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中人力资本积累及其职业教育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职业教育、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联系日益紧密。通过人力资本对不同产业的效用进行分析对比,揭示了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本积累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了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转型,阐述了加大教育投资总量(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协调城乡教育资源(行业企业充分参与职业教育),重视农村职业培训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力资本;职业教育;产业结构调整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职业技术培训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YJAZH03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推进职教‘双师型’教师教育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C-c/2013/03/037)

作者简介:王碗,女,江苏理工学院科技产业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34-0011-0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联系日益紧密。党的十八大也将“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寻找平衡”确定为现阶段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核心内容。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关系、投资消费关系、内外需关系、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等问题,其中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核心问题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演化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1980~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当年GDP百分比(单位:%)

通过对1980年至2012年这33年间数据分析可见,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基本均在40%~50%区间之内,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从35%降低到目前的10%左右,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从20%上升到44%,可知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结构调整之中。虽然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美国为804%,法国为77%,英国为758%,日本为661%。①在第一产业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且仍需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劳动力的结构迁移还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积累与职业培训,首先是由于知识、技能的储备需要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其次是由于不同产业的禀赋结构不同,第一产业总体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第三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征,职业培训下的人力资本积累正日益取代简单劳动扩张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因此,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职业培训问题进行探讨有着很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依据: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

人力资本具有教育学与经济学交叉的概念特征,从经济学上看,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由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J.R.Walsh)在《人力资本观》中提出,将其定义为一种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应,是指劳动者身上所具备的知识储备量与技能熟练度,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比物质资本具备更高生产效率的一种高技能资本。[1]在此后学者的研究中,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还是内生增长理论都特别重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教育学上讲,在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下,无论是国家间还是企业间的竞争都依赖于人力资源丰富与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发展遭遇瓶颈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契合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我国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各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以此保障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之中的就业人员流转通畅,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增长。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人力资本与产业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Y=AKαHβLγ(其中Y表示产出,A为全要素生产率、K为物质资本、H为人均人力资本、L为简单劳动力,α、β、γ分别为各要素的产出相关系数,系数越大则代表单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对此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之后得到:LnYi=LnAYi+αInKYi+βLnHYi+γLnLYi,i=1、2、3分别代表一二三产业。线性化后的模型将对产出有影响的四个主要因素进行分解,以便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简单劳动力对最终产出的影响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全要素生产率来源主要包括组织创新、技术进步、和生产创新等,即除H(人力资本)之外,全要素生产率本身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有一部分是由于教育与人力资本积累下就业人员知识储备的增加与技能熟练度的提高所引起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统计局相关数据,对中国1990~2009年数据进行简单回归检验,分别得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数据模型。[2]

第二产业:LnY2=-3.42+0.74*LnK2+0.24*LnH2+0.33*LnL2

第三产业:LnY3=0.24+0.39*LnK3+063LnH3-0.01LnL3

从第二产业模型可知,各要素对第二产业产值的作用是物质资本>简单劳动力>人力资本。从第三产业模型可知,人力资本对第三产业产值的影响效用最为明显,远高于物质资本的影响系数,这一点与第二产业模型相反。从回归模型可知,人力资本增长率变动1,会引起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变动0.63,而简单劳动力对第三产业作用为负数。综合以上两个回归模型可知,传统的依赖投资的第二产业增长方式并不适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力资本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大于第二产业,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因此要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完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重视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

二、现状与问题

(一)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从上文分析可知,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型趋于成熟的标志,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本主要通过职业教育形成。由于近几年职教连续扩招,规模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尽管国家以空前的力度增加了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长期以来,由于行政管理不规范,一些资源配置标准至今尚未制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据世界银行统计,早在2001年,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就已达到4.8%,哥伦比亚、古巴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达到5.6%,而我国直到2013年,教育经费占GDP才首次突破4%,事实上,职业教育在当前大发展时期,投入仍然跟不上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设施过于简陋,教学和实验设备缺乏是当前职业教育无法吸引更多学生的重要原因。同时,经费不足,也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导致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普遍低于普通中学。

(二)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

目前,我国没有形成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有效预测的平台。这样很容易形成职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从总量上而言,劳动力市场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状况,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一般在5%以下,有学者估算达10%。[3]在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意味着低的劳动力价格与人均收入,吸引外资以弥补国内资本不足成为政策的主导,外资在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往往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我国,在与低劳动成本相互作用下容易形成内需不足与外需主导的劣势需求结构。这种需求结构会诱使大量的资源陷入粗放型数量增长方式,加剧人力资本价格的扭曲,这种状况切实的发生在我国。

(三)教育资源城乡分配失衡

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资源,二是教学设备,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失衡也是我国“二元”经济现状的缩影。统计显示,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23万所,减少过半;教学点减少11万个,减幅60%;初中减少1.07万所,减幅达25%,农村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在提高。[4]从师资上来看,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农村师资紧缺的同时城市则存在相对过剩;而且体现在质量上,农村教师质量普遍偏低,以某省统计数据为例,每万名学生拥有的教师数量农村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0名,农村片区近40%高中教师学历在专科及以下。与此同时,我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实际上的相对隔离导致教育资源流通受阻,城乡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也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这将导致两方面的问题:(1)影响了第一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不利用农业经济的发展;(2)在产业结构转型的今天,农村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但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不够等缘故,劳动力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

(四)人力资本培育机制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偏离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本培训主要由国家机构独揽,各级政府出资办学、各自为政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导致了教育市场缺乏竞争,垄断性与滞后性、盲目性并存。学校循传统思维采用半封闭或封闭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而企事业单位只管用人,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及合作,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人才难以得到满足,大批从业者不能契合市场需要,知识储备、技能熟练度、综合用工素质均差强人意,教育投资效率低下,初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投资分配失衡,高等教育投资过多,基础教育投资不足,职业教育边缘化,继续教育更是缺乏相应的重视。据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2010年发布统计数据,中国初等教育生均经费778美元,高等教育生均经费4 280美元,比例高达1∶5.5,而整个OECD会员国两者之比仅为1∶19,美国作为全球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两者之比也仅为1∶26。[5]

三、反思与建议

从我国经济建设角度而言,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当代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在总量上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下,要打破低的劳动力成本与内需不足外需主导的劣势需求结构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利局面,更好的适应产业调整,必须完善经费投入机制,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根据政府所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列出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我国要尽快从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让人力资本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坚强后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一)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从目前情形来看,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偏低是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两大因素。首先,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动财、费、税、社、产、基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在民间积累的量已可以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在国家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既是一种必要,也成为了一种可能,特别是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52%,大量的储蓄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收益率偏低,居民财富未能与经济增长同步,如果能通过设立教育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宽投资渠道,不仅有利于居民财富的增值保值,也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培育,更好地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服务。其次,对民间给予教育部门的捐赠采取财政配套措施也能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向教育领域流动,比如说,当企业家向学校捐赠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同时学校还能获得一部分比例的财政配套拨款,这样的政策可以有效的激励学校做出更大努力开辟筹集教育经费的渠道。最后,还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鼓励民间民办教育的发展,动员民间职业教育培训资源,这也能有效的缓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者知识储备、技能与存在劳力缺口的产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

(二)行业企业充分参与职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使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我们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设立国家级、省级的行业委员会,委员会由各行业代表组成。行业委员会在对市场状况作出分析预测的基础上,为职业培训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也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政府帮助行业认识到参与职业培训的益处,给予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企业税收优惠等,调动各行业参与的积极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课程等,可以使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促进学员顺利就业。

(三)优化城乡职业教育资源

在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教育领域流动的同时,还需要重视职业教育资源的公平性配置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体现,从某种程度来说,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根基,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6],从边际效用上来讲,农村对职业教育的需要程度更为迫切,农民是“贫穷的,但是理性的”。[7]基于农民的理性“经济人”特性,要让农民意识到职业培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渴求。在定量教育资金投资的分配上,要实现整体效用的最大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尽量要向农村地区倾斜,使得教育成就与享受教育的机会在我国城乡之中分布的更均衡,从而实现整体效用的最大化。公平的教育分布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特别是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今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与第三产业亟待发展的背景下,如果教育资源缺乏公平性,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地接受职业教育,使之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那么教育总量的增加也不会带来明显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效应,甚至可能存在着教育程度提高的同时,城乡间非均等的教育投资分布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树立整体的教育观念,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在统筹兼顾中适当向农村教育倾斜是当务之急,为此,我国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加大中央、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扶持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民在产业间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农村人”向“城市人”的顺利转变。

(四)重视农村继续教育

基于终身教育的角度,教育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继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教育改革的总体布局与全面规划中,与其他三种类型的教育关系在相互协调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提高教育投资总量,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要从初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四个层次来探讨教育的内在结构与着力点。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解决农村人力资本缺乏的问题,还要统筹处理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建设人才的“留住与培养”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8]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累计达1.5亿,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还会有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与非农产业转移,这些转岗、就业、新增劳动力都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才能上岗,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中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要树立大培训与大教育的理念,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结合,通过学校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教育形式的结合,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充实继续教育内容,使得成人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接触到学习深造的途径。此外,还需要深化改革,解决影响继续教育的体制性的深层次障碍,如加快终身学习立法问题,探索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新模式,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选择和发展适合成人心理特征与学习能力的继续教育模式,更好地以人为本,为产业结构调整中人力资本积累服务。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世界银行网站http:///& 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

参考文献:

[1]R·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饶文刚.我国二三产业产出贡献的比较[J].未来与发展,2011(9):73-75.

[3]周晓津.1978—2007年中国隐性失业、劳动力流动与整体失业率估计[J].西部论坛,2011(1):6-12.

[4]杨东平.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R].北京: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2012.

[5]喻恺.中国高等教育概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6][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44-45.

[7][美]弗兰克·艾利思.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7-134.

[8]赵泉民,刘靖北.新农村建设目标与现实之间的逆向:乡村人才智力支撑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8(1):122-125.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