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核磁共振肺灌注扫描技术与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摘要】 目的 探究对肺动脉栓塞诊断时应用增强核磁共振肺灌注扫描技术(MRPP)与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MRPA)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按照患者所接受的检查方法不同将其分为MRPP组和MRPA组, 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对应检查的检查结果。结果 MRPA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7.12%, 高于MRPP组的89.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核磁共振肺灌注扫描技术与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均可对肺动脉栓塞情况作出诊断, 但是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的准确率更高, 因此推荐临床优先选择应用。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增强核磁共振肺灌注扫描技术;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诊断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1.025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属于肺部常见疾病, 会导致患者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障碍, 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 患者若未时实施治疗则易在短时间内使患者死亡, 故应对患者作出准确判断和准确治疗。肺动脉栓塞出现后特异性表现缺乏, 同时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快, 临床诊断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 往往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本文对患者的诊断方法及时作出探究, 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参考, 现将研究的详细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均因为活动后胸闷、气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来本院接受诊断和治疗。按照患者所接受的检查方法不同将其分为MRPP组和MRPA组, 各40例。MRPP组患者年龄23~72岁, 平均年龄(48.62±9.01)岁, 其中女22例、男18例;MRPA组患者年龄23~73岁, 平均年龄(48.71±9.12)岁, 其中女21例、男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增强核磁共振检查(型号:飞利浦1.5T), MRPP组采用MRPP, MRPA组采用MRPA, 两组成像方法均为:应用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检查时视野为400 mm×400 mm, 扫描的矩阵为256×256, TR为171 ms, TE为0.9 ms, 在30相位下从患者的背侧直至腹侧进行12层扫描, 扫描的反转角为25°。当单个相位耗时1 s时, 应该将层厚和层距均保持在10 mm[1]。选择20 ml的Gd-DT-PA, 用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流速控制在4 ml/s, 并在注射完成后即刻给予患者注射20 ml生理盐水, 用药完成后患者屏气随即实施扫描, 并获得相应的扫描资料。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检查所得资料, 同时对患者的V/Q和MPRR成像图片进行观察;如果患者节段性通气-灌注成像不匹配则确定其为V/Q;如果患者的时间峰值曲线存在时间延迟或峰值降低以及信号缺失等情况, 均可将患者诊断为MPRR阳性[2]。此外对患者检查所得资料进行量化分析, 判断患者的肺灌注扫描图像信号强度;最终统计两组检查方法分别检出的病灶例数, 并统计两组诊断准确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RPP组入选的40例患者共存在140条肺动脉闭塞, 而MRPP检测发现125条肺动脉闭塞, 其诊断准确率为89.29%。MRPA组入选的40例患者共存在139条肺动脉闭塞, 而MRPP检测发现135条肺动脉闭塞, 其诊断准确率为97.12%。MRPA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7.12%, 高于MRPP组的89.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95, P<0.05)。

3 讨论

肺动脉栓塞在临床的发生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 是指患者的右心或静脉系统出现血栓, 而血栓对患者肺动脉和肺动脉分支产生影响, 进而造成患者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 在短时间内病情可迅速进展, 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患者的及时判断就具有重要临床意义[3]。

目前,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学领域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也得到了显著进步, 通过对患者实施各项影像学检查, 基本可获得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进而供临床参考, 及时对患者实施治疗。但是在肺动脉栓塞中应用增强核磁共振肺灌注扫描技术与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的报道均较少, 其实际应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增强核磁共振肺灌注扫描技术能够对患者肺栓塞的灌注情况作出反映, 进而显示患者的灌注缺损情况, 通过对比剂的注入可表现出不同高低的信号, 进而为临床提供相应的参数, 利于及时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计算, 最终对患者作出判断[4]。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在应用的过程中, 不仅对患者的栓塞部位和栓塞面积作出反映, 同时能够反映出患者的栓塞部位征象, 进而利于临床对患者的肺动脉截断情况和肺腔内充盈情况进行观察, 此时通过征象的分析可进一步对患者作出准确判断[5-7]。本文中MRPA组应用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诊断准确率为97.12%, 高于MRPP组应用增强核磁共振肺灌注扫描技术的89.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95, P<0.05), 可知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更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本身具有特殊性, 且患者栓塞情况较为复杂, 单纯凭借扫描或造影很难对患者作出准确判断, 本次诊断准确率均相对较高的原因在于患者的选择过程中已经将特殊病例排除在外, 因此认为临床在实际针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 可将两种方式联合对患者进行判断获得准确的诊断资料为目的, 以期最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及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8]。

综上所述, 增强核磁共振肺灌注扫描技术与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均可对肺动脉栓塞情况作出诊断, 但是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的准确率更高, 因此推荐临床优先选择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宁, 高回青, 王玉涛, 等. 256层i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26(2):231-233.

[2]史景民, 芮淑红, 周兴棉, 等.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别联合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比较.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6(s1):68-70.

[3]袁思殊, 王梓, 夏黎明. 增强与非增强MR肺动脉血管成像诊断肺栓塞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磁共振成像, 2015(5):354-360.

[4]何小梅, 王軍, 张峰. 超声技术在肺动脉切开取栓术抢救急性大块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 医学争鸣, 2015(1):53-55.

[5]李雯, 纪俊雨, 白洪忠, 等. 磁共振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2):188-191.

[6]丁梓华, 易永忠. 肺动脉栓塞应用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诊断价值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10):55-57.

[7]沈晨, 尚文博, 陈张敏, 等. 磁共振对肺栓塞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7(7):768-773.

[8]张超. 增强核磁共振肺灌注扫描技术与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5):41-44.

[收稿日期: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