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军队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效果评价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 了解博士研究生流行病学知识基础,对临床流行病学授课效果进行评价,为改进授课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 在第1次授课前和最后1次授课后采用统一自填式问卷调查博士研究生流行病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授课前后采用10道相同单项选择题进行调查。问题答对得1分,答错不得分,满分10分。个人得分分级为:不太了解(0~2分)、有一定了解(3~5分)、基本掌握(6~7分)、熟练掌握(8~10分)。 结果 博士研究生在经过流行病学课程学习后,相同的问题前后2次问卷中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授课后的正确率有显著提高,数据显示授课前问卷中问题的答对数在5个以下的人数占56.1%,而授课后有90.7%的人数答题的正确数在8~10个。对博士生按照在职与统招进行分组后分析,在职博士与统招博士在第6、9题的答题正确率经过授课后由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变化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授课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的第4题在授课后发现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博士生在未经过流行病学课程学习前,重要知识点薄弱较为明显;授课结束后其知识点得到显著地巩固和加强;提示在博士研究生的授课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类型采用针对性的教学,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临床流行病;博士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7(a)-0007-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epidemiological knowledge of Doct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lear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serving as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 Methods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before the first lecture and after the last lecture. Questionnaire was full of ten same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investigation. It got one point when the answer was right as well as the wrong answer with nothing. The full mark was 10 scores. There were four levels: do not know much (0-2 points); some certain understanding (3-5 points); basic grasping (6-7 points); mastering (8-10 points). Results After epidemiological class, the same problem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ccuracy (P < 0.05). The accuracy of investigation after teaching was gett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percent of Doct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who got the right answers (under in 5 points) of problems was 56.1%. After teaching, the percent of correct number (from 8 to 10 points) was 90.7%. Then the Doct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full-time and part-time students. The fact showed that accuracy of teaching which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1) before first investigation changed into no differences (P > 0.05) after second investigation in the question of number 6 and 9. The same time, the fourth question changed in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1) after the second investigation. Conclusion Before the teaching class, Doctor postgraduates have insufficient and defect of the knowledge. After the class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they get significantly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knowledge poi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analysis of some problems provides the basis and the suggestion to solve the knowledge loopholes and improve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Key words] Clinical epidemiology; Doctor postgraduat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完善,临床流行病学[1-3]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一门不可或缺的方法学,它针对的是疾病的病因、发展、诊断、治疗和与预后规律的研究,并以此提出相关的临床决策,以保证疾病的有效控制和人类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作用远远大于单纯针对疾病的治疗研究,这也是现在大多高校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开展这门课程的重要原因,它对于医学工作者提高科学创新能力、促进医学发展至关重要。如今,已经有不少对于这门课程教学的评价性研究[4-5],本文旨在全面调查某军队医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授课前后对于这门课程的知晓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授课方式和提高授课效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主体是某军队高等医学院校2013级入学的全体博士研究生,抽样方法为整群抽样。

1.2 方法

采用两次横断面研究设计,研究时间为2014年9~10月,对研究对象进行授课前及最后一次授课后的问卷调查[6],所选取的10道问题依次为:①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②疾病的三间分布是;③下列哪一项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研究;④下列关于队列研究描述错误的是;⑤下列关于OR的说法正确的是;⑥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相比,其优点是;⑦临床试验中,采用随机分组法,是为了;⑧下列哪一项不是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特点;⑨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诊断为患者的百分比,为诊断试验的哪项指标;⑩下列关于诊断试验的哪项指标,与患病率大小有关。10道问题前后一致,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涵盖流行病学基础概念、流行病学病因研究、治疗研究、诊断试验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此采集博士生对于以上有关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第1次发放问卷240份,第2次发放问卷232份,经过前后比对,剔除不合格问卷,保留前后一致性共回收有效问卷216份,其中统招博士112份,在职博士104份,有效率为90.9%。以10道单项选择题的正确率、得分情况以及得分评级作为评价效果指标,其中根据总分及得分情况对分数和认知度进行分级的情况为:1=不太了解(0~2分)、2=有一定了解(3~5分)、3=基本掌握(6~7分)、4=熟练掌握(8~1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问卷资料采用Epidata 3.0进行建库录入,双录核查。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认知度

本次调查博士研究生有效人数中男109人(占50.5%),女107人(占49.5%),年龄24~45岁,平均(31.8±4.5)岁,平均工作年限(8.6±3.7)年,统招生和在职生间平均年龄和工作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博士生中听说过临床流行病学的人数为196名,所占的比例达到90.7%。愿意在课前进行预习的人数为123名(56.9%),169名(78.2%)会选择进行课后的复习。统招生预习和复习的比例要高于在职生,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授课前后正确率、评分和分级情况

2.2.1 正确率比较 对第1次授课前和最后1次授课(为方便叙述,以下将授课前和最后1次课问卷调查分别定义为第1次和第2次问卷调查)后进行了10道题的问卷调查,发现后一次答题的正确率均高于前一次答题正确率,其中第5道题正确率提高了69.2%,之后应用χ2检验进行前后2次正确率的比较,除去第1题之外的9道题前后2次的答题正确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2.2 评分比较 对10道问题按每题1分、总分10分处理,授课前的调查显示,111人(51.4%)得分为5~6分,9~10分者为8人(3.7%);授课结束后得分分布差异明显,169人(78.2%)得分在9~10分,6分以下者仅为10人(4.6%)。前后2次问卷各分数段分布见图1。

2.2.3 分级比较 经过2次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第1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集中在对临床流行病学有一定了解的水平上,真正能熟练掌握10道问题的人数仅为23人,比例为10.6%;而第2次调查发现,有196人,比例达到90.7%的博士生能够熟练掌握10道问题,提高幅度明显。见表3。

2.3 在职生与统招生正确率比较

第1次问卷调查发现,将博士生按照在职与统招进行分组比较,第6、9题正确率统招生优于在职生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他问题正确率的差异在统招生与在职生间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2次问卷中原本存在差异的6、9题差异消失(P > 0.05),而第4题统招生答题正确率高于在职生,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而第10题的正确率在职生要优于统招生。见表4。

3 讨论

通过第1次的调查问卷可以发现,未进行临床流行病学授课之前,博士生对于流行病及临床流行病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合[7-8],且大多数仅停留在对于基本概念和简单知识的了解;而对更具专业性的知识,如涉及流行病学病因研究、治疗研究、诊断试验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等,答题的正确率相比较前两题的正确率下降十分明显。授课前调查得分在5分以下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也充分说明在未进行临床流行病学授课之前,一半以上的博士生对这门课程的了解程度一般。分析结果提示,临床专业博士生在本科、硕士学习阶段以及通过其他途径都对流行病及临床流行病学有过一定的接触和学习,但能够掌握的内容多以简单概念和基础知识为主,即使得到过系统的授课,经过之后较长时间的较少接触或者缺乏实践,都会导致对于更具专业性的知识点的难以理解或和掌握。

授课结束后的问卷调查发现,同样10道题的答题正确率较之第1次有显著的提高(其中1、2题的正确率虽然提高得不明显,但是达到了99%以上的水平)。通过2次正确率的比较,发现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授课之后,除第1题之外的其他9道题,正确率提高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分级比较的情况来看,第2次问卷调查的情况明显优于第1次调查,这都充分说明,通过采用基础知识讲授与文献实例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后,尽管课时数相对较少,但是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大部分博士生对于基本概念和专业知识都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比于授课前提高明显。

另外,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不同,把博士生分为在职生与统招生,经过分组比较发现,第1次调查问卷后,统招生和在职生的第4、5、6、9、10题的正确率较低,以上题目涉及到知识点大多集中在病因研究和诊断试验[9]研究方面,这也是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第2次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经过一定课时的学习后,教学效果明显。但也可以看到,其中3、4、5、6题涉及的分析性流行病学和具体病因学研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仍有一定程度的不足。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一现象在在职博士生中较普遍。另外由于授课时间所限,各个知识点给予的课时数基本均等,针对知识难点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剖析和对同学疑惑的解答,这也可能是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建议和倡导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倡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针对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同时也提示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关于分析流行病学和具体病因学研究内容的课时以更加有效细致的讲解和深入的讨论[10]。另外本研究发现,第10题中第1次在职博士的答题正确率低于统招博士,而第2次在职博士的答题正确率要高于统招博士的答题正确率,虽然无统计学差异,却与其他的问题中统招生答题正确率一直高于在职生的结果截然相反。探讨原因,博士研究生在未进行临床流行病授课之前,针对较为专业的诊断试验问题,统招博士生相比在职博士生有较强的相关知识的积累,而在职博士生有其时间较长的临床工作经验,两者综合来看,有较强基础知识的统招博士在回答此类专业问题有一定的优势;而在授课后对于大多数有长时间临床工作经验的在职博士生来说,诊断试验的相关指标是他们日常工作所接触的一部分常识,经过一定课时的基础知识讲解和实际案例讨论,更能加深在职博士对诊断试验相关问题的理解。由此提示基础知识的授课与临床的实践相结合才是今后发展继续教育、提高临床研究生科研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

对在职生与统招生相同问题正确率的差异进行分析,第1次问卷调查时,统招博士第6、9题的答题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在职博士,而第2次调查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问题变为了第4题。究其原因,相当一部分在职博士在授课结束后要把很多的时间投入到临床工作中去,无暇分出足够时间用于知识的巩固,同时也缺少对于科研设计及本门课程的重视和兴趣,所以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复习,总的时间及人数比例要远远小于统招博士。前后两次问卷调查,原本存在差异的6、9题,经过授课之后,统招与在职博士生答题正确率不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并且两类学员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由此可见,本教学团队针对博士生采用的基础知识讲授与文献实例讨论相结合的临床流行病学授课方式,受益更大的是在职博士,虽然其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经过授课后,就6、9题而言,在职博士同样能达到与统招博士相同的水平。相反,在职与统招博士在原本基线相同的正确率下,在经过学习后,第4题却呈现出了统计学差异,统招博士明显高于在职博士,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为病因学研究中的队列研究方面,提示目前采用的针对该知识点的授课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在职与统招博士,没有达到一致的效果,因此需要针对此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找出原因和探讨相应的改进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相关文献和笔者既往的教学经验都提示,尽管临床流行病学已经在医学生的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广泛教授,例如本研究中博士生在上过此次课程之前也有一大部分人学习过相关课程,但授课前后调查正确率的差异明显,说明临床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研究的方法学科是一门需要终身不断学习与实践的基础学科,作为临床医生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临床流行病学的知识与技能[11],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应对考试和毕业。

综上所述,临床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对主要临床科研设计类型重要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较为薄弱,开设临床流行病学课程十分必要;本教学团队采用的基础知识讲授与文献实例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教学效果较好[12-13];研究结果还提示在研究生的授课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类型和专业采用针对性的教学,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悦勤.临床流行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2] 李立明,王艳红,吕筠.流行病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04-308.

[3] 杨占清,党勃.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7):846-848.

[4] 叶冬青,张永青,吴欧.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流行病学教学内容的拓展[J].疾病控制杂志,2004,8(4):293-296.

[5] 王春梅,黄民主,周价,等.《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4):56-58.

[6] 易军晖,唐仁泓,张珊.对五年制,七年制眼科双语教学课前课后问卷调查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S1):80-81.

[7] 孙勇,戴江红.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对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认知调查[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3(12):1458-1460.

[8] 王萍玉,殷彦君.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流行病学》课程学习情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4):2758-2761.

[9] 黄民主,刘爱忠,邓静,等.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中《临床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J].实用预防医学,2010, 17(5):1023-1025.

[10] 庞雅琴,李阳.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效果[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 33(1):92-93.

[11] 杨新军,施红英,姜丽萍.医学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探讨[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40(5):529-530.

[12] 刘丽,王辉,余日安,等.临床流行病学教学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13-814.

[13] 张训保,吴秀娟,孙桂香,等.统合案例教学、专业设计、探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55-56.

(收稿日期:2015-03-10 本文编辑:程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