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培养方法探讨与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在分析影响高校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不利因素与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培养方法:加强网上虚拟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实体的支持服务、发挥师生交互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调动远程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随后,以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育学生为例,进行对比测验,并对测验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了上述方法对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有效性。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生;学校归属感;方法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0-065-03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以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Goodenow、郝佳通过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与学业成就等有密切的关系,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因此,探索培养高校远程教育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有效方法,提高高校远程教育学生学校归属感,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习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高校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因素分析

杜好强研究发现,学校环境、学生管理、师资教学、领悟社会支持、自尊和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归属感显著相关。因此,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与远程教育特点有关,也受主办院校、校外学习中心、教师、学生、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影响高校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的不利因素

1 校园环境与学生学习环境的准分离特点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就远程教育而言,构成“情境”的硬件因素主要是指校园环境。作为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远程教育校园环境与学生学习环境的准分离特点,远程学生极少有机会接受校园环境的文化熏陶。这种机会的缺失对远程教育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造成重大影响。

2 远程学习的非实时现场监控与评价缺乏

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时空准分离的特点,使得远程学生无法像普通学校里的学生一样实时开展同学问的讨论以及直接获得教师的现场监督、检查和评点。远程教育的这种非实时现场监控与评价缺乏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体验、现有学习方法的延伸以及学习机会的增长等,是影响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3 远程学习自主性的影响

教育部(教高司函[2003]147号)明确要求:“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因此,目前参加高校远程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成人。“我们可以看到成人学习的一个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强调自主性。这种自主性的强调,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人的学习风格,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带来一个相对消极的后果:不太顾及其他学生和自以为是。这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显然是不利于在网络大环境下和他人的友好交流,也不利于学习‘群’的建立。”

4 远程学习对网络学习“群”归属的忽略

社交和归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一个人在社会上、在生活中,首先要确立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归属,如果没有这些,他就会发出:‘我是谁’、‘我归属于谁’的疑问。…‘接受高校远程教育的是成年人,成人学生,我行我素,加之工作、生活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能够交流的机会很少,加上许多主办学校并不重视学生学习‘群’的建设,使得学生缺乏一个网上班集体的概念。这些都造成了远程学生‘群’归属的缺失。”

(二)影响高校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培养的有利条件

1 对虚拟社区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虚拟社区现象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认为,目前“网上虚拟的网络空间已经建成”,“网上虚拟社会的社会群体已经形成”,“网上虚拟社会的联系纽带已经构成”。基于对虚拟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人们对学习虚拟社区的接受度也必然会提高,这为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认识环境和氛围,也为通过虚拟学习社区提供对学生的情感支持提供了可能。

2 远程教育院校对虚拟学习社区的重视

一个成功的虚拟学习社区可为学习者提供三种不同类型的支持,即对知识建构的支持、对智慧学习的支持、对情感交流的支持。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试点院校开始重视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用虚拟学习社区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支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近年来,该校斥巨资进行网络教学平台改造,建立以“学习室”为中心的学生人性化学习平台,集成即时通信工具“即时通”、学习讨论社区(BBS)、音视频课程资源库(含非实时音视频课程答疑库)等网络助学工具,加强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服务,为师生交流、开展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

3 校外学习中心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

校外学习中心是“接受试点高校的委托,根据试点高校统一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合试点高校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学生学习支持、学籍和日常管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的机构”,“向学生提供试点高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学生以多种形式实现有效的学习”(教高厅[2003]2号)。由以上教育部的文件内容可知,紧密联系学生对校外学习中心既是职责也是特点。校外学习中心履行职责、发挥自身特点,为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服务,也是培养高校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有利条件。

二、远程教育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方法探讨

探讨学生学校归属感培养方法必须充分借助影响因素中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从远程教育主办院校、校外学习中心、教师、学生等相对可控、可干预的方面人手。大量的文献研究与实践表明,只有发挥远程教育高校的资源优势加强网上虚拟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外学习中心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支持服务工作,发挥师生交互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发挥远程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形成学校归属感。

(一)加强网上虚拟校园文化建设

1 虚拟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虚拟校园环境建设对于与学校处于准分离状态的远程学生意义重大。一方面,远程高校大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校园文化底蕴深厚,在客观上具备了形成良好网上虚拟校园环境的文化资源。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传播试点高校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构建网上特色校园文化的必要手段。可以开设校本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人文、环境等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通过校训、校徽、校歌讲解介绍以及杰出教师和校友的奋斗史报告等方式宣扬和培育所倡导的校园文化。用图、文、音、视等多种形式信息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现丰富的校园文化,让远程学生在网上就能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2 开展丰富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具有网络特色、试点院校特点的学生虚拟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虚拟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诸如BBS、E-mail、QQ、即时通等实时或非实时沟通工具,交流学习体会、生活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此基础上,开展内容丰富的网上虚拟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社交活动、网上科技活动、网上文娱活动、网上文化生活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产生融入感,这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3 营造网络虚拟学术氛围

网络虚拟学术氛围是借互联网平台构建虚拟学术环境,是学校崇尚创新、探求真知等学术精神的体现。网络虚拟学术氛围建设是远程学习虚拟校园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网络学术氛围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设各种“名师讲堂”、“学科前沿”等栏目,将学校的学术氛围在网上展现,既有利于学生感受大学学术氛围,也有利于学生感受和接触最新学术前沿,拓展知识眼界,提升学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在网上提供融入学校教学理念的,生动活泼、丰富、精彩的多媒体课程学习材料,并通过“课程学习社区”、“热线服务”、“在线答疑”等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搭建师生间沟通的桥梁。网络学术氛围有利于传递知识,交流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参与校园学术文化建设,有助于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二)加强校外学习中心学生支持服务工作

1 加强对学生实体的学术性与管理性支持服务

学生学习支持是一个由学术性支持、管理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构成的完整系统。校外学习中心应积极配合远程教育院校的总体学生支持服务工作安排,发挥紧密联系学生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性支持,如学生自主学习引导、面授辅导、参加网上课程答疑、组织小组学习等。在提供管理性支持服务时,必须充分考虑远程学生的特点,提供务实、高效和人性化的入学、注册、考试、学籍等方面管理性支持服务,形成和谐的氛围。良好的学术性、管理性支持服务是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前提。

2 积极开展各种情感性支持服务活动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群体活动是情感性支持服务的重要方式。应该根据学生的所处地理位置、行业、专业等情况,组织实体学习“群”(如班级、学习小组等)。在此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文体“群”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学习动力与参与意识。各种活动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服务人员之间的有益交流与合作,发展了良好的学友关系、师生关系,发挥“群”文化的凝聚力,促进学生“群”归属感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

(三)充分发挥师生交互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尽管远程教育具有“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德斯蒙德·基更)这一特征,而“大多数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师生交互作用是教学过程最根本的属性,并给以高度的期望”。“在教学内容发送呈现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与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相互作用”。“有了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作用,有教师的个别指导、辅导和帮助,远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才能坚持和有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为教师是代表远程高校与学生进行交互,交互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远程高校的印象。由此可见,在与学生交互过程中充分发挥远程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对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充分调动远程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员参与的原则”。远程学生是远程教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良好校园文化的传承者,是优良校风的建设者,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保护者,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根据远程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远程学生主动组织、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者角色意识、激发参与意识、培育归属情感是学校归属感培养的关键。

三、基于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育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实证研究

(一)研究过程

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分院学习中心在校生为对象。该学习中心共有在校生2799人,随机抽取2009秋季入学的120名学生作为试验组,另抽取同级12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对照实验。对照组学生只提供一般支持服务,如实时信息通知服务、教材服务、考务服务、通过加强平时作业管理进行促学等。试验组除此外加强以下两方面的组织、引导。

1 引导学生参与虚拟校园活动

建立学生QQ群,加入地大网院实时交流工具——“即时通”,指导学生参观“网上地大”,参加“地大在线”BBS讨论,收听“地大之声”音视频节目等等。组织学生参与“名家论坛”、“震旦讲坛”学术平台,引导学生参加网上实时音视频答疑活动,并注重参与效果(如收看名师视频讲坛并要求写观后感等),充分发挥地大网络虚拟校园作用。

2 加强学生实体的支持服务

利用学生手机通信平台与学生建立实时沟通渠道。根据学生地理位置、行业、专业等情况建立十个学习小组,组织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如开展集体喝茶交流活动、登山、K歌等)与学习活动(组织学习疑难讨论等)。为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积极倡导各小组由组长负责、学生参与自行组织活动。一年来,累计组织或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52次(其中约40%的活动为学生自行组织)。

(二)问卷设计与测量分析

在参考已有文献以及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编制“远程教育学生归属感调查问卷”。该问卷围绕学校认可、自我角色认可、校园同伴关系认可、责任与安全感等五个维度,共22个问项。大部分问项的设计都是根据已有的文献,并经过专家论证,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用该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然后用SPSS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信度分析表明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较满意。在问卷效度、信度分析的基础上,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检验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

(三)研究结论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学校归属感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学校归属感分数。这充分说明采用以上方法对于提高远程教育学生学校归属感效果明显。

在我国大力倡导全民学习,构建灵活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下,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远程教育学生学校归属感,为远程教育学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习绩效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