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X线诊断分析探讨

【摘要】目的 研究与分析颈椎病X线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颈椎病的患者71例,随后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将这71例患者的X线诊断方法以及诊断效果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这71例患者中,有63例患者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硬化,有42例患者为椎间孔狭窄,有28例患者为椎间隙变窄,有26例患者为钩椎关节退行性变,有16例患者为颈部韧带钙化,有39例患者为颈椎生理弯曲改变。结论 对于颈椎病患者采取X线进行诊断,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颈椎病;X线;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01

颈椎病又被称之为颈部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该类疾病的多发人群为睡眠体位不佳者、长期坐姿不当者以及中老年人等,患有该类疾病的患者往往表现出手指发麻、上肢无力、下肢乏力、颈背疼痛等症状[1]。本文研究与分析颈椎病X线诊断价值,现将具体的诊断方法以及诊断效果等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颈椎病的患者71例,在这71例患者中,男39例,女32例,年龄29~72岁,平均(43.23±4.06)岁。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以及职业等资料经过我院医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的一般资料等数据差异不显著,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颈部麻木胀痛、无法正常自由活动,同时所有的患者肩颈部等部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麻木以及疼痛等情况,患者机体的上肢出现麻木、疼痛、痉酸胀等情况,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耳鸣、头胀以及眩晕等,机体下肢也会出现无力、步态不稳等情况。

1.3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X线进行诊断与检查,将检查结果送至两名具有多年影像学检查经验的医师处进行结果评判,如果医师的诊断结果不一致,需要将影像学检查结果送至第三名医师处进行诊断,直至至少两名医师的诊断结果一致为止。

1.4 统计学方法

我院医师将患者的X线诊断结果等数据记录于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其中患者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采取(x±s)进行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采取(n,%)进行表示。

2 结 果

在这71例患者中,有63例患者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硬化(88.7%),有42例患者为椎间孔狭窄(59.2%),有28例患者为椎间隙变窄(39.4%),有26例患者为钩椎关节退行性变(36.6%),有16例患者为颈部韧带钙化(22.5%),有39例患者为颈椎生理弯曲改变(54.9%)。

3 讨 论

颈椎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在传统的研究中,一般仅仅对患者的退行性变进行重点研究,而忽视骨性变化及外周组织的改变,而本次研究对x线诊断颈椎病的正侧位、左右斜位、过伸屈位等体位的征象,以期为临床诊断颈椎病提供科学依据[2]。

虽然x线诊断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注意很多事项,主要包括①对于典型颈椎病与一条或是多条X线阳性征象发生相互结合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确诊[3]。②x线诊断颈椎病时可能会出现漏诊以及误诊的情况,例如患者已经表现出颈椎病的典型症状,但是x线结果却并未表现出异常,因此在诊断之前需要将其它疾病进行有效排除[4]。③如果x线诊断结果为阳性,但是并未表现出临床症状,则不可以轻易确诊为颈椎病,仅仅可以将患者所患疾病為颈椎退行性改变[5]。

本文研究与分析颈椎病X线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在这71例患者中,有63例患者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硬化,有42例患者为椎间孔狭窄,有28例患者为椎间隙变窄,有26例患者为钩椎关节退行性变,有16例患者为颈部韧带钙化,有39例患者为颈椎生理弯曲改变。故对于颈椎病患者采取X线进行诊断,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仲伟涛,匡正达,叶启彬,等.颈椎后路单开门leverage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J].军事医学,2016,40(7):579-582.

[2] 王海艳,孙艳红.颈椎侧位X线片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颈椎病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5):520-521.

[3] 程招军,彭 兵,范俊超,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与X线片矢状位参数的对比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7):591-595.

[4] 王为民,张君涛,苏 瑾,等.美式整脊手法与坐位牵引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像学影响比较[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10):24-27.

[5] 刘 炎,吴大胜,刘 娜,等.X线引导下臭氧髓核溶解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9):712-713.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