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火星”漫步

火星志愿者王跃

1982年7月出生的王跃是江苏南京玄武区人,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员。2008年获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硕士学位,现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任航天员助理教员。

201 0年,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经中国航天员中心和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严格选拔,王跃作为中国惟一一名航天志愿者参与其中。“火星一500”试验的目的是了解未来前往火星的宇航员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为未来火星探测积累经验。由于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火星着陆到返回地球的一系列过程需要近500天时间,这项试验将持续520天。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的6名志愿者将用约250天“飞往火星”,30天“驻留火星”,240天“返回”地球。

2011年2月14日,在经历250多天的漫长“飞行”后,“火星一500”试验第一乘组——俄罗斯志愿者斯莫列耶夫斯基和意大利志愿者乌尔维纳成功出舱登陆“火星”表面。两名志愿者身穿质量32千克的太空服,踏上用沙子和石块模拟制作的“火星”表面,插下俄罗斯国旗、中国国旗和欧洲航天局旗帜。

4天后的2月侣日,斯莫列耶夫斯基和来自中国的志愿者王跃作为第二乘组,出舱登陆“火星”。王跃将驾驶装有机械臂和摄像头的火星探测车,在“火星”表面采集岩石……

成功着陆“火星”

2011年2月12日,在莫斯科郊外进行的模拟登陆火星试验进入关键阶段,载有3名“火星-500”项目志愿者的登陆舱当天成功在“火星”表面模拟着陆。

中国志愿者王跃、俄罗斯志愿者斯莫列耶夫斯基和意大利志愿者乌尔维纳乘坐的登陆舱与主舱分离后,经过1小时的飞行,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他们将在“火星”表面停留至2月23日。其间,志愿者将完成3次出舱“登陆”。

14日,斯莫列耶夫斯基和乌尔维纳作为第一乘组首批登陆。侣日,斯莫列耶夫斯基和王跃将作为第二乘组登陆火星。22日,斯莫列耶夫斯基和乌尔维纳再次模拟登陆火星。

第一次出舱“登陆”的任务,是将所有必要的设备从登陆舱内搬到“火星”表面;第二次“登陆”时,志愿者将对“火星”表面进行勘察,并获取土壤样本;第三次“登陆”的目的是模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按计划,在这次出舱“登陆”时,有一位志愿者意外摔倒导致手部受伤,另一名志愿者必须对他进行照料,并帮助他站立和走到登陆舱。

在王跃等人“登陆火星”时,另外3名志愿者留守主舱,他们要配合完成地面支持工作,并为飞船“返回”地球做好准备。模拟登陆试验结束之后,登陆舱将搭载3名志愿者,从“火星”表面起飞,进入“环火星”轨道航行,预计24日与主舱对接。3名飞离火星的志愿者在接受3天的隔离检疫后,将于27日打开对接舱门,和主舱的3名伙伴重逢。6名志愿者会合,开始“返回”地球的漫长旅程。

与世隔绝的生活

飞往“火星”,是一次远距离的星际旅行。520个日日夜夜,志愿者要在一个550立方米的模拟试验舱里,度过与世隔绝的别样生活。试验舱由医疗舱、生活舱、公共活动舱、登陆舱和火星表面模拟舱组成。试验舱的出口贴上了红色的蜡封,除非遇到意外情况,志愿者一旦进入,就不许中途撤离。

密闭舱的出口上了锁,还贴上了红色的蜡封。王跃只能和其他5名志愿者彼此间面对面交流,对外交流通过一个模拟的控制中心与家人和朋友进行通话。为了模拟真实的飞行状态,与外界的通话也设置了20分钟时滞,一条信息来回就是40分钟。

当然,最主要的对外通讯方式还是局域网的电子邮件。属于自己的空间只有3.4平方米,包括一张床、一张桌子,加上床下的储物空间,这一块是私密空间,没有监控摄像。

各国共有105个项目参加本次试验,这让6名志愿者很少有空闲时间。每天一起床,他们就要自行测量体温、血压、体重,抽取血液、尿液、唾液等,随后开始一整天的忙碌。中国志愿者王跃不仅要参与本国的试验项目,还要作为被测试者参与其他国家的参试项目。

6名志愿者的工作不仅单调,身上佩戴的一些仪器设备也让他们“叫苦不迭”。脑电极试验就是一例:志愿者晚上要戴上电极帽,监测夜间睡眠期间动态脑电图。由于头皮上布满了电极贴和导线,睡觉时会感到非常难受。

除了紧张的工作,生活中的考验还有很多——

昼夜看不见:舱内看不到日出日落,没有光暗周期,这些因素打乱了志愿者稳定的身心状态,直接影响到志愿者体内的生物节律。

饮食严格配:志愿者的食物大都以罐头食品和脱水食品为主,很难吃上新鲜食品,但舱内温室里种植的少量蔬菜可以作为配餐。

读的是旧闻:志愿者在舱内看不到电视,也无法上互联网。南非世界杯比赛期间,作为足球迷的王跃只能苦等已经滞后的赛事结果。

舱内的日子始终充满单调和枯燥。

王跃在前不久发回的日志中坦言:“漫長的旅程似乎是个黑洞,你辨不清方向,只是不停地走着……”严苛的志愿者选拔-

“火星500"对志愿者选拔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不能有器质性疾病,就连脚气这样的小毛病都不算合格。20多项医学检查一项不漏,连睡眠监测也加入其中。很多志愿者候选人对这样苛刻的条件望而却步,而王跃却奇迹般一路绿灯走下来。

2010年春节前,王跃来到俄罗斯开始了自己的受训生活。

志愿者的培训项目有参试实验内容培训、心理放松训练、特殊技能培训、食品试吃以及语言培训等。志愿者要对飞船设施、视频和通信系统、信息系统、生命保障系统等各方面情况都非常熟悉。

王跃说,培训的内容很有意思,比如介绍各国的参试项目,教志愿者如何使用实验设备仪器,还有试吃各国的航天食品。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卡尔波夫也和志愿者会面,和大家一起下国际象棋。

志愿者还被送到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接受野外生存训练。王跃说,最兴奋的是试穿模拟登陆火星的航天服,“这套服装在外观上和真正的航天服相似,但是没有生命保障系统,只有通风系统,穿在身上比较轻便”。每天上完课,赶回住处已经是晚上9点多。整理完笔记后,王跃还要向国内发传真或邮件报告当日情况。匆匆扒上几口冷饭,经常是累得连外衣也不脱倒头就睡。

每天早上坐一个多小时车赶到培训点后,王跃还坚持步行爬上13层楼。他说,培训确实很辛苦,但这些日子经历的事情也许让他一生受益。“只身来到国外,面对那么多外国志愿者,我代表的不仅是个人,也代表着中国。”他说。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登陆“火星”前夕,俄罗斯“火星一500”项目组对试验成果进行了总结,认为6名志愿者已形成和谐、有序、高效、联合的工作团队,基本

适应舱内生活,身体状态稳定。

“飞行”期间,6名志愿者多次进行紧急情况处理演练。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12月,电力系统突发故障,舱内一片漆黑,空调停止运转,微波炉无法加热食品,热水无法补充,冰箱食品开始解冻……王跃和同伴按照地面指令沉着处置,度过了难关。

试验中,最让外国志愿者感兴趣的是中医辨证研究,这是“火星一500”试验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通过“望、闻、问、切”诊法,搜集志愿者的身体信息,获取长期密闭环境中人体功能状态的中医辨证结果。

特殊的除夕之夜

2011年2月2日,王跃就在试验舱内与5名外国同伴一起度过了一个特殊的除夕之夜,通过特殊的方式向祖国和亲人们祝福平安。当天,包括王跃在内的模拟登陆火星3人乘组,第一次进入登陆舱,开始环绕火星飞行,为登陆火星表面作最后准备。在王跃的努力下,志愿者们提前举行了新春庆祝,他们面对摄像机,分别用本国语言祝愿“中国人民新春愉快”。五名外国志愿者手持王跃用毛笔书写的新春祝词的大红条幅,用汉语问候“万事如意”、“恭喜发财”、“合家团圆”等。

尽管舱内条件有限,王跃依然想尽办法营造春节的氛围。他们把大张红纸围成四方形,罩在灯下,中间再吊上一个中国结。王跃还特地在灯笼上用毛筆书写了一副对联:“送虎岁,六人携手登火星;迎兔年,国际合作拓航天。”舱壁贴上了中国剪纸,上面是虎和兔的图样以及“Mars-500”标志。在倒贴的“福”字旁,他用英语给同伴讲解意义。

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是实验的内容之一。去年万圣节,王跃曾把自己装扮成木乃伊。欧洲志愿者过圣诞节时,他和大家用废纸板做成了漂亮的圣诞树。在他的带动下,俄罗斯志愿者还练起了中国书法。

由于试验已经关闭天地通话,王跃和外界的交流主要通过录制视频和发送邮件进行。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特意换上新衣服,拍下了家中过年的场景,由中方试验队传递给他。试验队翻译周万隆介绍说:“我们还下载了这两天的新闻和娱乐节目,让他在电脑上看看春晚,听听外面的鞭炮声,看看父母亲切的模样,少一些思乡之苦。”

人类的火星“家园”梦想

研究显示,火星上可能有水,或许存在支持生命的条件。而且资源丰富,能够提供生活上的必需原料和科技文明真正发展的素材。火星拥有被冰冻在土中的海洋。那里有大量的碳、氢、氧和氨,这四种元素不仅是食物和水的基本元素,而且是塑料、木材、纸张和衣服的重要组成成分,还是火箭燃料的重要成分。

1960~2008年底,各国共计发-射38次/39个火星探测器。虽然众多的探测器围绕着火星飞行,并发回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但要想真正知道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的迹象,则必须登陆火星。目前各航天大国都制定了新一轮火星探测计划。俄罗斯、美国和欧空局正在协商进行合作,希望不久能实现载人火星登陆。而中国也加快了深空探索的步伐,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卫星“萤火一号”。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副署长维塔利·达维多夫2月14日在莫斯科观摩“火星500"项目志愿者模拟登陆“火星”时说,目前俄罗斯正在研制用于飞往火星的航天器,20年内将做好飞往火星的准备工作。届时,航天器将从位于阿穆尔州的东方发射场发射升空。达维多夫表示,勘探火星技术难度高且耗资巨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完成的。因此,这将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他特别强调说,合作的大门同时也向中国等国家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