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摘 要]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目前,各高校在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及教育部领导讲话精神过程中,尚有很多工作难以到位。为此,必须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应是各高校当前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不和谐之音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迅猛增长。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日趋多元化,思想政治、伦理道德、人生价值取向等日趋复杂。但担负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重任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却表现得相对滞后,有的甚至与和谐校园建设极不协调。

(一)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表现出职责的不和谐。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定位主要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培养品德、修炼情操;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而现实情况是:辅导员每天在为学生的早操、卫生、课堂考勤、就寝纪律、矛盾纠纷等日常管理工作及纷繁的班级事务、综合测评、社团活动、学生党建等所困扰。每天起早贪黑奔走在寝室、教室、办公室之间,名为教师实为“保姆”。全方位的对学生的服务职能使其疲于应付,反将其职责的“主业”弃置一边,长此以往,辅导员心存抱怨,其工作职责也就无法落到实处。

(二)辅导员队伍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表现出机制的不和谐。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在现实中并未引起真正的重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界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而事实是其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往往有名无实。辅导员的进修、培训没有列入计划,缺少经费的支持;他们得不到专任教师培训、培养的同等待遇,更不要说落实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和政策上的倾斜;在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后备干部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大多缺少评价激励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与专任教师比较他们是“等而下之”的,干的是“粗活”,缺少“技术容量”,由来已久的观念误区使辅导员长期处于自卑与尴尬之中,从而导致辅导员队伍的极不稳定。

(三)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不健全,表现出管理的不和谐。

较长时期以来,辅导员一直处在一种“多人用,少人管”的状况中,很多辅导员就自嘲“用起来重要,用过后次要,总结起来可以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辅导员队伍的考评机制的不健全。由于辅导员每天忙忙碌碌,管得越多,出问题的机率越大,往往是劳而无功。另外,由于为繁杂的事务所累,辅导员往往做得多,思考得少,进修、考察、交流学习的机会相应减少,从而导致与学生交流不多、沟通太少,学生难接受,领导不认可。而我们目前考评的主要依据恰恰是学生的评价和学校各级领导的评价,这种考评机制无疑会大大挫伤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人为本是关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对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的,这实际上也为高校的教育与改革指明了方向。就高校而言,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历史与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使命。2006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和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辅导员老师不仅肩负着传播现代文明、提倡科技创新、培养可靠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同时还承载着历史、民族、时代的重任,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是怎样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从而引导其真正发挥出在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文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需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自觉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为本不仅要注重以学生为本,还要以教师为本。这已经给了各高校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来办学。无疑,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也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但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离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的要求相去甚远,真正要建立起一支高效、务实、敬业、守职的辅导员教师队伍任重而道远。

三、立足以人为本,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个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态度、情感倾向和行为选择。育人的效果不仅和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载体有关,更与直接育人的“人”有关。由此看来,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与个体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怎样才能坚持以人为本,培养打造出一支高效、务实、敬业、守职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以人为本,政策上支持、经费上投入,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与培训。

大学辅导员工作内容很多,整日很忙。对此,我们给予他们深深的理解。但正是因为他们工作面广,与学生接触频繁,才更加突显了加强辅导员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多给辅导员人性的关注与关怀,多给政策上的扶持与关爱,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战略才不会落空。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而作为教师,首当其冲的便是德”。有“德”才能明确方向,才能给学生一个榜样和一个正确的发展目标,有“德”才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北京传媒大学教授张颂老先生认为:作为一个职业人,首先要做到有“德”,所谓德,应该是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而有着职业的人应首倡职业道德。师德是教师各种素质的灵魂,而高尚的师德,首先就是表现在他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上。毫无疑问,一个合格的辅导员首先要求的就是他(她)的职业道德素质,要热爱学生、能教书育人、能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有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的精神。正因为如此,学校不仅要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引起重视,更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经费上予以投入,在全体辅导员中扎实开展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训。

2.组织辅导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提高其政治理论修养水平。辅导员天天和学生打交道,他们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很难想象没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的教师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现实是我们的很多辅导员每天为“保姆”式的杂务所累,无暇顾及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学校应在政策上予以“减负”,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培训,使其从“杂务”中抽出身来。

3.组织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德才兼备”是我国传统的人才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仅有“德”的辅导员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的。基于此种认识,各高校要在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上下功夫,可以采取经验交流、“传帮带”互学互助、参观学习、系统的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来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

(二)以人为本,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经济待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辅导员培养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要求,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学术交流、科研等方面享受专任教师的同等待遇。党和政府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但同样不能回避的是,政策归政策,基层落实大打折扣的现象比比皆是。虽然要迅速改变这种局面并非易事,但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共同创建美好和谐校园的大历史背景下,学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岗贴、办公条件、通讯费、后备干部的培养等方面应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1.在工作职责上予以明确。在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中,对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有了明确的界定。各高校应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正本清源”,将其从“保姆”式的杂务中“解放”出来,让其工作职责明晰,在自己的岗位上以一种良好的态度去创新思路,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2.在政治待遇上予以关心。这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与后顾之忧方面,既要让其真正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同时也要让他们与专职教师一样在培训、进修、职称评聘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这既是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更是对辅导员一种精神上的激励。此外,许多辅导员对个人今后的出路非常担心,解决其出路问题,是安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也是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辅导员的工作具有鲜明的学生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因此,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采用“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一是大胆给辅导员压担子,鼓励其在任职期间创造工作业绩,促进自身发展;二是根据其工作业绩和能力,大胆提拔任用;三是对有专业优势、善学肯钻的辅导员往教学岗位分流;四是鼓励和选送年轻辅导员在职或脱产攻读学历和第二学位;五是解决其后顾之忧,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使其与专职老师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3.在生活问题上予以关爱。家庭和谐影响校园和谐,校园和谐关涉社会的和谐。辅导员工作量相当饱和,但他们的低收入较低,更无暇去从事兼职工作,因其学历职称、科研上的劣势,她们的生活更需要组织的关爱。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如在通讯费用、晚间值班、津贴标准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子女上学、就业方面多予组织上的照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工作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稳定感。他们才有精神的支柱,才有工作的动力,才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能。

(三)以人为本,优化辅导员老师队伍结构。

高校党政应该严把辅导员的入口关,严格执行评价标准,选拔任用素质高、业务精的毕业生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要特别注意对辅导员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考察,不要因为一时的面子问题而使不称职者混入辅导员队伍。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选拔标准上,要注重其学历、学科背景、知识结构,使辅导员队伍有较高的起点。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辅导员配备与选聘的相关条件,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者就完全符合选聘条件。当然,也有很多学历并不高,但有相当工作经验的老师更适合于辅导员这一角色。

(四)以人为本,完善辅导员的考评机制。

对辅导员老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我们要更多地投注人性化的眼光。学校要建立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既要提倡先进性、倡导无私奉献精神,也要考虑广泛的群众性。采取适当的物质手段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按照“科学设岗、负责到人、量化考核、明确职责、责任追究、严格奖惩”的思路来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工作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应以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理论政策水平、组织能力、活动指导、就业服务等为主要指标考核项目。努力做到考评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与此同时,其考评结果应与其转岗,职称评聘、薪酬挂钩。在政策上予以照顾与倾斜,做到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国家的发展大计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责无旁贷,高校辅导员责任重大。高校应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予以对待,优化辅导员队伍,使高校辅导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 福.《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报,2003,(2).

[2]武士铎.《提高政工干部素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石油教育,2004,(1).

[3]王建兴.《新时期高校学生政工队伍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青春在线,2004,(4).

[4]姜映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亟需加强》[J].中国高等教育,2000,(6).

责任编辑 刘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