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如何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形势。新时代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个性的多元化也使得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对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已成为了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问题。本文就高校教师的育人作用和如何在德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高校德育的举措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创新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实效;德育艺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高校德育工作方面,作出了许多探索和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就,但德育工作“失效”的问题仍存在。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实效艺术,促进学生更好成才,意义非常重大。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在当代高校这个特定的育人环境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育人的一支最基本、最重要的队伍。”教师的根本不在“教书”,而在“育人”。也就是说,教师要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在现实中,有些教师没有育人意识;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没有在实践中发挥育人作用。

1.教师应该增强育人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每一个教师都应有强烈的教学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教师乃由“独奏者”向“伴奏者”转变,但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时代赋予的教育权利和职能,而是要以高度的使命感担负起组织教育活动的责任,帮助、引导、教育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作为教师,在认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把德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要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2.教师应提高育人能力

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理论素质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知识是教师职业形象的基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本,教师没有很高的知识和信息含量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教学生做人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作为教师,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技高一筹,学生才佩服,才会信服,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引导学生。

其次,教师应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发挥人格感召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自己的知识教育学生,而且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人格教育学生。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去教育、影响、感召学生,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最后,高校教师要提高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借助网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的流动性很大,教师想经常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很难。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高校学生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网络上,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及娱乐交友的主要方式。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与学生联系、交流思想,分析学生的言论,从中把握其思想倾向,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工作。

二、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德育工作的宗旨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中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也就是说,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高校德育工作应把学生当作德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创造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体差异,促进个性与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1.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道德行为的产生归因于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而道德认识又归因于受教育者的需要。“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要求只有通过学生自愿(进而是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动的作用。忽视学生内心的需要以及忽视学生自愿参与实践的需要都是无法达到理想教育效果的”[1]。高校德育要以大学生的需要为突破口,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疏导不合理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使其通过自身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人道德认识,再外化为道德品质。比如,当前高校中都有相当比例的贫困生,如何合理去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如何满足他们的第二职业、勤工俭学以及自身素质和利益的多元需要,就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高校可以针对这种情况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体系,强对勤工俭学活动的管理,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工作的德育功能。

2.突出学生的个性要求

当今世界,社会需要日益多样化,国际社会向多极化发展,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这就迫切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克服单一和统一规模要求的弊端,逐步实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从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个性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就意味着德育工作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层次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分层次施教[2]。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区分层次,有的放矢,注重实际效果。”比如由于毕业分配方式的转变,学生的理想各不相同,有的想当教师,有的想考公务员,有的想自己创业,等等。在毕业生德育工作和就业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这样的工作方式才会产生实效而又充满艺术。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当代高校德育实践表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国家教委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社会实践是促进理论与实际、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学校要把劳动教育、军政训练、社会实践纳入教育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努力争取和借助社会各种教育力量,与社会企事业、部队、农村、机关共建社会实践基地”[3]。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明确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标准,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只有在实践锻炼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和巩固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积极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作用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党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业余党校和马列、党章学习小组,加强大学生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学生党员开展工作,形成以学生党员为核心的学生骨干队伍”。学生骨干队伍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离不开学生党员、班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组织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精心培养和严格要求学生干部,使之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以及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进而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

三、进一步加大学校的德育工作力度

德育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虽然高校德育工作整体开展得有声

有色,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生素质低下,淡薄德育工作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新时期高校的各个基层单位要进一步突出德育的核心地位,把德育工作狠抓落实,切实把德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无形环境中去,齐抓共管,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1.建立一套科学的工作机制

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来激发教师的育人意识,使之积极主动地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育中去,如工资提升、奖金设置、育人津贴的发放和切实给予关心、尊重、理解、表扬,肯定工作成绩。健全投入机制,主要指保证德育工作的经费投入问题。高校既要加大对德育队伍进行表彰奖励的经费投入,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德育专职人员和“两课”教师的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待遇等问题,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还要加大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德育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基地的经费投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娱乐环境。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使上级能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发展变化动态,以便及时地针对学生的实际做好德育工作,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机制。德育工作评估是使德育由软变硬、由虚到实的重要措施,各高校应定期对本校各学院、各部门德育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年终进行评估。

2.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意识

“学校的所有老师都应是德育教师,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应是德育教程,学校的所有活动都应是德育活动,整个学校就是一所德育学校”。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落实全员育人,德育工作并不是专职的职政工干部和“两课”教师的事,所有的专业课教师,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全体工作人员,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高校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拓宽教育渠道,协调多方力量,采取各种方法来实现共同目标,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文哲学课的道德功能;一方面要加强德育工作专职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自发性作用。

3.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文化对德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道德需要文化的滋养,德育需要文化的烘托。在高校德育中,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首先,要改善学校的物质环境,即营造优美的校园绿化环境。其次,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校风。在高校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党爱国爱校的校园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努力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高校应努力营造老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才为志的学风。再次,高校要在微观上建立互助、互爱、团结和睦的人际环境。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的班级观念较之以前有所淡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重要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比过去扩大了,不同班级和专业学生接触的机会更多。因此,高校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还要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着力加强宿舍文化教育,让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充满健康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在无形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健全校园网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为高校德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而且使网络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要花大力气抓好德育网络的工作,投巨资建设校园网络系统,建立自己的网络阵地。健全校园网首先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给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防止和纠正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观点和思想。其次,高校校园网还要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类网站,在网上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过这些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再次,高校要尝试利用网络来管理学生,党支部、团组织以及学生社团可以利用校园网开展工作。总之,校园网要开发更多的学生所关注的信息资源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郭志峰.关于德育新模式的再思考.东疆学刊(延吉),1998,(2).

[2] 陈昌贵.能力培养:德育改革新视角.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3] 郭声健.德美并重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教育报,19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