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中职学校的生源突出表现为:文化底子差,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为了能够把这一批文化素质并不太理想的初中毕业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对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进行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人体寄生虫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81-01

长期以来,中国课堂教学模式深受传统教学论的影响,过于强调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调查,大部分老师还是延续这种传统的教学,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觉学习能力的培养。这违反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对于中职教育的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除了系统讲解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人体寄生虫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基础学科。近几年,许昌卫生学校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讨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 培养目标明确,教学观念转变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应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见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的相关知识,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准则,以讲清概念、突出应用为重点、为今后从事医疗和卫生防疫工作打下基础。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单纯教学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二 教学内容要精练

根据当前全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趋势,重新调整教学内容。针对教学时数较少的情况,教学内容以当前对中国人民健康危害严重的重要寄生虫为重点,如近几年发病率大大上升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简要介绍世界性重要寄生虫及在中国已经或即将控制和消除的寄生虫。对基础内容不断精练,如寄生虫的生物分类、虫体的超微结构等不讲、少讲或由学生课后自学。

三 教学方法要改进

1.理论课教学

改变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贯彻“少而精”的方针,引入启发式课堂教学,尽量避免教师一言堂。在讲课中,尽量做到结合所讲内容介绍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到现在所学知识对今后工作是有用的。最后讨论总结出理论性的知识重点:并发症是由于蛔虫的钻孔习性导致的。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可以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

2.实验课教学

为了在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增加了示教内容,重要的、必须掌握的标本由学生自学,一些熟悉或了解的内容就改为标本示教,显示寄生虫的典型形态结构,镜旁配以清晰的彩色图片,起到温故知新、强化记忆的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病理标本,要求学生指出病变部位、病变所致的临床症状等,把学到的内容与实际的病理标本结合起来,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知识,将基础与临床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相对自由,以兴趣爱好为前提,没有考试压力的优点,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校连续几年先后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的幼儿园进行蛲虫病调查,在学校学生中进行毛囊调查等第二课堂活动。每次活动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性,包括收集方案设计实施、结果分析和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调查数据和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并撰写调查报告。在召开的总结会上,学生们进行了交流讨论谈体会、收获以及改进意见。这种教学模式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培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寄生虫学理论知识。

四 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既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学校经过多年探索一改过去考试均采用闭卷形式,重知识轻能力,忽略与临床的联系及实用性的缺点将考试形式变为多样化,把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课成绩、实验课成绩两部分。理论课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的类型主要有单选、多选和综合问答题,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验课考试主要检查实验的教学效果,如学生掌握寄生虫形态特征的程度等。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及病例讨论成绩等组成,占总成绩的30%。

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于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融教育与研究于一体,才能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星、李春荣.浅谈“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3):258~260

[2]张玉玮.医学多媒体教学的三大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1(3):148~149

[3]徐之杰.论“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1999(1):12~13

〔责任编辑: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