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谨防运动猝死

魁梧的身材、壮硕的肌肉,有这样外表的男人总是会给他人一个安全可靠的印象,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再大再难的问题全都一个人扛。即使身体出了小的问题,也会故意忽视。在不少人看来,强壮之人的健康从来就不是个问题。但事实上果真如此么?

案 例

2000年10月21日,青岛海牛二队的年轻球员曹春鹏在全国青年联赛的一场比赛中突然跌倒在地,在紧急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2001年3月30日,39岁的西班牙马拉松名将迭戈•加西亚在训练时心脏病突发,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去世。

2003年6月27日,在联合会杯的比赛中,喀麦隆国脚维维安•福猝死赛场。

2004年10月,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跑中,有两名业余选手猝死。两名死者分别是北京交通大学的在校学生和北京市市民。

2006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一名18岁的在校学生在篮球训练中突然昏迷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2007年4月,北京体育大学的一名男生在踢球时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据该校学生介绍,猝死的男生小涛,是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2006级的学生,在事发当日的上午10时左右,小涛作为主力参加了学院组织的非足球专业学生的足球联赛,在比赛快结束时,小涛突然倒在地上,当时还以为他腿抽筋了,几个队友跑过去一看,发现他表情痛苦,已经无法说话。在中午12时左右,小涛被送往北京市海淀医院,但院方表示,人送过来时已经不行了,没有了呼吸和心跳,医生虽然尽力抢救,但已无济于事,最终宣布其死亡。

上述死亡事件在医学上叫运动猝死,并且同类事件在近年呈上升趋势。如此雷同的猝死事件带给人们的除了震惊,还有疑问:对于运动员(无论其为专业还是业余)这样一个一向被认为是最健壮的人群,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不幸猝死呢?

运动猝死分析

运动猝死发病率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确定运动性猝死的确切发病率,但是不少研究人员已做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剧烈运动可降低猝死发病率,活动量很少的人在剧烈运动中心脏骤停的危险与其他时间相比要大56倍,而经常参加剧烈运动的人运动中的危险只比平常大5倍;另有研究表明,经常剧烈运动的人心脏骤停的危险只有案牍工作者的40%,因而认为剧烈运动虽可增加原发性心脏骤停的危险,但这种危险在那些体力充沛的人中仍然是较低的,在体育运动中猝死的发病率比在睡眠时要大得多。

运动猝死的原因

运动猝死诱发因素往往是运动过程中人的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劳累导致,这种过度的紧张状态并不单指精神上,还指一次性的运动量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出现的一种急性病理状态。

还有,在运动过程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也在加快,呼吸频率也在提高,氧气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并通过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这样才能维持人体在运动中对氧的需要。如果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被阻塞,或者功能失效,血管畸形细小,都可能造成在剧烈的运动过程中,因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而导致死亡。

历史上在运动中猝死的运动员为数不少,近年来就有一些曾在运动场上创造过辉煌的运动员的运动性猝死引起过轰动,例如吉姆•菲克斯(1984年,马拉松,美国)、弗乐•海曼(1988年,排球,美国)、谢尔盖•格林科夫(1995年,花样滑冰,俄罗斯)以及中国排球国手朱刚(2001年)。据推测,这些运动员均死于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由此可见,SCD是运动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其最主要表现形式。在13-35岁年龄组,最常见的猝死原因是肥厚性心肌病。在日本,39岁以下的运动猝死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急性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而40岁以上的人几乎全部死于冠状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运动时,因剧烈运动机体的需氧量急剧增加,而心肌与骨骼肌不同,是不能承受氧债的。又由于运动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更易导致血管痉挛、心肌缺血,从而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从国外报道40岁以下运动时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例可以看出,剧烈运动和比赛引起的占多数。运动中,尤其是在接近终点时易发生,可能与机体处于衰竭状态有关。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年轻人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运动超负荷常常是主要诱发因素。

运动猝死的主要人群

运动猝死不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利,业余运动爱好者也易在运动中发生猝死事件,而且以年轻人居多,男性的死亡率又大大高于女性。

从运动医学的角度讲,运动猝死是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这其中不包括创伤意外造成的死亡。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也就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

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人群,都有可能发生运动猝死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业余运动爱好者,由于缺乏相关的自我保护知识以及完备的体检措施和医生指导,往往发生运动猝死的概率更高。美国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在参与运动的人群中,每年的运动猝死发病率约二十五万分之一。另外,运动猝死发生最多的人群是30岁以下,又以15-20岁年龄段的男性为主。

运动猝死的预防

运动猝死的预防首先要对运动猝死的病例和在剧烈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临床症状有所了解,其次是进行体格检查以及早识别那些潜在的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

病史调查

(1)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头痛、晕厥、心动过速、异常的呼吸困难和疲劳等情况,可能就是运动猝死的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训练。这些征兆可能是运动猝死唯一明显的表现。

(2)询问家族中的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以及猝死病史,既往的心脏病史、晕厥病史,以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等,如有这些病史在运动时要多加小心。

(3)出现心悸或心杂音要及时请专家会诊,提出意见,并遵从医嘱。

身体检查

(1)马凡氏综合症的身体特征:身材瘦小,臂长、指长、腿长,胸骨凹陷,脊椎异常弯曲,扁平足,高上腭等;还可根据异常近视和心音异常进行诊断。

(2)重视病理性心脏肥大的检测。

(3)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检查,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要进行医学检测,防止心肌炎患者进行剧烈活动。

(4)加强运动员体格检查,包括实验室诊断、负荷试验、运动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血管造影和胸部X-rag影片等。

训练控制和医务监督

(1)遵守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防止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减少心律失常的出现。

(2)加强教学和训练比赛的现场医务监督。

运动安全与“阈限内负荷”

在健身运动中,如何做到安全、有效呢?按照中医养生之道就是“中正和平”,凡事太过和不及都不好,所以现代流行的说法是“适当地运动”。除了注意防止身体意外受伤以外,最重要的是对运动负荷强度和运动时间的控制。那么怎样掌握这个“适度”呢?这就涉及到“阈限内负荷”问题。

体育锻炼的最佳效果是在有机体处于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心搏量的时间,这时有机体的各组织器官都能获得最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机体处于充分受益状态。因此,把运动时心率在120-180次/分钟的生理负荷称为阈限内负荷。阈限下负荷的运动,不需动员内脏器官的潜力,达不到刺激有机体超量恢复的阈值,因而收效很少;相反,阈限上负荷的锻炼,由于心率过快,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无法满足所需要的血氧供应,有损于健康。长期超过生理负荷,人体可能产生两种反应。急性反应是心肌衰弱,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且微弱,出现头晕、呕吐、面色苍白、极度疲劳等症状,甚至猝死。慢性反应是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多数是抑制过程削弱,长期疲劳,并伴有头痛、烦躁、失眠、食欲不振、对运动毫无兴趣等。

运动时,体内各种能源物质逐渐消耗,但在运动结束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继而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超量恢复过程与运动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消耗的越多,超量恢复也就越明显。重复锻炼的间歇时间不同,运动产生的功效也不相同。间歇时间太长,下一次锻炼是在“超量恢复”之后进行的,身体机能仍保持在原有水平。间歇时间太短,下一次锻炼是在未完全恢复的条件下进行的,身体机能反而下降。间歇时间适宜,下一次锻炼正好在“超量恢复”时间内进行,身体机能就会提高。根据这一原理,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是健身运动安全、有效的两条基本原则。一般情况下,锻炼过程中,心、肺功能发挥最大能力并保持一定的稳定程度,需要3分钟左右。因此,把运动心率控制在阈限内负荷,最好是在130次/分左右,并保持3-6分钟,这样,锻炼的效果最佳。

这只是一般的标准,还需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对不同年龄的人,粗略地估计,中等量运动是:心率=170-年龄,比如50岁,运动时心跳要达到120次/分,大约相当于该年龄最大运动量的90%左右,属中等强度的运动。同一年龄,每个人身体状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还要根据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受来判断。一般来说,运动至轻微出汗,轻微肌肉酸痛,无明显疲劳感,休息后即可恢复体力,次日仍精力充沛,有运动欲望,说明运动较为适度。如果出大汗、气喘、胸闷、不思饮食、有明显疲劳感,休息15分钟后心率、脉搏、血压仍然不复原,次日周身乏力、酸痛,这是运动过量,应及时调整。当然监测脉搏可能是最简单的办法。

强壮男人缘何多“脆弱”

男性从生命的开始就比女性面临更多磨难

男性受精卵没有女性受精卵易于成活。由于遗传的因素,男性胎儿存在于子宫中时,要经过比女性胎儿更为复杂的转化过程,所以,男性胎儿的自然流产率高于女性胎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中,男婴的死亡率比女婴高30%,而且男婴残疾、畸形率也比女婴高33%。由此可见,男性的先天条件并不比女性优越,男性的素质并不是天生强健的。

男性的耐受力和抗病力也比女性差

男性不及女性耐寒、耐疲劳、耐受精神压力。男人在工作中遇到阻力时,往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肾上腺分泌增加,而女性却少有这类反应,因而男性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有双重的免疫基因,有双倍于男性的免疫物质,因而许多疾病女性少发。在某些遗传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肝病等方面,男性的患病率较高,死亡率也高。有人做过统计,大约有30多种疾病,诸如心脏病、糖尿病、血友病、溃疡病、色盲、秃顶、疥疮等,都是男性多发。男性的心脏病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

许多人以为女子情绪善变、精神脆弱。其实,男人没有女性情绪稳定,男性对精神压力的耐受力远远低于女性。

有资料表明,自杀者男性多于女性。癫痫患者的男女之比为8:1。许多国家精神病院的男病人比女病人多得多,口吃的男女之比为5: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被困和轰炸而患精神病的男人几乎比女人多70%。

男性寿命比女性短

全美健康调查中心的一份数据表明,男性的寿命要比女性短6年。前苏联医学界统计,前苏联新生儿男女比例基本协调,但到老年时,男女比例则为50:100,男性的平均寿命远不如女性长。在我国,男子平均寿命也比女性短5岁。目前世界上男性健康的状况并不容乐观,据专家统计,20世纪60年代起,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数上升了17%。而男性精子质量下降的趋势也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

TIPS

 “马拉松”的诞生

很多读者会觉得奇怪,运动猝死与马拉松也会扯上关系?

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有据可查的运动猝死可追溯到公元前490年。那一年,希腊军队在雅典附近的军事重镇——马拉松与入侵的波斯军队展开了一场决定希腊命运的激战。希腊军队大获全胜后,青年士兵菲迪皮德斯奉命跑回雅典报告胜利的喜讯。但是,当他跑到雅典时,他只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地死去。为纪念菲迪皮德斯,“马拉松”长跑运动才得以诞生。

很多人说机器现在聪明到越来越像人了,却忽略了“人也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这个道理。很多人对自身的体质也不是很了解,科学锻炼以及养生之道更是知之甚少,所以由于运动不当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事件近年变得越来越多。要注意运动前后的状态调整,把握好运动中间的度,合理控制运动的节奏才能将健康运动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