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医学图书数字出版的几点思考

【摘 要】包括医学教育的数字出版,几年之内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就在国内的出版同行还在体味其概念的同时,发达国家的出版机构不但已经完成了“名称”的更换,同时更是正在进行着快速的产业调整。笔者以从事医学高教出版行业亲身感受的角度,思考了国内数字出版变革的紧迫性以及通过数字出版实现盈利,实现产业升级的问题,希望能对广大从业人员有所提示。

【关键词】数字出版 信息服务 版权 利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和应用普及,国民阅读习惯和环境的明显变化,一个全新的出版领域—数字出版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何谓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1]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数字出版产品或服务形式、加工、发布、销售、支付都是通过网络,涵盖了电子图书、按需出版、互联网期刊、手机报、网络游戏等多种载体形式。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以出色的快速查询、海量的存储、低廉的成本、方便编辑、多媒体、互动性以及更加环保等优点。

二、我国医学数字出版的整体概况

(一)人民军医出版社已通过8年的积累,上线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特色产品(名医指路),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这种先发优势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逐步增强。

(二)国内其余多家出版集團目前逐渐意识到各自为战至少在需要资源集中的数字出版领域可能是行不通的。通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同一集团内的各兄弟出版社很可能会按照医学各二级学科的各自优势,重组成统一的医学数字出版平台,与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平台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

(三)国外的医学数字出版平台都是图书和期刊并行建立的,两者相互促进和补充,并融合图片、视频、标准、专利等医学资源,为医学工作者提供一站式多类型资源服务。中国的优质医学期刊资源控制在中华医学会手中,医学期刊平台和医学图书平台严重分离。未来可能形成中华医学会与某出版集团强强联合的局面,需做好前期铺垫和准备。

三、借鉴国内外以往经验,探讨医学图书数字出版的出路

全球10大出版集团2012年收入的总和299.7亿欧元中,数字出版占到年收入的41%[2]。那么,今天面对国外的数字出版已经有“爆发”的迹象时,我国的传统出版业到底该怎样涉足数字出版并实现最终的赢利呢?浅谈几点思考。

(一)国内医学出版社应加强内容生产:无论是传统图书出版还是数字出版,读者所需求的都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应该把自己的主业做好,把内容做好,多出版受读者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价值高的图书。把内容生产做好了,把自己的主业做好了,才可能在数字出版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二)数字产品的形式:在我国盗版令传统出版业对数字出版望而却步,如果数字出版无法在版权保护[2]技术上有所突破,无法在销售上实现赢利,就很难赢得出版的明天。

(三)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中的图书数字出版板块发展仍面临极大挑战。如数字出版物档次不高,数字出版人才匮乏[3]、传统出版单位运用技术手段能力不强、急需观念转变。绝不仅仅是在纸质图书的基础上附上一张含图书所有内容的光盘就是数字出版。

四、医学专业图书数字出版的两种客户及不同的盈利模式分析

(一)图书馆:此类用户关注的是学科覆盖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即宽度。我社数字出版中心已经推出的在线产品“科学文库”和离线产品“科学E书房”是针对于图书馆等客户的新产品,由于医学类图书的数字化产品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形成更多高水平、系列化的医学专业图书选题,以不断增加医学专业图书数字化产品的数量和比重,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个人用户:此类用户关注的是单一学科资料的权威性和最新进展(这也决定了与期刊联合发展的重要性),即深度。整合各二级学科的图书,在适当的时机推出针对个人用户的产品。其盈利模式为限时、限专业、限篇章地提供服务,按时间(授权按需在线查阅)或者按章节(按需下载,按需印刷)收取费用,此模式在国外的STM出版领域和国内的大众出版领域已日趋成熟,可适时推广到国内的STM出版领域。

五、医学专业图书编辑在数字出版背景下需要的准备

(一)市场调研:了解与医学类兄弟出版社各二级学科图书的强弱分布现状,尽快确定各学科的编辑分工职责,选择合适的学科作为突破口,集中全分社的力量做深做细,为未来的发展奠基。

(二)选题策划:多关注高质量的系列丛书,非系列的单本书要努力挖掘学科深度,关注学科最新进展,从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三)合同签订:在数字出版的背景下,关注作品的互联网传播权和内容的拆分权,关注作品中图、表、实验数据的版权问题,以上版权问题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基础。

(四)编前工作:要求作者做到在作品整体框架清晰的前提下,各章节也可以独立成文,尽可能避免跨章节的图表引用。重视作品前几章节的质量和导读作用,以吸引客户积极购买。

(五)审读排版:把作品的电子版资源掌握在出版社而并非排版公司的手里,建立医学类图、表和实验数据的数据库,使其能够成为以后数字出版的另一形态产品,以实现盈利。

(六)编辑加工:规范学术名词,严格避免一义多词的情况发生,为数字化产品的标引和搜索做好前期准备。医学标引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是提供医学服务的基础。由于医学标引专业性强,今后我社可能会逐渐培养作者与编辑共同参与完成医学标引工作,需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和相关知识的积累。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数字出版”的浪潮疯狂地席卷过来之际,我们只有找准机会,找准切入点,就像一名勇敢但不失头脑的“冲浪运动员”一般,奋勇融入大潮之中,才能有机会使我国医学图书数字出版屹立潮头,感受波澜壮阔的潮涌之美。

参考文献:

[1] 杨建梅.新时期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出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 , 22(8):88-90.

[2] 田丽丽.出版集团2012各个“亮剑”什么[N].中国图书商报,2012-02-28.

[3] 陈星星.中国文化“走出去”:最好的策略是收购海外出版社[N].人民日报,201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