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部分地区教育缺失问题探究

摘要:教育是着眼于他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影响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的信息传播活动。教育是充实人民生活、发展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政府尤其重视农村教育,然而,农村教育缺失问题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中国农村教育缺失问题有很多,原因也各不相同。本文以布迪厄《资本形式》为分析视角,对中国农村部分地区教育缺失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关键词:中国农村教育;农村部分地区;文化再生产;教育缺失;文化资本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目的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被赋予了一种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正的功能。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学校教育并非是一种能够消除社会不平等的途径,相反,它还会以一种再生产的方式将原本的不平等固定下来。这里,不仅仅是经济的作用,生活中那些对人们的行为有制约力的因素,即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文化资本这样的隐性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2011年,教育问题被列为国家十项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使义务教育普及率得到了迅速提高。到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已提高到93.9%,全民教育成果显著,人口素质有了很大改善。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3年提高到2000年的7.85年,增加了2.52年,提高幅度达47.28%。虽然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强调农村农民的重要性,但农村部分地区的教育缺失问题仍然很多,不但师资缺乏,教学设施落后,而且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教育教学质量低,素质教育难以进行,甚至 “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本文以河北省Z县为个案,选取Z县农村教育中“质”和“量”两方面的学业失败和辍学为切入点进行分析。Z县全县辖11个乡镇,212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小学共有88所,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另有5所分布在县城。其中84所公立小学,4所私立小学;初中共12所,也较多分布于各乡镇,另有3所在县城。自2010年起,Z县实施了新的学校规划方案,农村不再村村设立小学,而是划区域设立中心小学;各乡镇不再设初级中学,而是在县城统一规划为4所县域初级中学;原有的3所普通高中现在仅剩1所,其余两所均已停办。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教育政策整体呈现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伦理取向,这在客观上产生了农村教育问题的特殊性,教育的城乡差距逐步凸显,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学者以及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进入90年代末至今,教育政策发展的方向又偏向于缩小差距、均衡发展,开始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并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新体制。 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教育改革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教师工资等问题的法律和文件来应对农村教育问题。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截止到2012年,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仍然超过50%,这就要求中国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上。因此,在农村实施“确保所有儿童接受和完成高质量义务初等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二)几个相关问题

⒈文化资本。布迪厄在其论文《资本形式》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资本”理论,并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他根据资本在不同场域所起的作用,将资本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三种资本通过实践可以实现不同形态之间的转换。所谓文化资本,是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播式教育、家庭教育、制度化教育)传递的文化物品。 20世纪60年代,主流观点认为,教育是现代西方社会改变阶层分裂的有效机制,每个勤奋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在社会上的流动,但是布迪厄超越常识和单纯的经济学视野,在个体的实践行动、场域关系、家庭背景等社会关系中研究文化资本,认为文化资本的传承也是阶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布迪厄区分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具体化形态、客观化形态和体制化形态。笔者在此将这三种形式考察范围界定为,第一,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教育方式、自由时间、课程设置、教师素质等;第二,客观化文化资本:家庭所能提供的文化商品、家庭参加文化活动的频率、教材与考卷等;第三,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学校组织情况、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等。

⒉文化再生产。文化再生产是布迪厄把“文化资本”与“再生产”结合在一起提出来的,是一种解释现代学校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布迪厄从韦伯那里认识到统治阶级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通过一种符号暴力发生作用。符号暴力指的是由教育权威对学生灌输文化的专断性,但社会行为者并不知晓,反而觉得它是自然的。布迪厄认为,学校教育行为是一种符号暴力,学校通过被构建为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文化暴力符号从而实现文化再生产,教育体制通过传播与统治阶级的文化更为接近的文化而将统治阶级的惯习转换成学校的一种理所当然的文化资本,那么,有着统治阶级文化资本的人就更容易获得学业的成功。进而通过学术等级来划分社会地位等级,实现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标准是个体的能力,从而实现了转变的合法化。教育系统存在教育以及维持现存社会结构的双重功能。这一理论是布迪厄针对法国当时的高等教育状况提出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本文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分析的视角,试图找到中国农村部分地区教育缺失的问题所在并探讨该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情况。

二、中国农村部分地区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文化资本的传承与复制

布迪厄比较重视家庭在文化资本具体化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在他看来,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同其他资本一样,其实质是劳动时间的积累,并且获得具体化文化资本的时间的特点更为突出,它必须在少年儿童时期就开始。而对每一个个人来说,在早期能受到何种教育,或者说接受何种形式与何种程度的文化资本具体化,与家庭的文化传统、经济实力、家长的价值观念等等都直接相关。并且,当一个人进入青年时代,他还能接受多少文化资本,仍然离不开家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