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

摘 要: 根据静态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劳动力、土地资源丰富,在对外贸易中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同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按这个原则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层次低,贸易条件恶化,各产业出现不同的困境。利用动态的比较优势原则分析,中国各类产业只有形成以技术、品牌为核心优势,完成从自然禀赋到后天禀赋的转换,才能真正获取国际贸易的持续竞争优势。

关键词: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利益陷阱;技术优势;品牌优势

1 中国对外贸易情况

(1)除了2009年份,其余年份进出口均为稳步增长且继续保持贸易顺差。

(2)对美日出口降幅缩小,对部分新兴市场出口降幅较大。2009年1-9月,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对美、日等国出口降幅持续低于出口总体降幅。对美出口1573亿美元,降16.9%,对日出口698亿美元,降18.8%。对香港、东盟的出口降幅明显收窄,低于出口总体降幅。对香港出口下降20.6%,对东盟下降16.1%。但对欧盟以及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出口下降幅度仍较大,分别下降24.1%、48.9%和37.3%。自欧盟和美国进口分别下降9.2%和12.4%,明显低于进口总体降幅。由于资源和能源产品国内需求回暖,自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降幅已大幅收窄,分别仅下降4.0%和10.9%。

(3)加工贸易降幅逐步缩小,一般贸易出口降幅扩大。2009年1-9月,加工贸易出口408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2243亿美元,下降23.9%,9月份加工贸易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6.9%。前三季度一般贸易出口3785亿美元,下降24.5%,降幅扩大,原因是08年一般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导致基数较高;进口3812亿美元,下降16.4%,其中9月份增长1.7%,2009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4)民企受影响相对较小,国企进出口大幅下滑。近年来,民企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机制灵活,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加上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受危机影响程度较轻。09年1-9月,民企出口2390亿美元,下降15.5%,进口1225亿美元,下降2.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4702亿美元,下降21.1%,进口3842亿美元,下降20.6%;国企出口1375亿美元,下降30.2%,进口2045亿美元,下降28%。

2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

通过计算分析2007-2009年1-9月我国外贸竞争力系数,可较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期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特征。外贸竞争力系数可以通过下述公式计算:TCi=(Xi-Mi)/(Xi+Mi)。TCi是表示I类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指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间是可比的,一般认为TCi>0表示该类产品数,Xi和Mi分别表示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它表明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力状况。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它均介于-1和+1之间,具有出口比较优势;TCi<0表示该类产品具有进口比较优势;TCi=0表示出口竞争为中性。由于国际贸易市场并不是完全的竞争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国际市场,各国存在着各种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造成外贸竞争系数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实情。但作为静态比较的分析方法,外贸竞争系数可考察在一定市场条件下和特定时间内的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2007、2008、2009年1-9月,我国农产品总体贸易竞争指数分别为-0.03、-0.02、-0.06,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水、海产品分别为0.25、0.20和0.13;食用蔬菜贸易竞争指数分别为0.66、0.66、和0.63;蔬菜水果制品指数分别为0.95、0.13和0.90。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大米的贸易竞争指数分别为-0.07、0.26和0.44;小麦的贸易竞争指数为-0.91、0.42和0.92.由此可见,农产品总体的竞争力下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力强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

2.2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大量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他们所看好的是中国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目前,大部分跨国公司只是把中国作为一个加工制造基地,而产品设计和销售仍停留在母国,所以中国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为主,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制造业的加工贸易,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条的较低环节。

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国际分工会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不是我国发展的方向。我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正视并改进自身的不足,敏感预测自身的威胁,准确及时地抓住机会,逃脱滑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命运,实现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工厂”的升级。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间进行分工的标准,应是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比较优势条件:首先,劳动力成本低且逐渐形成有素质的产业队伍。其次,我国还具有本土优势,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我国某些行业和企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再次,我国已有相当雄厚的基础。

总之,在我国现实的情况下,比较优势对于我国制造业发展、贸易利益取得还是有很大影响作用的。但是,在新经济的条件下,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变化,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不同于传统经济。从长远来看,我国必须加快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研发能力,把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比较成本优势转移到技术优势上来,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实现我国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工厂”的转变。

3 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培育技术优势。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高新技术支撑和技术创新推动,获得技术优势就是获得了市场与利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力量薄弱是我们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如果能够通过大众化教育和大规模培训,就有可能形成一支规模庞大的高科技人员队伍,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2)培育品牌优势。中国的很多产品比国外同类产品质量好,甚至他们的产品就是我们制作的,但是因为他们是国际知名品牌,所以价格比中国的产品高出几倍或几十倍。树立良好的品牌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创新路径。

(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一,产业是贸易的基础,贸易是产业的先导。国际贸易中越来越表现出贸易结构的变化,初级产品比重逐年下降,高科技产品比重上升,服务产品发展迅猛。中国的进出口结构不合理,还是以附加值低的产品为主,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利,须要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改善进出口结构。

综上所述,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中国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换回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但是在传统贸易理论指引下发展的各类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现实困境和发展陷阱,如不寻找新的优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所以中国应立足现有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努力创造以技术和品牌等为核心的竞争优势,获得产品的高价值增值,也非常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杨彤,王能民,朱幼林.“中国制造”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产经视点,2006,(11).

[2]郑琼娥.从“世界加工厂”透析我国比较优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5).

作者简介:

熊灵云(1985-),女,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