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材的保管和养护

摘要:中药材是中医临床调配和中成药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药材种类繁杂、来源广泛、炮制方法和规格不一,在贮藏中容易变质,不仅经济上带来损失,更让临床用药得不到安全保障。因此,如何贮藏中药材及在贮藏过程中如何养护,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药材;贮藏;养护

作者简介:段秀娥 性别:女;籍贯:山西省;主管药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药学;所属行业: 卫生;科室:药械科;单位名称:怀仁县人民医院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84-01

中药材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而其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对库存的中药材更应该使用科学的贮藏方法,不仅能为经营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着想。

1 中药材贮藏保管的程序

由于受外界许因素的影响,中药材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质量变化[1]。为了保证饮片的质量,药品入库首先要验收,鉴别饮片的真假,并且对饮片的净度、片型、色泽、气味、水分、包装等进行严格检查。合格的饮片才能入库贮藏。 入库的中药材要根据饮片性质及仓库实际情况进行分类贮藏。药品仓库应保持通风、阴凉和干燥,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入库后的药材应离地10cm以上,相对湿度60~70%,温度在0~30℃条件下进行分类存放。

2 影响中药材变质的因素

2.1 空气:一般情况下,中药材在贮藏过程中是要和空气接触的,而空气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而空气中氧气和臭氧是导致中药材变质的直接因素。

首先,氧气使中药材颜色的改变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含有酚羟 基结构的中药材,在酶的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合作用,即形成了大分子化合物,使中药材在贮藏过程中颜色逐渐加深。其次,中药泛油的产生,是氧气和臭氧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氧气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可以加速中药中的有机物质,尤其是脂肪油的变质,如干性油中的不饱和物质容易氧化结成块状;含有不饱和成分的油脂,接触了空气能缓慢发生氧化和酸败;挥发油受到氧的作用容易引起树脂化等。

中药霉变是空气中飘散大量的霉菌孢子,如果落到中药材表面,在温度和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萌发成菌丝,分泌酵素,溶蚀药材组织,使中药材腐烂变质,失去药效等[2]。另外,虫蛀也和空气中的氧气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害虫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进行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排除体内的二氧化碳才能生存,所以在药材堆的上层、通风处、窗口等空气畅通的地方,一般害虫的密度大,只有通过养护调节密封环境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密度来抑制和杀灭害虫。

另外,中药材的变味、腐烂、气味散失等变质现象的产生,都与空气有密切的关系。

2.2 温度:温度是影响中药材贮藏的最大因素。在常温15℃~20℃下,中药成分基本稳定,利于贮藏。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变化均可加速,此时中药材会出现霉变、泛油、虫蛀等变质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温度对中药材霉变的影响:各类霉菌必需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才能顺利地成长,一般霉菌最旺盛的温度范围又称之为生长最适温度。如低温型最低生长温度0℃,生长最适温度5℃~10℃,最高生长温度20℃~30℃,致死温度为40℃~50℃,如绿青霉菌;中温型最低生长温度5℃,最适生长温度25℃~37℃,最高生长温度45℃~50℃,致死温度为60℃~70℃,引起中药霉变的大多是此类霉菌;高温型最低生长温度30℃,最适生长温度50℃~60℃,最高生长温度70℃~80℃,致死温度为90℃~120℃,如黄曲霉。

2.2.2 温度对中药泛油的影响:由于温度的升高,含脂肪油较多的中药材,如柏子仁、苦杏仁等以及某些动物类中药产生油脂分解外溢,形成泛油,产生哈喇味,药物颜色加深。[3]温度升高使富含发油的中药,如肉桂、丁香、薄荷等中的挥发油加速挥发;使富含糖质类的中药如冬麦、党参、天冬等产生变质,表面呈现油样物质。

2.2.3 温度对中药害虫的影响:如前所述,害虫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合适的温度能促使害虫正常发育,25℃~32℃是害虫最适宜的温度;0℃~15℃或35℃~40℃是害虫不活动的范围;一般把50℃~60℃的温度范围称之为害虫的致死高温区,而把-4℃以下的温度称之为害虫的致死低温区。

温度的不适宜可造成中药材干裂、失润、粘连成块等变质现象。因此。在仓储过程中要根据中药的不同性质选择适宜的温度。

2.3 湿度 空气的湿度可以分绝对湿度、饱和湿度、相对湿度、湿度饱和差来表示。

2.3.1 绝对湿度: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的重量。

2.3.2 饱和湿度:是指在一定温度时,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的最大限度。

2.3.3 相对湿度:是指在同一温度空气,现在绝对湿度和饱和湿度的百分比。是调节仓库湿度的依据。

2.3.4 湿度饱和差:指同一温度下,饱和湿度和绝对湿度之间的差,用其表示空气要达到完全饱和所差的水蒸气量。湿度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湿度会引起中药的潮解、酸败、霉变、腐烂、干枯、风化等。

2.4 日光:日光对某些药材的色素和叶绿素有破坏作用,能使药材颜色渐褪或变色。所以红色和绿色的药材,不宜在阳光下久晒。

3 各类药材保管养护工作的主要方法

3.1 生害虫药材:对易生害虫的药材,在保管过程中除了要勤检查以外,还必须从杜绝害虫来源、控制其传播途径、消除繁殖条件等方面着手,才能有效地保证中药材不受虫害。[4]因此,贮存这类药材,如党参、款冬花、薏苡仁、乌蛇等,首先要选择干燥通风的库房。库内地面潮湿的,应加强通风,并可在地面上铺放生石灰、炉灰、木炭等;架底垫木高到40cm以上,在垫木上最好销上木板芦席或油毡纸等以便隔潮。另外,对不同药材可以采取密封、冷藏、熏蒸、对抗等适当的养护措施,以保证药材不虫蛀。

3.2 易泛油发霉药材:药材泛油发霉,能够影响药效,特别是发霉严重的,霉烂变质后能完全失去疗效。药材发霉,是指在药材上寄生和繁殖了霉菌,称为“霉变”。对这类药材的保管,最忌闷热。如牛膝、天冬、白术等保管不善,都可产生泛油或霉变,故应置于通风干燥处,严防潮湿。

3.3 易变色及散失气味药材:部分花、叶、全草及果实种子类药材,由于所含的色素、叶绿素及挥发油等,受温度、湿度、空气、阳光等的影响,易失去原有的色泽和气味,如莲须、红花、丁香等。在贮存保管中应根据药材的不同性质以及具体条件,进行妥善养护。贮存场所要干燥阴凉,严格控制库的温、湿度。贮存时间不宜过长,并要做到先进先出。最好单独堆放,以免与其它有特殊气味的药材串味[5]。

3.4 易融化、怕热粘连药材:易融化、怕热药材主要指熔点比较低,受热后容易粘连变形,或使结晶散发的那些药材,如阿胶、儿茶、樟脑等[6]。对这类药材必须选择能经常保持干燥阴凉的库房,并将药材包装好或装容器里。

3.5 易潮解、风化药材:含有盐类物质的结晶体药材,在潮湿的地方或空气中湿度大,都会受影响而逐渐融化。[7]当开始融化时,一般称为“返潮”或潮解,如芒硝、大青盐等。对这类药材应选择阴凉、避风和避光的库房,或在室内适宜的地方保管;包装物以能防潮不通风为宜。

4 需要特殊保管的药材

4.1 毒剧麻药:如砒石、水银、斑蝥、轻粉等,应专人、专库(专柜)、专帐保管,并且注意湿度、温度等影响。贮存供应办法,应严格按毒麻药管理条例进行。

4.2 易燃性药材:如火硝、松香、硫黄等遇火或高温易燃烧,如数量较多的应放在危险品仓库贮存,数量少的也应单独存放,并应远离电源、火源,也应有专人保管和负责[8]。

4.3 贵重药材:如人参、鹿茸、羚羊角等,在贮存中,由于成分性质不同,很有可能发生各种不同变异现象。如人参易生虫、麝香易受潮走味等。所以除对贵重药类设专柜、专库、专帐、还得指定专人负责保管[9]。一般用固定的箱、柜、缸、坛等密闭后,贮存在干燥、阴凉、不易受潮受热的地方贮藏。

5 讨论

中药材保管贮藏和养护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保证重要的质量与疗效,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果贮藏条件和养护方法不当易使中药变质失效,甚至产生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二是保管和养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因保管不当造成的损失,不仅使得供需矛盾紧张,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三是有些中药材的是危险品,毒性中药、麻醉药品、易燃品等,保管不当,易引起事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精心保管和养护;做到细心周到,精益求精,并保证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圣和.中药材贮藏保管知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 张紫洞.中药药材保管技术.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3] 朱圣和.中国药材商品学.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4] 徐良,陈丽华.现代中药养护学. 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5] 曾俊超,卢先明.中药商品学. 第1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6] 张贵军.中药商品学.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 张西琳.中药养护学. 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8]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9] 田乐.中药材经营.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