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结合近几年的物流培训与物流教学经验,分析了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开展物流教学的途径和思路,以期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将物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流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物流管理;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

物流又称实物配送和供应链管理。我国加入WTO,使得物流及相关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剧增。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物流产业被列为四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中国被世界认为拥有最大的物流市场,但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物流人才匮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现代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急需引进的紧缺人才之一。

针对北京地区物流人才缺乏的现状,目前北京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初步估计,北京地区高职物流专业每年的毕业生超过1000人。近年来,笔者对北京地区若干所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进行助理物流师的考证培训,同时从事多门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基于上述经验,笔者了解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学还没有形成体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诸多环节存在许多问题。

高职物流教育现状

物流管理学科是集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物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等多项功能。笔者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物流教研室都处于刚刚成立阶段,或者虽然有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但还没有专门的教学研究室,教师团队不健全,没有形成教学梯队;教学课程、教学结构都处在摸索的阶段,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成体系,主要还是基于学校的课堂知识的传授;也没有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难以根据物流企业的需求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一)课堂教学的状况

笔者就所在院校相关课程的授课状况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2008级物流管理专业的38名学生。对于《物流概论》课程,调查问卷中“你对本课程教学方法持何种态度?”一题,统计结果为:不满意的5人,占13.2%,这些学生认为上课的方式较为单调、乏味,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较满意的11人,占28.9%的学生感到授课的速度还应该有适当的调整,18.9%的学生提出应当增加相应的实际操作和实训课程;满意的为22人,占52.9%。在针对2007级物流管理专业的44名学生的《仓储与库存管理》课程,调查问卷中同样的问题,29人持满意态度,占65.9%;11人较为满意,占22%的学生不同程度的提出应该增加实践课;4人不满意,即9.1%的学生指出应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走上讲台。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们的课堂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学生的参与比例还不足,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这也是学生所希望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停留在教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的状态。高职学生的教育应突出对于学习者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课堂教学的状况并没有充分反映出高职教学的这一特点。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以某高职院校为例,针对2年级物流专业学生开设了如下专业课程:《商品学》、《运输与配送》、《经济法基础》、《国际物流实务》、《现代物流概论》等。笔者认为,该课程体系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课程之间的相关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如《现代物流概论》和《运输与配送》是否能够并行,如果并行的话,之间交叉部分的学习领域如何划分不同的教学层次。又如在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国际物流实务》这一课程如何展开教学,与国际物流密切相关的课程被放置在其他学期,学生如何进行完整的消化与吸收等。

第二,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训课程,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未能得到体现与融合。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对整个物流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于前行课程、姊妹课程、后续课程缺乏相应的研究。笔者所在院校尽管在课程顺序的设置上进行了论证,有一定的接续关系,但是对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和重组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在针对《仓储与库存管理》课程调查问卷中有一问题为:“你认为本课程与其他物流课程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所学的各门物流课程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有50%的学生都不同程度提到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说明目前我们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要加强交流,共同备课。针对调查问卷中“你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两个年级82名学生几乎都建议应该增加实际操作的内容,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物流企业。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教学时间安排还不能真正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能的要求。

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是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的总和。从目前高职物流专业的基本现状来看,课程体系建设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改变。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职业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和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在课程重组、整合及优化方面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原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修修补补而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很难适应培养21世纪高职人才的需要。另一种是从调查研究入手,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施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双证书制”为切入点,重组课程体系(理论的、实践的),建立不同的课程范型或不同的课程模块,形成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崭新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是真正脱胎换骨的课程改革,是建立新的物流课程体系不可回避的途径。比如,作为课程体系重要载体的教材必须适合相应人员的学习程度,同时还要结合所在学校的地域位置,教材所涉及的案例应该与学生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要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觉得熟悉,才会有兴趣。科目课程教学大纲是落实和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文件,要求所有科目课程都要有规范的教学大纲(理论的、实践的),大纲要充分体现职业能力(技能)培养,体现(落实)“双证书制”、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如果这些要求在大纲和各教学环节中得不到落实或体现,整体培养方案(计划)就要落空。

软资源建设这主要是指“双师”结构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物流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只是纯书本知识的授课,尤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学的宗旨为: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增强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讲授物流的教师必须既能将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传授于学生,同时还应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物流发展的现状,将物流作业的基本技能也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队伍就需要设置合理,既有一线的技术人员,又有课堂管理教学人员。教师必须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企业的专家要请进课堂,要有一个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对高职专业而言,一是必须要有专业带头人,由其牵头专业方案的整体设计和实施,保证其系统化及持续优化;二是至少应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副高级以上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并确保有梯队的年龄结构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均应有企业的实践专家参与建设、实施;四是学校应制定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行教师素质的提高工程。

硬资源建设这主要是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物流教学只依靠书本根本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熟悉作业的学生直接到工作现场又存在安全隐患,另外,物流作业的实际状况是,许多物流业务都发生在夜间,与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很好地结合,这就需要有一个既能动手操作,又可以保证学生安全的实习实训场所,因此,要建立一个实习实训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以学习者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满足如下几项基本要求:一是要满足物流人才培养技能训练需要;二是要力争具备四个功能,即教学、生产、科研及培训功能;三是设备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四是校外实习基地要相对稳定并能满足学生顶岗实训要求,要有协议,有年度实训计划,有合作教育组织,有符合要求的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训,有实训记录并建有考核鉴定教学档案。

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对物流有了兴趣,才能有意识地去了解物流,去吸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在高职教育中,课堂上教师应该是知识的引导者,问题的解惑者,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最突出的要求就是强化动手能力,要从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即物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学会如何利用这些技能解决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就必须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师要设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这才能适应真正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正在尝试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有:

实习实训环节我们已经开始逐步将实训课程引入教学,实训课程既有课程教学中的专题实训,又有针对某一项目的课程集中实训,目的是努力提高学生技能,特别是操作性技能。针对一年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物流概论》课程教学结束后,开设两周的物流市场调查,第一周在学校的实训机房,利用网络资源充分了解目前在北京的相关物流企业的类型、地理位置、经营物流业务等,要求学生自己制定第二周去企业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安排调查路线。第二周则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2~4人,分别深入到不同的物流企业去调查,核实上周所掌握的资料的准确性,了解物流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训锻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学生深切体会到做一个物流人的辛苦,通过一次次的碰壁,经过不懈努力后的成功,学生意识到做什么事情都不是容易的,物流的产品就是服务,而服务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与技巧。在《运输与配送管理》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开设一周的《运输管理课程设计》和一周的《运输管理软件》,在《仓储与库存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开设一周的《仓储与库存管理课程设计》和一周的《仓储管理软件》。这样的安排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在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后,对学生进行的课程调查问卷“本课程一周课程设计安排是否合理?相关设计内容量是否适中?你的建议?”9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课程教学中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和管理软件是非常合理的,学生都抱有积极的态度,通过以上的实训课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操作技能。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加深对物流知识的认识,但同时也给出了目前在课程设计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到现场时间少,缺乏自己动手的实际操作。因此,有待进一步增加实训的时间,加大对各种不同的仓储企业、运输企业、物流企业的调查了解。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充分调研物流企业的实际作业流程,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交叉,减少重复,对于重点内容、必须重复的内容注意教学的侧重点。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现代物流》,主要是对物流知识的概况介绍,物流体系结构的介绍,同时注意增加物流过程的视频、图片,并与物流企业参观相结合。二年级是学习专业课程的主要学年,开设了与物流专业相关的一些姊妹课程:《运输与配送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成本分析》、《物流信息系统》等,这就要求相关的任课教师要集体备课,针对重复内容做好合理安排,在各门课程中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对于教材的选定、教学内容的重组显得尤为重要。

改善课程教学方式增加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意识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智力类型,发现各个学生的价值,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其各自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各方面互补。进行小组讨论,增加实例,课后小作业更有针对性,在每次课程结束时预留下次教学任务,每次课程开始的5~10分钟交由学生掌握。课堂教具、素材、课堂设计由教师和学生一同来完成,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改革考核方式对传统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不是只注重最后的期末试卷的成绩,而是强调过程的学习。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而且过程考核所占比例逐步高于期末考核,加强对学生为主的课堂学习的督促和效果评价,理论考核由主讲教师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及试卷成绩确定成绩;模拟实训考核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实训报告、实训项目考核情况确定成绩;校外顶岗实训由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顶岗实训项目测试成绩确定成绩。最后再根据每一块的考核成绩按课时比例折算汇总后得到该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望,从而能够及时对积极投入的学生加以鼓励,对消极怠学的学生加以鞭策,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最终保证整体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金祥,柯健,许旻.网络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2]赵有生.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7).

[3]李明睿.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成功(教育),2007,(5).

作者简介:

严霄蕙(1966—),博士,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