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应用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 取2011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实验组则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血流参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作统计学对比。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流参数指标改善更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更优于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4-168-03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颈动脉狭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临床因素,现阶段研究发现造成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病因较多,主要为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夹层等各类血管病变。既往文献报道认为,颈动脉狭窄难以通过药物治疗得到有效改善,且2年内复发率约为26%[1]。因此,临床在现阶段多以手术治疗为根治手段。本研究就此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接受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病情均得以确诊。其中男44例,女30例;年龄58~77岁,平均(64.9±4.6)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7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通过Seldinger技术常规穿刺右侧股动脉并置鞘,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支持展开手术。置入支架前在狭窄远端放置保护伞,并打开脑保护伞。在脑保护伞导丝引导下置入扩张球囊进行预扩张后撤除球囊,然后在狭窄段植入合适的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确定位置准确后缓慢释放支架。手术结束后将保护伞收回,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肌内注射,另给予每日1次氯吡格雷治疗,每次75mg。1个月后,给予每日1次阿司匹林治疗,每次300mg,3个月后改为每日1次,每次100mg[2]。

对照组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做一手术切口,常规分离并使颈内动脉暴露,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肌内注射,然后将颈内动脉阻断,以免生成血栓;依次阻断颈外动脉以及颈总动脉及其各自分支。在显微镜支持下展开手术操作,精确剥离颈动脉内膜上粘滞的血栓以及斑块。血管以及手术切口缝合均按照常规操作标准,术后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胶囊治疗,方法同实验组。

1.3 观察指标

采用CDI监测评估两组患者血流参数,分别观察并记录手术前后两组患者颈内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Vmin)、收缩期血流速度(Vmax)、血流阻力指数(RI)[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相关标准[4]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评估时间为术前、术后3d以及术后3个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参数相关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流参数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min、Vmax以及RI指数均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Vmin、Vmax以及RI指数改善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NIHSS治疗前后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NIHSS评分改善更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既往临床研究表明,一旦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则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一侧颈动脉血供不足现象,而此种狭窄状态长期持续存在,则会造成大脑基底部严重供血不足[5]。此外,当患者继发低血压等有可能造成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疾病,则有较大几率导致短暂性脑缺血,此种情况下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或动脉狭窄程度极其严重,则患者有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现阶段研究发现,造成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病因较多,主要为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夹层等各类血管病变。此外,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动脉粥样硬化是其血管病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缓慢聚集并呈斑块状,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逐渐加重,同时存在斑块脱落引发脑栓塞的可能。所以临床在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时多以手术治疗为首要方法,以规避各类高危因素,降低脑栓塞、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达到根治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6]。

以往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手术具有较为严格的操作要求,同时切口较大,因此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与此同时,手术后患者具有更高的概率出现血管栓塞事件。现阶段在临床介入手术以及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各系统疾病治疗方案中开始广泛引入微创以及介入手术治疗,并以其手术切口较小、患者易于耐受、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得到普遍性应用,同时也广为患者所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也是基于此种技术发展而来,其作为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疗效[7-8]。而本次研究应用DSA技术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力支持,使病灶情况清晰地暴露在术者视野下,从而为手术开展创造了有利前提。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血流参数指标改善更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更优于同期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颈动脉狭窄治疗过程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参数。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这一传统治疗术式相比,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有效规避了其不良风险因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引起患者颈部血肿、呼吸困难等症),进而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9]。值得注意的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短期内可对患者神经功能做出显著改善,然而这一改善程度仍然较为有限[10]。与之相比,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则可持续性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脑供血动脉狭窄会对局部脑血流量及脑血管代偿功能造成损害,通过向狭窄血管内植入支架,将病变的全脑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改善脑组织血流灌注、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有效改善脑缺血神经损伤程度及患者症状体征[11-12]。

综上所述,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更优于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杜志华,李宝民,王君,等.磁共振灌注检查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2):1261-1264.

[2] 苏凡凡,刘辉,王利萍,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45例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1):218-219.

[3] 向舰,袁元,李真林,等.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在颈动脉狭窄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3,28(12):1208-1211.

[4] 辛海,白超,王洋,等.支架植入与内膜剥脱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51):8920-8927.

[5] 赵宇,马慧,张宁男,等.磁共振全脑容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评价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初步研究[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3,36(5):282- 285,后插2.

[6] 孙轩翔,资文杰.比较研究单侧与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的疗效[J].军事医学,2013(11):856-860.

[7] 曾静,杨楠,彭慧渊,等.颈动脉狭窄伴有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4(5):94.

[8] Setacci C,DeDonato G,Setacci F,et al.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intravascula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using a nonocclusive technique to evaluate carotid plaques before and after stent deployment[J].Journal of Endovascular Therapy,2012,19(3):303-311.

[9] Tekieli L,Pieniazek P,Musialek P,et al.Zotarolimus-eluting st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severe carotid artery in-stent stenosis in the TARGET-CAS population[J].Journal of Endovascular Therapy,2012,19(3):316-324.

[10] 张勤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优劣比较[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9):651-652.

[11] 黄渊智,胡翠竹,黄载文,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78例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3(7):888-889.

[12] 成晓江,买买提力·艾沙,周庆九,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92-3793.

(收稿日期: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