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黑科技”即将来袭(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一代科技产品将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产品大相径庭。而且,通过微软、谷歌、IBM等大公司目前正在殚精竭虑研制的新技术,我们也能管窥未来科技世界的大致轮廓。美国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梳理了这些大公司正在着力研发的各项激动人心的“黑科技”。

“太空旅游”:将在2018年实现

主要参与者:蓝色起源(Blue Origin)和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

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创办了专注于亚轨道商业飞行的“蓝色起源”。目前,该公司在火箭发射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经验。2015年11月24日,蓝色起源公司成功实现一枚运载火箭的垂直着陆回收,这是在研制可重复使用火箭方面取得的“历史性”进展,贝佐斯本人也对此非常自豪。而且,今年4月2日,贝佐斯表示,该公司当天完成了一枚可重复使用亚轨道火箭的第三次发射与垂直降落。

业内人士的欢呼还没有结束,更大的好消息接踵而至。2016年4月9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表示,其“新谢帕德号”(New Shepard)火箭第一级成功降落在一艘海上无人船上,这是该公司首次成功实现海上回收火箭,此前数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虽然两家公司火箭抵达的高度和回收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但对掌握火箭回收技术的执着追求已引起全球商业太空发射市场的变革,这种竞争正在演变为21世纪新一轮太空竞赛。

上一轮太空竞赛实现的是将人类送入太空甚至更遥远的月球,证明人类远征太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今天航天私企的竞赛带来的变革是将普通人和航天器更经济、大量地送入太空,火箭回收实现了火箭发动机与导航系统这些昂贵设备的重复使用,能大幅降低太空发射成本,或许预示着廉价太空时代的到来。

据美国《财富》杂志网络版报道,贝佐斯向记者表示,蓝色起源预计将在明年对“新谢帕德号”火箭进行裁人测试飞行,预计将在2018年搭载付费乘客飞行。蓝色起源预计将打造6枚“新谢帕德号”火箭,搭载6名乘客自主飞行至地球62英里以上的高空,在这一高度,乘客能够体验数分钟的失重状态,并观看地球的全貌。

目前该公司尚未对商业飞行报价,但贝佐斯称,蓝色起源的报价将会比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等其他公司更有竞争力。

维珍银河的“宇宙飞船2号”(Space Ship Two)太空船能搭载2名飞行员和6名乘客,预计票价为25万美元/人。

据悉,“宇宙飞船2号”是一种空中发射飞行器,船体长18米,尾部有火箭推动装置。由母船搭载至4.5万公尺时,太空船2号便会与母船脱离,船上火箭推进器会点火,把飞船送入地球以上100公里外的太空。乘客可感受几分钟无重力状态,同时透过巨大的窗户欣赏到千米以内的太空景色。维珍银河的第一艘“宇宙飞船2号”飞船已在2014年11月的测试飞行中坠毁,导致一人遇难。该公司在今年3月披露了其第二艘宇宙飞船,预计将很快开始测试。

混合现实:将数字世界与现实相结合

主要参与者:微软

在虚拟现实技术不断发展、但仍未能真正进入消费市场的情况下,微软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全息眼镜”(Hololens),它带来了“全息互动”这种更加先进的计算机交互形式。

“全息眼镜”的核心体验是全息影像,简单来说,便是离开显示器屏幕,将生活空间变成一个计算机的操作界面。“全息眼镜”与虚拟现实(VR)设备不同,虚拟现实实际上仅仅是通过两块放置于眼部前方的显示器,模拟一个不存在的场景,而“全息眼镜”则是叠加于现实环境,这种混合现实技术将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结合起来。同时,“全息眼镜”也不受线缆限制,佩戴者可自由移动。

但这一技术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视野很有限。根据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分析师布莱恩·布劳的体验,“全息眼镜”的佩戴者只能看到眼睛正前方一小块区域内的全息图像(水平方向视野大概35度到40度)。这意味着,“全息眼镜”佩戴者只能看到所有全息图像的一部分,而为了看清楚其余部分,人必须走近、面对面才行。这会严重制约“全息眼镜”的实际效果。

事实上,全息技术不单能用于视频、游戏等娱乐领域,对设计、建筑等领域也意义非凡,受限的视野会大幅缩减它最终适用的领域。

不过,“全息眼镜”的硬件目前仍在不断调整之中,而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萨博(Saab)以及日本航空等公司正在开发这款产品的APP,其中不少已经进入了测试阶段。

虚拟现实: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

主要参与者:脸谱、三星、谷歌

与“全息眼镜”不同,“虚拟现实”技术是尽量将人带入一个完全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出来的“虚拟世界”。

据媒体今年4月初报道,算上与三星联合开发的Gear VR,虚拟现实硬件公司奥克卢斯(Oculus)旗下VR产品的每月活跃用户达到100万,这对奥克卢斯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整个虚拟现实产业也意义重大。

本轮虚拟现实产业“复兴”始自2014年脸谱公司20亿美元收购奥克卢斯,力推虚拟现实概念。之所以称之为“复兴”而不是“爆发”,是因为虚拟现实技术在30多年前就已出现,不过因造价高昂和使用复杂,此前主要局限于航空航天、军事等尖端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看似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和仿真,实则能在娱乐、教育、医疗等多个产业开启新的应用可能。这些应用不再“虚拟”,而是能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驱动新一轮产业变革。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14日下午,英国医生莎菲·艾哈迈德在伦敦皇家医院手术室,成功为一名70多岁的结肠癌患者实施肿瘤切除手术,并首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对手术全程进行了直播。它展示了虚拟现实技术能成为强大的教育工具,而不仅仅用于娱乐领域。

据悉,现阶段,全球虚拟现实领域里拥有超过20万个开发人员,至少700家初创公司,其中250多家非常有前途的虚拟现实公司的融资总金额超过40亿美元,总市值达150亿美元。

无人驾驶汽车:2020年大批量上路

主要参与者:谷歌、苹果、传统汽车制造商

无人驾驶技术目前可谓来势汹汹,发展迅速。谷歌是这项技术的“领头羊”。不过,不少传统汽车制造商也不甘示弱,开始涉足这个领域,甚至包括目前的手机科技巨头公司苹果。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最近表示,苹果造车在硅谷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尽管苹果并未证实此事,但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马斯克所言不虚。《卫报》去年披露的文件显示,苹果正在开发无人驾驶汽车,而该公司还曾经会见过多位加州官员,就无人驾驶汽车监管问题进行过沟通。

尽管谷歌宣布其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电脑的控制下安全行驶了100多万公里,但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依靠激光测距仪、视频摄像头、车载雷达、传感器等获得环境感知和识别能力,确保行驶路径遵循谷歌街景地图预先设定的路线,这些装置个个“身价不菲”,仅激光设备和雷达感应器的成本就在50万到70万美元,再加上特定的机械手等,一辆车至少要200万美元,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而与IT企业不同,奔驰、奥迪、沃尔沃、福特等汽车巨头,则选择了更具实用性的民用智能车技术路线。有报道预测,2020年,至少会有1000万辆无人驾驶汽车上路。

人工智能助理:功能更强,移动性更高

主要参与者:谷歌、微软和脸谱

所有科技公司巨头都会设想这一天的到来:我们的日常事务会由手机或PC中的“人工智能助理”来安排。苹果手机的声控软件Siri、微软开发的人工智能助理Cortanna和谷歌研制的语音助手 Google Now目前都在扮演这一角色,但未来这些服务会更智能、功能会更强大,而且移动性会更高。

这些“人工智能助理”将替你处理邮件、IM(即时通讯,QQ、微信等都是IM软件)讯息;预定酒店和机票;合理安排一天的行程;购置必要的物品;甚至在你跑步时为你安排好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