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光体育锻炼过程中运动性疾病的医学处理

一、常见运动损伤的临床治疗和预防

运动性损伤按损伤组织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

(一)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在体育锻炼中,常见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有擦伤、撕裂伤、刺伤和切伤,其特点是有伤口、出血或组织液出,容易引起感染[1]。处理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则是先止血后处理伤口。

1.擦伤是身体表面与物体互摩擦而造成的皮肤组织损伤。小面积、伤口较浅的皮肤擦伤用红药水或紫药水涂抹局部,无须扎。面部擦伤不要用紫药水,以免后留下痕迹。关节周围的擦伤,一不采用暴露疗法,否则容易干裂而响活动,一旦发生感染容易损伤节,处理时可在伤口上涂抹消炎膏。大面积、伤口较深且留有异物擦伤,需要较严格的医务处理,应医生治疗。

2.撕裂伤是由钝物撞击所起的皮肤和软组织裂开的损伤。在撕裂伤中,以头、面部皮肤裂较为常见,如打篮球时,眉弓容易对方肘部碰撞造成眉际撕裂等。若撕伤口较小,用粘膏粘合即可,若伤较大则需要止血,缝合伤口[2

3.刺伤和切伤是由锐利器物刺入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处理方法基本上同撕裂伤。

(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常见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有关节韧带扭伤和肌肉、肌腱拉伤及挫伤等。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特点是局部皮肤或粘膜完好,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的出血积聚在体内。这种损伤在运动中较为常见,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变成慢性或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挫伤是由于运动中相互冲撞、踢打、挤压、摔跌等钝力直接作用于身体所引起的软组织损伤。比较常见的是股四头肌挫伤。

处理:对轻度挫伤可采用冷敷、止痛、加压包扎、抬高肢体的方法处理。重度挫伤则应速送医院急救。

2.拉伤是由于在外力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下,使肌肉过度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造成的损伤。

症状:轻度拉伤局部疼痛、肿胀、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伤处摸之发硬,有功能障碍。重度肌肉拉伤(断裂),可在断裂处摸到凹陷或一端隆起。

处理:轻度拉伤同挫伤处理方法。伤后一天,可进行热敷、按摩、理疗,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重度拉伤在加压包扎固定肢体后,速送医院及早做手术缝合[3]。

3.扭伤是由于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常范围的活动,而造成的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

处理:轻度扭伤同拉伤处理方法。重度扭伤应在加压包扎固定肢体后,速送医院及早做手术缝合。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虽然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但是,如果我们对预防运动损伤有足够的认识,掌握一定的预防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锻炼者的身体健康。预防措施包括[4]:

1.加强以预防为主的安全教育;2.全面锻炼身体,合理安排运动量;3.充分做好准备活动;4.提高保护和自我保护能力;5.加强医务监督,注意运动场地设备的安全卫生。

二、常见运动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

(一)晕厥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由于脑部缺血或脑血管痉挛。而引起的暂时性知觉丧失现象,称为晕厥。

原因:造成暂时脑缺血的原因较多,精神过分激动、有病参加运动、长时间站立或久蹲后突然站起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晕厥。特别是在赛跑后立即停止不动,由于下肢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了肌肉收缩时对它们的节律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受到的重力影响,致使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舒张的血管中,造成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的减少,使脑部突然供血不足,就可引起晕厥,也称做“重力休克”。

征象:晕厥前,常伴有身体软弱,头昏、目眩、耳鸣、面色苍白等症状。晕厥后,手脚发凉,脉搏跳动缓慢而弱,血压降低,呼吸迟缓,恶心呕吐,意识模糊不清或丧失等。一般轻度晕厥,休息片刻后,症状就会明显减轻。重度晕厥,身体和意识恢复要稍长一些时间,清醒后仍伴有头痛、头晕、精神不佳等症状。

处理:当晕厥症状出现后,应减轻或停止运动,进行慢走、蹲下或平卧休息,症状就可逐渐消失。如果晕厥比较严重,应让病员安静平卧,抬高足部,注意保暖,来加速回心血液流动,一般休息片刻后就可恢复,如果症状继续加重,应速请医生治疗。预防:平时坚持锻炼身体,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量和强度要控制好。赛跑后要继续放松慢跑,并配合做深呼吸。身体虚弱或患病时不要参加较剧烈的运动[5

急救:1.使患者平卧,头放低,松解衣扣。2.可用手指导引人中、百会、内关、涌泉等穴。3.血压低时,可肌肉注射麻黄碱25mg,或安纳咖0.25g。4.原因不明的晕厥,应很快送医院诊治。5.当患者脸色苍白、出冷汗、神志不清时,立即让患者蹲下,再使其躺倒,以防跌撞造成外伤。6.患者意识恢复后,可给少量水或茶。7.吸入醋或阿摩尼亚,使其苏醒。

(二)运动中腹痛

运动中或运动后所发生的腹部疼痛。在耐力性运动中,如中长距离跑,特别容易发生。

原因:1.准备活动不充分。由于内脏器官还处于“惰性”状态时,就开始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致使内脏器官跟不上运动系统的需要,从而引起肝脾淤血肿胀发生腹痛。2.呼吸肌痉挛。剧烈运动时,容易打乱均匀、有节奏的呼吸方式,导致呼吸变的急促、表浅,造成肌肉疲劳。隔肌在疲劳后就会减弱它对肝脏的“按摩”作用,致使肝脾发生淤血肿胀引起腹痛。3.胃肠痉挛。运动前吃得过饱,喝得过多,尤其是冷饮,饭后过早运动,空腹运动引起胃酸过多或冷空气对胃的刺激等,都可引起胃痉挛;运动前吃了容易产气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如豆类、牛肉等 ,腹部受凉等,均可引起肠痉挛。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轻者表现为钝痛、胀痛,重者可有阵发性绞痛。

征象:腹部可划分为上、中、下和左、中、右各3个部分,共9个区。右上区腹痛者,多为肝脏淤血等;中上区腹痛,多为胃痉挛等;左上区腹痛者,多为脾脏淤血;腹中部痛者,多为肠痉挛。

处理:运动中发生腹痛,一般只要降低运动强度,加深呼吸并调整呼吸节奏,按压疼痛部位弯腰跑一段,症状就可减轻或消失。如果疼痛持续加重,就应立即停止运动或请医生治疗。

预防: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前避免吃得过饱、难消化的食物或饮水过多。饮食后须经过1.5~2小时以后,才可进行较剧烈的运动。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奏,中长跑时要合理安排好速度。夏季运动时要适当补充盐分。

(三)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又称“抽筋”,是肌肉一种不自主的强直收缩。运动中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的腓肠肌,其次是足底屈拇肌和屈趾肌。

原因:1.大量排汗。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时,特别是在夏季由于温度过高,身体会大量排汗,使体内氯化钠含量降低,就可引起肌肉痉挛。2.寒冷刺激。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运动,若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突然受到冷空气的刺激时,就可能发生肌肉痉挛。3.肌肉收缩失控。肌肉连续收缩或长时间处于运动状态,容易使肌肉发生疲劳,引起肌肉痉挛。

征象:肌肉痉挛时,疼痛难忍。痉挛处肌肉坚硬或隆起,且一时不易缓解。处理:牵引痉挛的肌肉,并配合局部按摩。按摩可采用重推、揉捏、叩打、点穴等手法,即可得到缓解。

预防: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容易发生肌肉痉挛的部位要适当做牵引并辅之以按摩。夏季运动时要适当补充盐分,冬季时要注意保暖。另外,当身体处于疲劳或饥饿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6

(四)中暑

原因:中暑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高。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特别是在温度过高且通风不良的室内运动,身体大量出汗失水,身体疲劳和头部缺乏保护而受到烈日直接照射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中暑。

症状:中暑早期可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心慌、全身无力、恶心现象,逐步发展为体温升高,皮肤灼热、呕吐、有时流鼻血。严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抽搐甚至昏迷。

处理:迅速将病人扶送阴凉通风处休息,松解衣服,扇风,做额前冷敷降温。喝些清凉饮料,严重者须补充盐或葡萄糖。昏迷者可刺激人中等急救穴,进行急救同时,迅速送往医院治疗。

预防:平时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的耐热能力。运动时要穿浅色、单薄的运动服,注意运动环境卫生。夏季锻炼应避开炎热的中午,身体不适时应减少运动量。

三、科学遵循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规律

(一)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做好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会使人体体温略为升高,肌肉和肌腱的粘滞性减少,弹性和伸展性增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运动负荷要循序渐进:运动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运动量由小到大,项目由少到多,动作由简到繁,跨度逐步增加,时间逐渐延长,不能急功近利,“突飞猛进”。

(三)疾跑后不要立即静止:疾跑后由于感到劳累,许多学生常常会站立不动或者坐下甚至躺下休息,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这样会引起重力性休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继续慢跑或走步,并作深呼吸。若有全身软弱、头昏、耳鸣、眼前发黑等现象,则应有人搀扶以免昏倒。

(四)运动要持之以恒,坚持锻炼:按照“用进废退”的学说,根据增强体质靠“积累”、提高运动技能有过程、锻炼效果不稳定的特点,运动必须持之以恒,贵在坚持。研究表明,停止锻炼后,原锻炼所获得的增长,将按增长所耗时间的1/3的速度消退,即运动一天所获得的长进,停练3天全部消退。

四、结束语

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科学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要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安全管理,特别要注意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科学营养、科学管理等体育锻炼知识,为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安全,健康的指导。期望更多的广大高校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科学、安全、健康地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去,书写阳光体育运动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栗岩,曲扬.篮球运动中常见损伤及预防[J].大众科技.2009(02).

[2] 史友国.篮球运动常见损伤原因及预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3] 张君,孙刚,贾淑欣.如何预防篮球课堂教学中的运动损伤[J].考试周刊.2009(31).

[4] 桂向东.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与预防[J].泰山学院学报.2005(03).

[5] 陈世成.浅谈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J].商情.2009(16).

[6] 胡建峰.健康锻炼中的伤病与防治[J].健康与生物医药.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