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和学生党支部互动性建设初探

摘 要:高校基层党支部是党组织联系广大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团结引领广大师生的政治核心,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当前高校教师和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诸多问题。高校师生党支部互动性建设是有效解决师生党支部面临问题的重要方法,这对于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基层组织;党建工作;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140-03

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高校教师与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党内监督、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重要职能,是高校党务工作的基石。因此,高校教师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党建工作的成效,要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必须不断创新高校基层党建模式和支部活动方式,增强功能,强化活力,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高校科学发展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一、高校教师和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党支部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教师与学生党建工作的重心落在了院(系)一级上,党支部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设置形式。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当前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党内学习制度的现有规定与党员对组织生活期待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二是传统组织生活形式与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日益脱节;三是组织生活的贫乏单调和党员民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形成的强烈反差。据调查,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传达党内文件、阅读报刊文章、开会、听报告、完成上级组织任务占党组织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党内互动交流贫乏。党员教师关心国家大事和高校自身发展建设的要求在组织生活中得不到充分满足,普遍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组织生活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滞后,成为当前教师党支部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亟须突破和解决。

2.学生党支部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学生数量剧增,党员发展已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最主要的内容。高校学生党支部承担了大量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每学期的组织生活,绝大多数时间用来讨论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问题,组织生活成为发展党员的支部大会。党内学习、教育和培养、提高党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等问题日益弱化。此外,由于学生党支部成员流动性大,组织机构变动频繁,工作积淀不深,党建水平也不易提升。对此,学生党员普遍感到组织生活单调、枯燥、乏味,指导教师也感到无可奈何。普遍认为学生的党组织生活应紧跟时代脉搏,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和魅力,使其真正成为凝聚和团结广大学生的政治核心。

3.教师和学生党支部缺乏互动

长期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形成了“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纵向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组织严密、指令畅通、纪律性强,但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使教师和学生的支部活动基本上是相对隔离的。加之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关心的问题有别、层次有别、年龄有别、特点有别,因此相互分开过组织生活理所当然。学生党支部活动多以党建和课外活动为主,与专业学习结合得不够紧密,即使涉及专业学习,也多是在学生这方面下功夫;而教师支部的党员忙于教学科研,党务工作的条件和待遇如果缺少必要支持,很容易忽视党员职责,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己无关,不能充分实现党员责任与本职工作、服务对象的有效结合。而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政治责任,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思想互通、教学相长、寓思想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品德塑造的完美统一。因此这种由于制度和认识偏差所形成的屏蔽效应,限制了高校教师和学生党支部的高效互动以及支部建设朝着更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方向发展。

二、教师和学生党支部互动性建设的必要性

1.有利于激发师生党支部建设的活力

当今社会无论教师党员还是学生党员的接触面都空前广泛、思想日益活跃,支部活动若仅局限于内部就不能适应党员发展的要求。教师与学生党支部虽有个性差异,但同属于一个党总支,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大局,仍有许多共同点。以师生党支部互动共建为载体,就可以改变党支部单向建设模式,跳出自我空间的束缚,通过支部活动中师生党员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使师生党员均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互动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党支部建设的积极性。而且师生党支部多一些互动,可以起到相互激励、互相监督的作用,使组织生活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多样,促进党建内容的创新和制度建设。因此,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应该加强联系和互动,通过有效的机制取长补短、和谐共赢,不断激发支部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2.有利于深化高校全员育人工作

高等教育正在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但现在许多高校都是多校区办学,新校区大多在郊外,师生除了有限的课堂的交流外,很少有见面机会,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思想教育和生活关心,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广大教职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就要求我们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构建起全员育人的新机制。师生党支部互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师生支部的互动共建,有助于把育人工作化解到支部建设的日常工作中去,使支部建设与学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以及全员育人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3.有利于加强师生沟通,促进校园和谐

师生支部互动是高校坚持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有利于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办学的主体,师生关系和谐是校园和谐的重要保证。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有责任和义务,在这方面进行带头、示范和引领。而通过教师与学生党支部的互动可以有效推动教师和学生党员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积极性,互动为师生党员发挥主人翁作用、参与学校建设开辟了新途径。在师生党员的双向互动中,双方能够更加深入准确地得到来自对方的信息反馈,使双方在良性互动中释放善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使教职工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学校在制定涉及学生利益的政策时更加符合实际,将对和谐校园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有利于培养师生党员的“党员自觉”意识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谈到“文化自觉”问题。他认为文化自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充分体认,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文化自觉有利于文化发展适应环境的变化要求和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借此,我们提出“党员自觉”的概念。党员自觉应该是一名党员对其党员身份的自省和自警,明白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党的历史任务和使命,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识,时刻发挥党员先进性的自觉等。从理论上讲,党员自觉应该是每位共产党员的自觉追求;从机制上讲,不同群体党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是激发党员自觉的有效方式。目前,在校园里,学生党员不知道哪些教师是党员,教师党员也不清楚哪些学生是党员。两者在相互不熟悉的情况下,就不会有相应的激励效应,党员自觉意识也就相对淡薄。当教师与学生党支部经常在一起过组织生活,交流经验,讨论决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和活动,彼此熟悉时,教师与学生党员的自觉意识就会明显提高,党员的示范效应就会更加彰显。

三、教师和学生党支部互动性建设的实现

1.在支部设置方式上,兼顾高校工作特点,增强师生融和性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般都把专业或专业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学生班级等主要是按照专业进行设置的,按照专业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可以遵循这一规律,使党建工作体现出高校工作的特点。党的基层组织可以以专业为基础,将专业师生党员统筹考虑,设置党支部。当该专业的师生党员数量较少时,该专业的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可以联合在一起成立一个党支部,将教工党员的稳定性与学生党员的流动性有效结合起来;当专业师生党员人数较多时,可以各自独立成立党支部,但是开展党建工作应以专业为基础,师生发挥各自优势,一起设计完成党组织活动,便于党员教师通过党内途径,培养学生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根据专业统筹考虑师生党员的支部设置方式,既提高了师生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又增强了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活力,培养了合作共赢的精神。

2.在互动的内容上,注重党支部工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增强实效性

在师生支部互动内容的考虑上,应着眼于支部工作与教学工作和学生成长的有机结合,围绕教与教师、学与学生等相关问题如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学风教风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思想工作、党员发展与教育等主题开展组织生活,使支部建设落到实处。同时邀请非党员师生参加,拓展支部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促进在教师和学生中新党员的发展工作。

3.在互动的载体上,注重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体现学术性

党建工作应充分发挥高校在师资力量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以党建促科研,以科研夯实党建效果。可以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党在新时期的任务和要求,以科技创新为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既有时代气息又有较高学术含量的支部活动。以科研学术为载体的支部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克服支部活动中空洞说教和单向灌输的弊病;另一方面有利于在党员中营造科研氛围,倡导学术风气,使党员不仅在思想政治上而且在知识创新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此外,积极鼓励学生党员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的科技活动,如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新苗计划等。通过师生在科技活动中的互动,带动广大学生投身科技创新,引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研究方法,规范学术思想,养成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

4.在互动的形式上,以导学助学为重点,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才,使学生顺利走上社会,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并掌握一定为人民服务本领的人。因此,在师生支部的互动共建中,要以导学助学为重点,着重围绕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进行指导,如对于升本、考研、考证的学生,由教师党员实行一对一的帮助,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备考中的问题,指导报名,提供学习资料等。对于准备就业创业的学生,教师党员一方面结合行业发展态势进行职业发展指导,鼓励学生强化自身素质,适应社会与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广开就业渠道,积极联系就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协助学生就业。同时着力解决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心理、生活等实际困难,帮扶结对,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5.在互动的途径上,延伸党建领域,深入学生社团,提高针对性

学生社团是学生由兴趣、爱好、特长或专业等组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已成为广大学生学习交流、提高素质、发展特长、完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场所。党组织和教师对学生社团工作应给予足够重视,可以根据高校学生社团种类和数量多的特点,及时延伸党建触角,发挥党员教师在这些学生组织中的作用,在有条件的社团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鼓励教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和社团活动,促进和规范学生社团的理论学习、活动开展、学生干部培养等工作。实现了党组织和党员教师通过学生社团来培养学生的目的,拓宽了学生培养渠道,提高了育人工作的针对性。

6.在互动空间上,从校园拓展至校外,增强覆盖性

高校党建活动的空间还应适当延伸至校外实习单位,党建工作也可以走校企合作之路,通过在实习单位建立学生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设立实习党员党建助理等方式,加强实习期间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可以采取学校党组织走访实习党员、定期联系、巡回检查,邀请实习单位人员来校交流等形式,加强交流互动。同时,通过党员进实习单位佩戴党徽、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开展党员传帮带、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实习实训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身边党员的榜样力量,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另外实习实践环节也是考察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环节,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吃苦耐劳,是否具有奉献和合作精神等等,都可以在实习实践环节中体现出来,为做好学生党建工作提供现实表现依据。

7.在互动的手段上,利用新媒体,搭建虚拟平台,增强时效性

新媒体是互动的最好手段。充分利用网络、移动通信设备等新媒介,开发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平台,为开展支部工作和师生互动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持,提高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在校园网上开辟党建工作网,通过建立公共邮箱、党员QQ群、BBS论坛、网上辅导员,开设党员博客、支部微博等方式,开展网上党校、网上党课、网上考核与测试、网上支部生活等活动,把新媒体的优势和政治理论学习、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吸引师生借助新媒体这个平台进行更加自由广泛的沟通交流,形成网上与网下联动、现实与虚拟结合的互动格局。

8.在互动的工作机制上,强化制度建设,确保规范性与长效性

各高校党委应给予师生支部互动共建一定的物质支持和政策激励,推动互动落到实处。同时鼓励各院(系)制定师生党支部互动共建实施办法,促进师生党支部互动的组织机构规范化、互帮互助制度化、协同活动常态化,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探索师生支部互动的长期机制,将党支部建设成为促进教育质量、科研发展、师生关系的助推器,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总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新的机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分析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存在问题的根源,在发挥师生党支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使高校基层党支部真正成为团结凝聚师生党员、引领师生党员,实现高校科学发展与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文.论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创新的任务与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2]黄光云,张文安,等.互动机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6).

[3]易晖,王海林,等.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1,(24).

[4]李萍,万年青.创“强基”新模式 支部共建促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