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人类对结构的认识是从自然科学的研究开始的。有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金刚石与石墨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但在硬度上却有天壤之别。同为碳元素组成,为何二者物理性质差异如此之大?道理很简单,就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即物质结构不同所致,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性三大特征,结构决定功能。据此,可以认为,经济结构就是国民经济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方式。对外贸易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对外贸易结构关系到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等方面,因此在对外贸易中研究结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演进

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仅占世界第32位,到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首次成为继美、德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并延续至今,持续增长的外贸出口与投资、消费一起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外贸易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商务部统计,仅从1990年至2006年,中国的累计进口额高达4.2万亿美元。

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年度增幅皆维持在20%以上。2006年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相应的是外贸顺差打破了2005年创造的年度纪录,达1774.7亿美元,增幅高达74%。近年来,中国外贸进出口正在发生着重大而剧烈的变化:

从出口结构来看,首先是产品构成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十年中,中国外贸增长主要是靠轻工产品和纺织品服装来支撑的,90年代到2000年这十年,主要是靠传统的机电产品的增长来支撑。目前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55%。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产品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在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近30%。工业制成品占绝对优势,加工深度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不断提高。其次是贸易方式的变化,中国加工贸易这几年比例急剧上升,大体上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55%。再次是贸易主体的变化。国营外贸进出口公司一枝独秀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现在国有企业的出口占比不到五分之一,进口占约四分之一。外资企业已占据进出口总额的58%以上。民营企业从以前微乎其微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21%,超过了国有企业。最后是贸易市场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伙伴已扩展到了220多个,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经贸伙伴,我国绝大多数的对外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活动都是与这些国家(地区)进行的。

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一是初级产品进口增幅加快,但已有放缓趋势。初级产品占进口的比重从2002年的16.7%依次上升。二是资源进口占全球贸易比重上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内需求的扩大带动了石油、铁矿砂、铜等资源产品进口的大量增长。

所有这些变化均表明,中国正在迅速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生产营销的链条当中去,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制造业转移当中的重要角色。

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失衡问题

一是外贸顺差急剧扩大已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我国外贸的战略取向,致使我国外贸顺差近年来增长较快,特别是2006年顺差总额达到1775亿美元,比2005年的1020亿美元增加了755亿美元,增长74%,是2004年的5倍多,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同美国的贸易顺差也达到了创纪录水平。外贸顺差过大,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了贸易摩擦加频加剧、外汇储备激增、人民币升值压力、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外贸顺差是结构性的,是由国内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这表明中国经济在国际资源配置、国际分工协作体系之中,尚未找到一个最优化的进出口结构。通俗地说,就是做了不该由自己来做的产业、而买了本该由自己生产的产品。二是中国服务贸易孱弱,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表明,2005年中国服务出口世界排名第八位,占同期出口额10%以下,且长期逆差。2006年,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在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行业,我国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商品结构问题

在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例仅为27.9%,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29%。表面上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很快,但其实是中国技术产品出口的一个幻象,因为90%以上都是外资企业的出口。国内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仅占外贸总额的2%。同时这些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中还绝大部分使用国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

(三)贸易方式问题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但是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使得贸易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如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中国加工贸易国产化率已经下降40%左右,使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严重缩水,同时也背离了我国当初提出的“利用加工贸易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根据国际经验,采取来料加工方式的加工贸易,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实得外汇收入平均约为贸易额的20%,而国民从加工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则更为有限。

(四)贸易主体问题

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据统计,在200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外出口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其中,在三资企业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国际知名厂商的贴牌生产,由于中国缺少自己的品牌,大部分利润都由外商赚去了。从这方面讲,目前中国的贸易结构仍停留在“以外商为主”阶段。

(五)贸易市场问题

即是在“总量实现平衡的条件下,中国与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不平衡却日益加剧,这将使中国努力追求的贸易平衡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均在持续扩大,另一方面,中国对日本和韩国的贸易逆差则进一步增加。这种复杂的双边贸易不平衡使得中国在双边贸易谈判中,无论是对逆差国还是顺差国都处于劣势。像美国这样的逆差国,会迫于国内压力对中国施压,顺差国也会担心过度依赖中国而对中国产生戒心。

总之,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数量扩张型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够协调”:一是速度与效益不够协调;二是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够协调;三是贸易和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四是东部和中西部外贸不够协调。

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产生的影响

(一)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出口竞争激烈

我国外贸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档次低,与周边国家类同的格局使我出口面临的竞争空前激烈。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出口产品迅速经历了由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为主到工业制成品为主的结构大转变,实现了我国外贸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毋庸讳言,当前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的技术、资金含量还不高,更谈不上高科技知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存在众多的现实竞争者和后续竞争者,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劳动力的低成本。随着生产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会渐渐丧失;国民收入水平更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就会作为后续竞争者取而代之成为主要出口国。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定律必然发生作用,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将下降。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我国继续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都不符合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更不符合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非但如此,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结构还使产品出口容易受到美、欧、日等国国内厂商的激烈竞争。因为虽从理论上讲,发达国家由于在高附加值产业及新兴产业方面比较优势更大,然而发达国家不会轻易退出一些低附加值产业和传统产业,如纺织品产业等。

(二)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外贸摩擦加剧

就商品结构而言,我国的出口多为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及机电、电子等低附加值商品,这些商品成了国外反倾销的对象;就市场结构而言,我国直接出口和经香港转口的出口中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某一地区出口量大且急剧增加势必对当地市场产生冲击,而成为反倾销对象。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20世纪80年代,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反倾销主要集中在欧共体、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已扩大到部分发展中国家。从1979年我国出口糖精、食盐在欧共体遭受反倾销起,截止到2006年年底,已经有包括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61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提出了反倾销指控,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影响了国内12个行业的近2.2万家企业,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中国产品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偏低。这与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外贸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产品的升级换代缓慢,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商品大量存在于国际市场,一方面引起本国国内厂商的恶性竞争,无法体现中国劳动力的正常价值;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出口倾销的感觉,引发对外贸易摩擦。特别是在世界不少国家目前还不愿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中国商品在国际反倾销调查中往往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三)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贸易大而不强

据了解,在中国贸易结构中,一般加工贸易占到了50%以上,而在一般加工贸易出口额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高达58.5%;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出口中,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比例甚至高于80%。国内企业的加工贸易总体上还处于加工、装配这一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价值链低端,获得的利益很少,如“贴牌生产”中,外国人拿走92%的利润,我国最多只能拿到8%。与此同时,尽管中国贸易结构正逐步优化,但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出口贸易创新弱、营销弱、品牌弱等“三弱”现象依然突出,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产品的格局。

另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大部分企业国际营销投入不足,121家自主品牌出口企业平均境外广告投入不足300万元。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扮演的这一角色日显尴尬:一方面是接踵而至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却是量增价跌后日益微薄的利润;一方面出口量很大,产品遍及全球,另一方面却背负了“倾销”的恶名,还带来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这样的尴尬表明,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是贸易大国,还不是贸易强国,我国要实现从世界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