能适用所有的情境或所有的问题,不可能拿来就用,不能包医百病;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需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习得、建构的经验性、个体性。认为原来已有的知识虽然通过语言、符号而获得了某种客观外在的、统一的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同一知识有着同样的理解或解释。所以在带领制作过程中,一定要肯定他们的主观想法,通过教练技巧,激发他们的能动性,鼓励学员的个性发挥,比如我们团队就形成了“少女心”、“肥宅风”、“红配绿”等不同风格的作品。

  (四)学习氛围的建构。学习不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建构主义提倡自主、协作和探究的学习策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找到并善用那把属于自己的意义建构的钥匙。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和会话可提高知识建构的效率。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而主要是基于情境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式学习。“会话”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会话”将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将会促进个体知识和隐性知识公共化、显性化,因此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制作是相互独立的,但每次集中之后,我都会让制作组的学员开个短会,互相交流,制作过程中,相互提出建议,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起讨论解决,“打情骂俏”,“欢声笑语”,这就是一个和谐的氛围。

  (五)个人发展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是学生,他们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培训目的不仅仅是完成200节的微课,而是以此为契机,带出一个微课制作团队,并辐射到全系统。所以我们要求制作组的同学不光自己会做,还要会讲,每次集中时,都要准备10分钟的分享,把前期做微课中的经验,,技巧,体会,欠缺的地方,走了什么弯路,下一步打算等等,各自上台分享,各种软件的操作,把自己认为最精华的东西上台讲解给大家听,并进行全程录像,将每个月的心得行程电子文档进行保存,供以后翻阅、反思。

  通过短短的几次培训、交流,制作组的同志已经从0基础,完全不清楚什么是微课,到基本掌握几个核心软件的协同使用,平均3天时间,可以完成2个纯动画的视频制作(这已经超过许多专业制作团队的速度),并将微课制作的方式方法,运用到视频制作,对外宣传等各个方面。短短的两次集中,就推出了12门微课,受到了纳税人与干部们的一致好评。

  三、几点体会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方面。

  (一)教练式的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实践操作往往是最有效的。学习是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外部信息的过程。这种自主建构过程是个体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反复的作用过程。

  (二)教练的多种角色。你做的往往比你想的还多。这次还没有完结的培训,是笔者第一次以师徒制的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方法、思维的传递,在建构知识架构的同时,作为教练还要当好整个团队的支撑者,比如根据微课的特点,一节微课一般不超过7分钟,但目前视频发布平台上传视频在播放前都有至少30s的广告,那么自己就要去联系相关平台,得到有力的支持,取得了特殊账号和免广告的特别权限;联系参加微课大赛,为制作的微课水平正名;协调各种宣传渠道,把学员们宣传出去,帮学员练好内功的同时,也要为他们进行包装和宣传;从更多的方面去锻炼你的学员,让他们更快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想方设法的磨练他们的能力。

  (三)学员是伟大的。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是多元化的,每个学习者对同一事物所建构的意义不同。而在学习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所以应该加强交流和会话。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而言,不应该用同一标准、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习者,他们能做到的往往比你想象的要好。

  (四)工作与学习的统一。建构培训可以协调以往的工学矛盾,将“学”与“做”统一起来,同时将“培训”技术与“管理”技巧深度融合。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可以让我们从新审视面对的问题,把培训的视野从“事”的解决,转向“人”的培养与“事”的解决并重;以目的导向为核心的带队培养的机制,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以快速跨越“懂”与“会”的鸿沟,争取培训成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