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过热 自主品牌过冷


  
  尹明善,一个敢于与时间豪赌的传奇商人,早年历经坎坷,被打成右派,坐过牢;改革开放初期,从出版社编辑转为书商,55岁下海;自认为有经商基因,20万元起家,十载奋斗积累了18亿身家,自2000年起,年年跻身《福布斯》中国内地50位富家排行榜;65岁入政坛,任重庆市工商联工商总会会长、重庆市政协副主席;66岁又开始了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大冒险——造车。
  尹明善主导的重庆力帆始终坚持着自主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这家迅速生长的民营企业,近来从摩托车行业迅速进入了汽车制造业,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面对“汽车产能过剩”、“自主品牌没有机会”的论调,重庆力帆将如何应对?本刊记者近期采访了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
  
   现在进入汽车行业并不晚
  
  《经济导刊》:您曾经是出版社的编辑,又当过书商,为什么会在年过花甲时跨行业转而造车?
  尹明善: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摩托车行业?我们重庆市什么东西在全国都没有地位,只有火锅全国第一,摩托车制造全国第一。我认为对创业者来说最好不要打冷门,对中小企业来说,你本身那么小,怎么能领跑一个行业呢?最好跟着人家走,否则你要当开路先锋,最后一定是铺路石。
  重庆的摩托车产业有很多方面做到世界第一了,例如摩托车齿轮世界第一,摩托车的驱动世界第一,甚至很小的摩托车的销子也是世界第一,你只要做其中一种,也会是世界第一,这就是经济学的聚集效应,就像在美国硅谷那样,很容易出人才,在里边活出效应来。如果我当时在重庆选择别的行业,肯定做不大,也做不了那么快。
  
  《经济导刊》:很多人包括您自己也说,造车是一条不归路,您为何要选择这样一条不归路?
  尹明善:造车是一条不归路。对于我来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更像一句谬论,很多时候机会只有一次,失败了就失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是没有的。我现在赚的钱几代都花不完,现在如此折腾,只为圆一个梦,一个民族自主创新的造车梦。
  
  《经济导刊》:有人认为,现在汽车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不仅纷纷打出降价牌,在车型上也是频繁更新,明显出现了过剩,而国家发改委把汽车行业列为过热的行业,您是否觉得力帆在这个时候进入汽车市场有些过迟了?
  尹明善:很多人都说我进入晚了,我觉得不仅不晚,还正是时候。首先,整个世界汽车的发展史甚至经济发展史都是后来居上的历史,最早的那些文明都被后起之秀所代替了。几百年前GDP世界第一是谁?是中国,后来被西方超过了,西班牙曾经是世界第一,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超过了西班牙,随后美国又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2005年已经达到世界第四,不也是后来者居上吗?
  汽车发展史也是一样,最初是美国福特排名世界第一,后来被通用超过了,近几年丰田又有超过通用的势头。其他行业也莫不如此,韩国汽车搞的最大的是现代,而现代做得最晚,比大宇和起亚都晚。看看中国最早的彩电、冰箱、摩托车厂家,现在还有几家存活?现在的巨头又是哪家?这就如同长跑,开始跑在前面的往往是拿不到金牌的。所以晚来不用怕,“革命不分先后,造车不在早迟”,早有早的优势,晚有晚的优势,可以总结前人的经验。20年后、100年后,也还会有人要进入汽车业。
  
  当然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明白一个道理,中国的民营企业要进入一个行业发展,什么时机进入更合适?在这个行业产品供大于求,进入残酷的竞争之后,才能有民营企业的戏。当这个行业产品供不应求,获取高额利润或者暴利的时候,没有民营企业的份,国营大品牌大厂可以拥有更多消费者的信赖,但是成本优势不如民营企业,产品市场饱和后,在残酷的价格竞争之中,国营企业与合资企业成本降不下去,民营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摩托车的行业的发展就是这样,1996年开始供大于求,这之前民营企业小的要命,称王称霸的是国有与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的生长是在供大于求之后,民营企业的定位是公有经济有益的补充。什么叫补充?当一个行业非常赚钱的时候,是不需要你补充的,当一个行业开始不赚钱的时候,民营企业才有可能准入,慢慢补充,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因此进入一个行业的时机是很多因素决定的。
  
  《经济导刊》:力帆在汽车市场目前采取的战略是什么?
  尹明善:见缝插针,哪里适合发展,就在哪里发展。但我们毕竟是民营企业,不追求利益是不可能的,长远地看,肯定是要赚钱才干的。所以我们不会死扛,但也不会闻风而逃。一方面形势逼迫我们用更多精力提高技术附加值,降低成本,减少失败的可能;另一方面,我可以非常坦率地说,中国汽车企业不会到山穷水尽的那一天,造摩托车的经验告诉我们,可走的路实在是太多了。毛主席说得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不行,我们可以让开大道占领两厢,到大厂不愿意去的乡村、百强县里去卖车,把城乡结合部当作我们的青纱帐。
  
  《经济导刊》:您对中国的汽车市场如何估计?它还会持续火爆下去吗?
  尹明善:中国的汽车市场很大,值得我们去拼搏。2005年年底,很多经济学家包括政府官员经过反复研究预测,认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可以增长15%。但事实上,一季度中国的汽车市场增长了60%,远远超过了预测。
  我认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分析有问题。
  第一,他们对中国人喜爱汽车的程度估计过低,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安步当车,喜欢走路,不会像美国,是个人都在驾车。实际上,在我看来,中国人对汽车的热爱比美国人还厉害。因为美国小孩从小跟着父母,婴儿的时候就在车上过日子,长大了习以为常,觉得这就是生活,就像每天要喝水一样。而中国人呢?小孩时看到高官富商坐汽车,那种渴望和羡慕与生俱来,一旦有了这个能力,就像火山一样迸发。饥渴的人喝不到水,突然看到水的时候,就会咕咚咕咚大喝一气。所以,中国人对汽车的想往和热爱的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人。
  第二,他们对中国人的富裕程度估计不足。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现在多么有钱。2004年的经济普查又增加了2.3万亿,但我可以这样说,至少还有一个2.3万亿没有被统计出来,因为很多个体户没办法统计,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弟兄的收入也没有纳入统计,尤其是富裕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那些农村地区的收入没有纳入统计。前不久我碰见泉州市的副市长,他告诉我,泉州的农民弟兄2005年可支配收入人均8000多元,这样的家庭完全可以买得起便宜的轿车了。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人喝洋酒是世界第一——外国人喝洋酒是品,中国人是干;中国人抽洋烟世界第一——万宝路在中国销售就是世界第一;中国人消费珠宝世界第一;中国人的电视消费世界第一;中国人的手机消费世界第一。
  我看过一个国外经济学家的文章,他怎么也弄不明白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他跑到中国农村来,看到农民还在用原始的办法耕种,跟着牛尾巴的后面耕田。可是这个农民跟着突然停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个手机来说:“老婆,饭做好了没有?”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国家。可以预测,中国人汽车的拥有量将来也会成为世界第一,毕竟我们有13亿人口,那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所以,我准备搞汽车。世界上从摩托车行业转到汽车行业的成功案例很多。BMW原来就是做摩托车的,本田、铃木也都是,韩国的起亚原来是个摩托车厂,2005年生产了150万辆。前辈给了我启示,所以我坚决做轿车。
  
   将自主品牌打到国际市场
  
  《经济导刊》:力帆这么多年来长期奉行自主品牌,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