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同伴教育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首先招募5例精神分裂症病史>5年: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患者,由主管护师对入选的患者进行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成为同伴教育者。将2013年3月~6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进行同伴教育的康复训练。研究时间为3个月,在训练前、训练3个月时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病员各评价一次。结果 训练3个月时,研究组和对照组的NOSIE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实施同伴教育可以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患者出现精神衰退,是可行且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同伴教育;慢性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影响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与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1]。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临床上可表现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2]。抗精神病药物一般都能有效的控制精神病症状,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受损的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卫生和自理能力却没有明显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同伴教育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患者出现精神衰退,促进患者康复,早日回归社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二病区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5例为研究组,我院一病区同类住院患者45例为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33~79岁;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5年;无严重躯体疾病,病情稳定。其中,研究组45例,年龄33~79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7例,初中及其以下28例。对照组45例,年龄34~79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8例,初中及其以下27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NOSIE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原维持量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以上基础上进行同伴教育的康复训练。研究时间为3个月。具体措施是:首先招募5名同伴教育者。入选标准为:精神分裂症病史>5年: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自愿参加本课题的研究。由主管护师对入选的患者进行集中培训,训练的内容包括集体观念的培养,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社会功能的培养,特长的培养,沟通交流的技巧。训练形式是讲课、指导、游戏、比赛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后经考核合格者正式成为同伴教育者。

1.2.1.1将患者分成五组,首先通过训练,使每一个患者弄清楚自己是哪一个组的,组长是谁,活动时,能很快组织到一起。每一项活动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吃饭、服药、刷牙、洗脸、叠被子都由组长负责管理,组织组员排队,指导并督促组员把事情做好。对每一件事情提出要求,对优胜者进行表扬。护士每天都详细记录训练的内容和结果。

1.2.1.2反复讲解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其防治方法,以及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和意义。让组长以身作则,讲述本人体会和感受,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如何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家庭和社会。增加互动环节,给小组成员提供提问、发言的机会,并及时予反馈。

1.2.1.3指导患者参加合适的工娱疗活动,开设多个兴趣小组,如手工、书画、合唱、英语、棋牌、器乐、有氧健身操、太极拳、乒乓等等,在日程安排中详细布置治疗活动内容,使患者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培养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每一项活动制定评比标准,进行比赛,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提高参与性。

1.2.2评价工具和方法 评价方法由经培训的医生和护士各1名,在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各评价1次,评定前进行一致性检验。护士观察量表为频度量表,按照具体现象或症状的出现频度,分为0~4分的5级评分法,(0)无:①有时是或有时有:②较常发生:③经常发生:④几乎总是如此。根据患者近1 w的情况,对30项进行评分,总评估分值越高表示康复效果越好[3]。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两样本均数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第3个月时,NOSIE量表评分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NOSIE评分:干预前两组指标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个月时两组指标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目前,国内精神病防治机构的环境设施和管理模式大多停留在封闭状态,住院患者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在病室内,且不分病种,不分病情好坏,一律不得随意外出 。慢性精神病患者住院后被长期关闭在病房内,其社会功能退缩,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在本研究中,患者分组结合,既可相互帮助又可相互监督,不但使安全有了保证。而且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患者的住院生活不再单调、沉闷,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竞赛的开展,更加激发了患者的参与热情;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使患者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同伴教育者,与同伴教育对象经历相似、背景相似,面对同样的健康问题,同伴教育活动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了一个彼此分享经验、沟通病情的机会,同伴教育者能够以身作则,不仅起到了好的带头作用,而且还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促进社会功能的改善;同伴教育者对同伴教育对象进行督促、指导和鼓励,增加了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由于同伴间的关爱和鼓励,使同伴教育对象提高了信心,向同伴教育者学习,应用积极应对方式提升希望水平[4]。

实施同伴教育需要注意的方面:首先.招募的同伴教育者需有严格入选标准.需要是性格开朗、精神症状稳定的患者,能够对同伴情绪给予正性影响。其次,招募的同伴教育者要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同伴教育者,干预的内容需要严格按照培训时的要求进行。同时,护理专业人员需要定期对干预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以确保同伴教育干预得到理想的效果。

NOSIE所评定的主要是患者的行为障碍,若要全面地判定疗效,还要配合BPRS等量表进行全面的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康复过程,此次研究仅做了3个月,时间较短,且样本量较少,患者的衰退行为也未得到完全改善,因此不足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康复效果的长期性也需进一步探讨和证实。

参考文献:

[1]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429-430.

[2]江开达.精神病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109.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17.

[4]章秋萍,鲍文卿,练亚芬.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希望水平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0,9(5):376-378.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