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比较研究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正在全面走向深入,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京津冀地区在科研、产业和区域间的协同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快“健康中国”建设是我国“十三五”期间一项重点工作。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重要的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北京创新资源丰富,研发能力突出;天津产业基础深厚,开放性强;河北医药制造业底蕴深厚,三地在产业发展路径和特色上具有较强互补性,开展协同创新具备充分的合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重要的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发展上虽然整体水平有所不同,但在发展特色上各擅胜场,有着比较强的合作基础和互补性。在国家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加快‘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探索国内外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分析比较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各自的发展优势,明确三地的发展重点,加强创新和产业资源的规划整合,对于推进产业发展,加强京津冀协同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1.1协同创新的类型

高新技术领域的协同创新根据目的和主体的不同,涉及多个不同层面,可以分为科研协同、产业协同以及区域协同三种不同的类型。科研协同主要是实现各高校与研究机构间的协同,打造领域内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地,构建有优势的特色研究领域。产业协同主要是高校、研究机构与产业部门,尤其是企业间实现协同,即产学研协同,指引科学研究的方向,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区域协同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的合作与引导,实现不同区域间研究部门、产业部门、金融机构间的协同,实现区域间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2协同创新的组织方式

在协同创新系统的打造中,根据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的不同,也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不同组织方式。政府主导型的模式组织较快,协同创新体能够很快成型,但内部各主体间尚需进一步磨合,调动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我国打造创新系统起步较晚,一般是主动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发展模式,目前的大部分协同创新系统都是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市场主导模式虽然需要较长的摸索期,但是一旦形成體系,内部各主体的创新性和投入度都比较高,容易形成内生的创新动力。西方国家很多成熟的协同创新体系主要是以市场主导型为主,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机制。

1.3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

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协同创新。硅谷是西方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推动的协同创新系统的典型案例。在斯坦福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支撑下,周边企业与斯坦福大学之间通过持续深入的良性互动,不仅迅速提升了大学的科研实力和知名度,而且催生出了‘硅谷”这一当今全球电子信息乃至高科技产业首屈一指的圣地。

我国“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2012年启动了一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推动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其中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包括以四川大学为依托,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南开大学参与的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组建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开发创新中心以及江苏省经信委及南京市政府主导,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组建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地带,各行政区地理相邻、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具备区域协作的基础条件和历史传统,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开展跨地区的区域协同创新实践较早的地区。2014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示范。

2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1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北京市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14年北京市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76.5亿元,实现出口交货值49.2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31亿元,实现利税195亿元。北京市在医药研发方面的优势尤其突出。北京聚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一批生物医疗研究临床教学机构、大学专业医药研究机构和全国重点试验室,集中了近一半的国内从事生物学研究、医药卫生研究的两院院士,是国内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领域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现已形成了以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2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生物医药产业是天津市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比较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基础。2014年医药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8.2亿元,利润总额50.7亿元,利税82.8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42.3亿元。目前,全市涵盖大健康相关行业的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聚集了生物医药企业500多家,企业数量年平均增长35%。天津生物医药产业门类齐全,随着四部一市共建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建设,利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型研发载体,集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发项目,引进培养了大量高端人才团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优秀产品。天津在中成药、工业生物技术、干细胞等细分领域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3河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具备比较良好的基础,在化学药以及原料药生产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4年,河北省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45.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3亿元,利税92.4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75亿元。河北省医药产品对亚欧国家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80%以上。河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特色在于生产制造环节,包括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原材料的供应、中药与特色药的生产等方面,其中青霉素、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石家庄市是全国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河北省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10余家,其中包括华北制药集团、石药集团等6家全国百强企业,并吸引了一批中小企业聚集,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

3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优势特色比较

3.1创新资源与实力

(一)首都的创新资源异常丰富

北京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的集聚中心,创新资源异常丰富,在京津冀地区有明显优势。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全市共有研发人员33.4万人,分别是天津和河北的2.3和2.4倍;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达到1185亿元,是天津的2.8倍,河北的4.2倍;全年在研的研发项目数近11.9万项,是天津的3.4倍,河北的4.6倍。

(二)北京市創新与科研实力全国领先

2013年北京受理专利申请12.3万件,是天津的2倍以上,达到河北的4.5倍;国内有效专利数21.9万件,是天津的3.2倍,河北的4倍;2012年全年北京市发表SCI收录的科技论文2.95万篇,EI收录的科技论文2.25万篇,均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分别是天津的6.5倍和6.4倍,是河北的16倍和14倍。北京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上不仅全面超越津冀,而且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三)河北创新研发投入与能力不足

天津市虽然在创新资源、创新的活跃程度以及创新产出方面无法与北京相比,但比河北仍有着一定的优势。2013年天津市的研发投入428.1亿元,是河北省的1.5倍;国内专利申请数达到6.1万件,是河北省的2倍以上;SCI论文收录4520项,接近河北的2.5倍;EI论文收录3520项,是河北的2.1倍。河北省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数量与天津相似,但在创新成果产出数量方面的差距体现了河北在整体创新研发实力上相比京津有所不足。

3.2创新机构

(一)北京高等学校研发活动异常活跃

截至2013年,北京共有高校89所,高校研发人员7.26万人,是津冀的3倍以上;当年高校从事研发工作的经费内部支出达到136.6亿元,是天津的2.7倍,河北的13倍以上;研发项目数达到7.6万项,超过津冀的4倍;发表科技论文11.3万篇,是天津的4.2倍,河北的3.7倍;申请专利及持有有效发明专利各2.6万项,是天津的6倍,河北的21倍。

(二)津冀研发机构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动方面,津冀与北京的差距更加明显。截至2013年北京共有研发机构380家,远超过津冀的58家和76家;研发机构从事研发人员达到10.8万人,是津冀的10倍以上;当年研发经费内部支出602.4亿元,是天津的14倍,河北的23倍;研发机构在研项目数2.6万项,是天津的20倍,河北的34倍;发表科技论文5.2万篇,是天津的17倍,河北的24倍;申请专利1.1万项,是天津的15倍,河北的27.6倍;持有有效发明专利1.9万项,是天津的23.7倍,河北的41.6倍。

(三)河北创新机构研发投入有限

津冀两地相比,天津在高校和研发机构的从事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和成果产出方面总体略优于河北。河北省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高校和机构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河北省拥有118家高等学校,甚至超过北京,但高校研发投入不到北京的十三分之一,天津的五分之一。河北的研发机构数量也超过了天津,但研发机构的研发投入也只有天津的60%左右。有限的科研投入影响了河北省创新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创新效率以及成果产出数量上和京津有较大差距。

3.3高技术产业

(一)天津高技术产业底蕴深厚

虽然与北京在创新资源以及创新实力上有较大差距,但是天津作为我国三大直辖市之一,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在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实力,在工业基础以及技术人才储备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积淀。根据2012年的数据,天津共有高技术企业587家,少于北京的760家,但从业人员数量达到29.6万人,超过了北京市;当年高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26.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47.7亿元,基本与北京持平;实现利税408亿元,超过了北京的320.4亿元。

(二)天津高技术产业开放性强

京津两地在高技术产业的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北京市的高技术产业企业以内资为主,在全部760家高技术产业企业中,内资企业占据了四分之三左右,数量达到565家,是天津的2倍以上,其中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6.1亿元,均约是天津的1.5倍。而天津的高技术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85家,超过了内资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达到16.2万人,是内资企业从业人员的近1.7倍,是北京市外资企业从业人员的1.5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是内资企业的3倍,是北京市外资企业的近1.5倍。同时,天津全部高技术产业2012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545.8亿元,也是北京的近1.5倍。作为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高技术产业也体现出了明显的外向型特点,开放性的特色非常鲜明。

(三)北京产业研发优势明显

2012年北京高技术产业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达到92.2亿元,是天津的近3倍,河北的6倍;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共有新品开发项目5135项,超过天津30%,是河北的3.4倍;新品开发支出124.9亿元,是天津的3倍,河北的近8倍;专利申请量和持有有效发明专利数都达到天津的近3倍,河北的10倍以上;在企业办研发机构方面,北京的企业研发机构数、机构人员以及经费支出也都比天津和河北有着成倍的优势。北京市在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方面在京津冀地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四)河北重点着眼产业提升改造

从2012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与改造工作情况可以看出,北京用于引进技术的经费投入方面支出较大,达到8.5亿元,在购买国内技术的经费支出上也要超过津冀两地。河北省对于引进技术的投入较小,仅为779万元,但是其当年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达到3.8亿元,领先京津冀地区;技术消化吸收支出达到5294万元,是北京的5倍,天津的16倍。可以看出,河北省高技术产业的侧重点明显放在与实现传统产业提升改造相关的技术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方面。

3.4医药产业

(一)河北医药产业基础扎实

生物医药产业是河北省的传统产业之一,2014年河北省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45.4亿元,超过了北京的776.5亿元和天津的658.2亿元。其中,医药制造业在河北生物医药产业中占据主要地位,河北共有医药制造企业184家,超过北京的176家,是天津的2倍以上;从业人员达到8万余人,超过北京的一半,達到天津的2倍。河北省从事生物医药(尤其是医药制造业)的产业资源非常丰富。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省医药工业在出口交货值这一项数据上大幅超过京津地区,达到75亿元,说明河北省的医药工业中外向型的出口企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出口加工制造是产业重要的业务来源之一。

(二)医药子领域京津冀各擅胜场

京津冀三地在医药工业各个子领域中都有各自擅长的优势领域。河北省在化学原料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企业数量达到5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8亿元,远超京津两地。天津的优势则突出体现在中成药领域,虽然企业数量不如京冀,但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4.4亿元,是河北的2倍,北京的近4倍,实现利润27亿元,说明天津中成药企业的规模和质量整体优势明显。北京市则在化药制剂、医疗仪器、生物制品、中药饮片方面比较突出,相对津冀在企业数量、产业规模以及实现利润上都占据上风。

(三)天津生物医药创新能力突出

虽然从高技术产业整体比较上,天津的创新研发投入和实力都和北京有着一定差距,但是对比医药制造业领域的创新数据,天津生物医药产业不仅不落下风,而且表现出一定的优势。2012年,天津医药制造业研发活动经费支出14.3亿元,超过了北京的9.9亿元和河北的11亿元;在医药制造业相关专利数量上,天津的专利申请数达到1552项,是北京的4倍以上,河北的6倍以上;持有有效发明专利1916项,是北京的2.7倍,河北的3.1倍;天津医药制造企业办研发机构的人员在京津冀中最多,经费支出也不输于北京企业。此外,虽然天津医药制造业新品开发项目数和经费支出不如北京和河北,但是在新产品销售收入上以140亿元领跑京津冀,说明天津研发的生物医药新产品质量更高,市场效益更加显著。

(四)河北医药制造业投入较大

虽然河北省高技术产业的整体研发力量不如京津,但在医药制造方面其投入不小。2012年河北医药制造业研发活动经费支出超过了北京,达到11亿元;新产品开发项目967项,新品开发支出9.8亿元,都超过了天津,接近北京;企业办研发机构数量、人员数量以及经费投入方面也都和京津没有特别明显的劣势,说明河北省对于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不惜投入,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河北医药制造承接能力强

与高技术产业的整体情况相似,河北省在医药制造业的重点也放在技术消化吸收及技术改造方面,其2012年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4849万元,远超京津两地;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达到2.8亿元,也是天津的近3倍,北京的5倍以上。河北医药制造业在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也达到了5902万元,在京津冀地区领先,说明其也将承接国内创新成果的转化作为推升医药制造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北京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创新资源丰富,整体创新能力强,高校和研发机构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成果丰富;天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优势在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基础深厚,产业开放性强,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层次较高,创新能力突出;河北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医药制造产业资源丰富,近年来研发投入较大,进行技术吸收改造及承接成果转化能力较强,三地开展生物医药领域的协同创新具备充分的合作基础和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