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摘 要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己成为教学的主要工具,把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封闭空间拓展为开放的空间。诊断学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是现代医学教育中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诊断学课程融合,探讨改善诊断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诊断学;QQ群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8-0137-02

1 引言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是医学生开启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必备钥匙。诊断学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在培养中医院校学生现代西医学临床思维方法、加强临床操作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为改善教学模式的创造性工具,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新趋势。在诊断学教学中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诊断学课程融合,解决传统诊断学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是一直追寻的目标。

2 信息技术与诊断学教学过程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手机为载体,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和教学要求,整合了包括图形、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病例、文献和软件等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能满足实时、互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BL)等多种教学手段的需要[1]。

信息技术在诊断学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 诊断学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临床相关课程,包括症状诊断、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器械检查、病历和诊断方法,内容繁多且抽象,加之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内容需要用直观的方式来表达,给授课带来一定难度。信息技术给诊断学的教学注入新的元素。如症状诊断中意识障碍的讲解,包括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以意识内容改变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及谵妄)。教师单纯的语言描述不仅让学生觉得枯燥,而且概念不清楚易混淆;而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不同意识障碍的图片或视频,能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意识障碍[2]。

检体诊断的心肺听诊部分是诊断学的重点,但是内容抽象。正常的呼吸音和心音可以学生之间相互听诊进行体会,病理性呼吸音、啰音、额外心音和心脏杂音等临床常见的体征在学校体会不到。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不同正常心肺听诊音及异常听诊音,便于学生学习,同时可以插入临床病例视频,利于学生掌握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因此,教师可在备课和制作诊断学多媒体课件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网络上精心挑选最新的最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片、视频和音频,在课堂上结合授课随时播放。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多媒体应用,不断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3]。

信息技术完善诊断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诊断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基础、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以授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LBL)。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虽然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是LBL教学模式存在不足,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不浓厚,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从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桥梁——诊断学教学中,LBL容易和临床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诊断学的教学融合,在以授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BL)[4]。

PBL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多种手段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施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指导。如教师通过班级的QQ群或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在病房接诊一位患者,男,50岁,以“咳嗽、咳痰2周,加重伴咯血1天”主诉入院,请采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症状体征,初步诊断何种疾病?需要进行哪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在班长和学习委员的指导下,学生分为10人一组,每组指定发言人。学生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知识、查阅相关参考书、网络学习平台、各种医学数据库和临床见习等途径收集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形成各自小组的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班级QQ、移动短息和微信平台进行互动,之后每小组指定发言人在课堂上通过模拟临床接诊结合PPT阐述本组的意见,其他小组在听取汇报后,提出疑问和不同的观点,发言小组对提问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和点评。

通过P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途径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诊断学是学生首次接触临床相关课程,内容繁多且抽象,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BL)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典型性的临床病例,要求学生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并阐述依据,培养学生应用临床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疾病分析的思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在诊断学教学中收集典型的临床病例的文字、图像和视频资料。如收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住院病例、问诊和体格检查视频及辅助检查,做成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多媒体课件,首先给出主诉,让学生在课堂模拟临床接诊过程进行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根据获得资料进行初步诊断,给出诊断依据及辅助检查。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要认真听取发言和观察体格检查操作是否规范,指出不足并给予不同意见。之后教师播放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视频,针对学生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后,给出诊断的思路及依据,需要进行哪些辅助检查,然后给出辅助检查结果,根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给出诊断及依据。在此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临床病例的联系,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发散和横向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信息化技术在诊断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诊断教研室已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诊断学实验课中,应用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教学系统,其由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电子标准化病人两部分组成,包括心肺听诊、腹部触诊和心电图分析系统。人体模型形象逼真,体表标志明显;教学软件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结合,生动形象;同时还有考核系统,提供了考核教学效果的客观公正的平台。此教学系统让学生眼、耳、手、脑并用,充分练习各部分检查内容,体会各种阳性体征的表现;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和理解相关知识,把书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际知识,使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加大教学信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5]。

3 信息技术与诊断学学生学习过程融合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策略 伴随着信息技术逐步融合在医学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通过网络搜寻想要获得的知识。上课前一周教师将上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和问题等通过公共邮箱、QQ平台和微信平台进行告知,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不懂之处先通过网络查询获得相关答案,让学生带着极大的探索问题的欲望进行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6]。

利于学生课后复习,掌握诊断学的重点,理解难点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重点突出,文字简洁,配以生动形象清晰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是学生课后复习的良好资料。教师将课件上传至公共邮箱和QQ平台,学生可以随时下载课件进行复习。在复习中遇到不懂之处,进行网络或通过专业学术平台查询,不能的解决问题通过公共邮箱、QQ平台和微信平台提出,教师及时予以解答。

近年来,教研室在诊断学教学课堂及课外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诊断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深度融合,在LBL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PBL和CBL教学模式,使诊断学传统教学中抽象、枯燥的内容结合大量典型病例以直观、形象和生动形式呈现,带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经过实践也发现一些不足。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诊断学教学的改进也需要教师素质的提升、多媒体课件质量的提升、典型病例库的构建等各环节的配合优化后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秀华.信息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9):176.

[2]刘桂林.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4(13):501.

[3]孙琳琳.浅析多媒体课件在诊断学教学中的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3):155-156.

[4]赵万红,潘龙瑞,朱克刚,等.我国高等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4(7):74-77.

[5]兰萍,邵锦霞,李小波,等.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教学系统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7):

116-117.

[6]张董喆.信息技术与中医骨伤科学课程融合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