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人殊不易


打开文本图片集

我经常跟我的研究生说,批判性思维有时候也要反思。比如,大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作研究的时候,一般的思路都是先努力找教育发展有哪些问题,再去找原因、对策。批判性思维等同于单向度地找“毛病”。久而久之,就会发现我们的研究生基本上只关注社会或者教育有问题的一面,而这对整个教育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

其实,我们的教育或德育工作并不只是存在有问题的一面。山东省的德育一体化探索,尤其在横向的德育一体化探索上做得不错,也通过媒体在全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认同,主要表现在:首先,山东的德育一体化非常“系统”,通过全员、全域、全科、全程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将其诠释得非常好。在实践上校内教育诸环节实现了贯通,且与社区文化、家庭教育建立了全方位的链接。其次,山东的德育一体化非常“有机”,与当地的文化建设、学生的实践活动等结合得非常好,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德育一体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课程进行整合,而山东在德育课程整合方面也是有显著特色、有重要贡献的,只是不同的学校整合路径不同,或通过实践来实现整合,或通过生活来实现整合,或通过文化来实现整合。

关于德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我也有几点工作建议,分三个部分由易到难地谈一下。

一、關于研究成果“表达”方面的建议

山东的德育一体化做得不错,但为什么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只得了寥寥几个一等奖呢?对此,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是,山东的确有做得不错的地方,但江苏、浙江、广东、北京、上海等地也进行了相关探索,做得未必差。放眼全国,总体上哪个地方经济发展较好,哪个地方教育相对就先行一些。这里涉及历史进程的问题,有些地方,比如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在德育领域只能慢慢地接触、交流。但是,当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后,在全国性场合表达上是不是可以改进一点,将来得奖率高一些呢?我觉得是可以的。

我的建议其实就四个字:突出特色。

所谓突出特色,就是要去掉冗余的信息,要直奔主题、讲亮点。缺少有重点的表达,不只是山东,全国中小学都有类似问题。这些年我听报告最难受的体验之一就是一些名校校长演讲时在时间上“不讲规矩”。我曾经在微信里对北京一个超时很多的名校校长说,遵守时间是最基本的修养。那么演讲又臭又长是怎么导致的?我想一方面是演讲者自己确实有体会,但另外一方面是冗余信息太多了—每个校长都试图在每一次演讲里把自己学校所作的所有努力、取得的所有成绩都讲一遍。这样,一个最大的遗憾在什么地方呢?一场会议真正要他讲的内容,可能只占他全部演讲的1%。也就是说,这样的演讲者实际上用99%的砂砾去掩盖了1%的金子。

所以,我的建议是,无论演讲或者写文章等,必须要讲重点、突出出彩的地方。比如,你若希望文章在《人民教育》《中国德育》上发表,必须针对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的特色。如果我们要进行的是德育一体化方面的探索,就不需要汇报学校全面的教育工作。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山东做得很好,却只获得那么几个一等奖?一方面可能是全国兄弟学校那么多,大家也都很努力;另外一方面材料也许没有写好—要是有那么多冗余信息,特色表达的机会当然就失去了。若是后者,的确是挺可惜的。

二、对德育工作的建议

我有三个德育工作建议:第一个叫大道至简,第二个叫专业提升,第三个叫以美育德。

先说大道至简。

浙江的富春七小从五年前就开始进行劳动教育方面的探索。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后,他们找准了节奏,最近更是成立了新劳动教育研究院。富春七小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有些金子也可能散落在沙子里面。新劳动教育研究院成立那天,我进行了发言,总共一页纸,主要讲学校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即新劳动教育的“新”是什么意思。第一条,我说“一曰旧加新,继往开来之谓也”。劳动、教育两个方面,都要有新的东西。但是新劳动教育就不是劳动教育吗?现在脑力劳动海量增加,但体力劳动方面的教育不是劳动教育?我们要追问做那些事情的背后,到底在追求什么?这里并不是要进行劳动教育的专题教育,只是想借此强调,尽管劳动教育千头万绪,但最根本的目标是劳动价值观的确立。所以,我的建议很简单,我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新劳动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多的“精气神”!

在我的发言中,还有一条建议就是“三曰内加外,风气之变之谓也”。这跟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德育一体化便结合在一起了。学校德育一体化是什么意思呢?即内外协同、学段贯通,进而以文化人,而以文化人的根本就是形成良好的风气。倘若整个学校有比较好的育人风气、整个教室里面每一节课的育人目标都是非常明确的,根本不用讲多少道德。因为孩子沐浴在道德的阳光之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德育就是要“下接地气,上接天光”,所谓“上接天光”讲的就是我们要清楚一系列教育实践探索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也就是要化繁为简去想德育最根本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哪些。

中国教育,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重视,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的文件;另一方面,如此重视又往往是基础教育不堪重负的根源,比如每一个加强某一教育的文件会提到要能够保证某一项“教育”进课堂、不能少于每周一个课时,诸如此类。但是一周只有五天、一天只有24小时,所以“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就是提醒我们要经常想一想:各种忙忙碌碌的努力之中,我们最应该坚守的、最基本的追求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中小学德育虽然千头万绪,但是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两条:一是基础道德教育,让孩子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二是现代公民教育,让孩子们有公共意识,能够承担社会、世界的公共责任。其实这也是德育一体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经常想一想:让横向、纵向的德育实现贯通或者一体化的灵魂到底是什么?

次说专业提升。

有效的德育一定要服从某些教育原则,比如因材施教。每个年级、每个学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生活实際跟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并遵守最基本的规律、做最专业的德育肯定是取得德育实效的关键。这就需要实现我一再主张的“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昨天收到一个非常好的信息,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从今年起增加一个小学德育专业,此前该学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已经有一系列德育专业课程的学分要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大概是第一个在实践上响应“教师德育专业化”主张的高等教育机构。现在他们开设小学德育专业,在全国也是第一家。

关于“教师德育专业化”,我于2007年就在《教育研究》组织过一次笔谈,2014年又在《教育研究》上发过1万多字的文章,叫《再论教师德育一体化》。我们会常常讲到“教师专业化”,大家想到的多数是教法、课改,但其实德育那么重要、那么难,如果作为教师的你对德育最基本的内容都没了解,那除了“摸石头过河”还会干嘛?比如我们去考察山东师范大学或者是安徽师范大学是怎样培养语文或者数学老师的,会发现,一般来说,师范生要修习语文或数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再加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就这么多。这里面基本没有德育什么事情!但是第一天上数学课,新老师即便不当班主任,他的数学课里面也包含着直接德育、间接德育、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可是从来没有人跟他讲应该怎么做。而在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很自觉地在小学教师培育里面做到了,不管教什么课,必须修一定的关于德育的课程。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总之要做好德育,一定要做德育专业的内行。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必要措施,如进行校本的教师德育专业化教育,努力实现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的提升。

最后说说以美育德。

无论是抓教学,还是抓德育,怎么才能够有效地变革?道理往往是一样的。比如提高孩子们学习成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你老跟孩子说“爸爸妈妈多不容易,你还不好好学数学”,作为一个懂事的孩子,因为爸爸妈妈不容易,所以会努力地学数学。但问题是“爸爸妈妈不容易”这个理由只能激发外在的学习动机,孩子会学得很苦。那怎么能够既提高成绩,又学得很快乐?——教师有本事让他喜欢数学即可。课业负担这个概念就很有意思。好多人把课业负担理解为一个量的问题,我认为那是个伪命题。课业负担当然是有量的问题,但是主要是质的问题。简而言之,如果你的教学不能把学科的魅力释放出来,课业就会成为负担。你看小孩,为什么乐此不疲打游戏?他并不需要你对他说“爸爸妈妈多不容易,你还不打游戏”,因为他喜欢游戏。所有的学科教学,唯有将学科魅力释放出来,才能够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够让孩子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不再是被奴役的学习奴隶,他是心甘情愿,是心向往之、精神愉悦的!这是什么教学原则?审美的原则!

所有的课程,彰显学科之美、教学之美,一定是人道地提升学业成绩的最好途径。就如我所提倡的“德育美学观”,其实道理特别简单,就是让你的德育内容跟形式有美感,从而以美育德。这样你进行德育的时候,孩子们不光不讨厌,他们的内心还会充满欢喜。所以我认为德育美学观、以美育德的主张不仅是德育方法论的建议,更是一种教育哲学,其核心理念也可以延展到所有教育领域。过去好多高中校长都跟我说,“檀老师,我不是不愿意改革,我是担心改了以后高考成绩下来不理想”,我觉得这是一个外行的担心。除非你的改革措施本身就是错误的、违背教育规律的,否则孩子比以前更爱学习,成绩怎么可能还会往下掉呢?最关键问题,是要让孩子能够主动地学习,让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都能保留下来。让教育人道而有效率,非常重要。

德育也一样,所谓以美育德,就是要让孩子在欣赏道德智慧之美、人格之美、教育之美、师表之美的愉悦的价值学习中主动追求做一个高尚、高贵的人。

三、关于今后如何深化学校德育

一体化探索方面的建议

我觉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横向沉淀、纵向深入。

我的建议是在横向一体化这一方面,需要稍微沉淀一下。我们需要针对德育一体化具体探索背后的机理去提升、去挖掘,否则知识会毫无意义地重复。与其那样,不如沉淀一下,思考如何做才能够让我们更上一层楼。

在德育纵向一体化这一方面,目前的探索相对薄弱。在基础教育范围之内,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纵向德育一体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谓纵向德育一体化,要解决的是德育在不同阶段的贯通与协同问题。有些德育内容、形式在某些阶段是没有的,有些学段是有的;有些德育内容、形式有些学段少一点,有些学段多一点;有些德育内容、形式对有些学段学生要求低一点,对有些学段学生要求高一点。一般来讲是年级越高,要求越高。具体德育内容安排和形式设计的有无、多少、高低,最终还是要回到学生发展的实际阶段。学生道德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特点,不同学段孩子们面临的道德生活矛盾也大不相同。搞清楚这些问题,各学段德育之间的分工、合作才有基础。

其实,一体化最核心的就是要解决分工和合作的问题。有机的合作,就要解决合理的同跟合理的异,分工合理的统一就是协同。在此意义上说,同也是协同,异也是协同。

德育一体化的探索如果能够做得比较好的话,意义深远。全国各地,包括山东、上海、北京,许多人都在努力。同时我也坚信,无论是德育的常规还是德育一体化探索,有更璀璨的阳光在前头等着我们。

(本文由山东省潍坊教育局整理)

责任编辑︱谷 月

读者热线:010-62027830

投稿邮箱:zgdy_jiangt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