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教师的作用分析

摘 要: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实施各项科研实践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长期目标中,如何高效利用老师具有的社会资源与科研资源,有效地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与迫切的。应通过建立完善的机制充分挖掘高校教师的科研实践潜力,有效的促进、引导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能力 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a)-0151-02

在当今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高校的战略重点,也是社会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切入点。关于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高校做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如改革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等,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综合型人才是学校的长期目标,但所有的长期目标都是在近期的不断努力中去逐步实现的,只有加强对实现远期目标的各个近期实施过程的管理,才有助于远期目标的早日实现。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长期目标中,仅靠学校管理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教师是实现这一长期目标的主力军。如何发挥教师在实现这个长期目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利用教师具有的各种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校内科研课题的指导作用

当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而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是对个人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在参与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科研潜能、拓宽其知识领域,延伸其专业技能,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校内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大多是该学科或该专业领先且具有较高创新性的课题,有实际使用意义或是有学术价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工作,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科研实践当中去,感受到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使自己的视野迅速拓宽,从而调动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联结与整合,拓宽理论基础,加快知识更新。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遗,不断对已有知识进行积累和补充[1]。在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具体如下所述。

1.1 课题准备阶段的指导

一个好的课题决定成功的一半,因此课题正式开始前得准备阶段至关重要,这包括课题的选择和人员的选择。课题的选择来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难度适宜的部分交给学生去做,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制定研究方案。此部分人员的选择,教师应该选择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项目研究工作的二三年级本科生,并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特长等安排不同的研究任务。课题的另一来源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课题选择,教师对学生指导的作用为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项目的难易程度确定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确定可行性后,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对于资料的查找、整理工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以及资料的阅读整理工作,要总结自己要研究的课题前人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避免无谓的劳动耗费,使课题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课题名称确定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到课题研究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开展课题研究对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意义,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于项目申请书的书写,教师要指导学生应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内容完整,用专业的语言进行书写。

1.2 课题实施阶段的指导

课题实施阶段是课题完成情况的重要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在整个科研实践活动中,本科生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除了自己独立思考,查阅文献资料等,还要不断地向老师、同学请教,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讨论、共同克服困难,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本科生在处理科研中的问题时,经常会感到知识不够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同时广泛涉猎各类有关书籍、资料,查阅和翻译科技文献等。让学生摆脱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是科研研究所具备的能力和精神。第二,项目过程控制。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过程引导是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的关键。指导教师对所指导项目负有监督、管理和保证的责任,保证项目的人员稳定、条件落实;监督项目的实施和经费使用。教师要根据研究项目的内容合理安排课题的研究进度,对一些研究难度大、研究方法要求较高的课题,要注意留出充分的研究时间,来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如果最初的课题安排进行不下去时,应该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根据新的课题或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将研究继续开展下去。第三,数据分析。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验结束时及时的分析数据,从中找出规律,或出现拐点时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做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浪费财力物力。

1.3 课题总结阶段的指导

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按规范的格式书写结题报告,或制作PPT进行答辩,实践证明这种指导锻炼不仅对学生的文字功底、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而且使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更系统的了解,能进一步激发深入研究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理性地评估课题研究的成败,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既不能让学生过高地评估自己课题研究的价值,也不能因为研究没有新发明创造而否定整个研究过程,更不能因为课题的失败而去编造数据欺骗别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更要剖析失败的教训,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同时,教师要告诫学生在科研过程中,要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想法,要体会到在科研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以及在课题研究中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协调能力等,要让学生意识到,科研课题的训练目的并不是要取得一定的好的成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由此综合能力的提高[2]。

2 充分利用教师的校外资源,增加学生科研实践的机会

丰富的社会实践可以全面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积累其工作经验,并能尽早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其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学校已经与科研院所、公司企业等合作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一般是接收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实习。低年级的学生社会资源有限,仅靠其自己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3]。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进行到相关厂矿、科研院所进行参观实习、基础岗位实习,是学生对行业相关技术、质量、生产环节进行实地学习,有利于引导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学习。

针对高年级学生,由于其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素质,就需要针对性的安排一些技术类岗位进行实习实践,促进其积累专业实用知识与经验,针对性的进行流程、成本、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逐渐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逐步引导建立学生初步的职业规划。

各类的社会实践经验的累积可以使学生毕业就业时轻松越过“工作经验”这道坎,并且累积的经验也足以使学生胜任该项工作,用人单位对于这样的学生自然也是欢迎的,这也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学生通过科研实践活动,能充分意识到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性,自觉地锻炼提高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培养锻炼,学生从单纯追求高分数转变为自觉学会应用知识、发展知识、通过实践积累知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切实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立民.高等学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47~48.

[2]宋凤宁.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意义、引导与反思[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1):86~88.

[3]黄晓云.试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6):75~77.

①作者简介:王新灵:女,河南中医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药物化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教师潜力的挖掘”,课题编号:[2011]-JKGHAD-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