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摘 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典范性,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把握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内涵,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求知创新、治学严谨;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高校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或简称师德,指的是作为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规范。它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教师只有以自己纯洁的灵魂,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新一代。因而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呼,这本身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价值的体现。

根据我国现行《教师法》的基本思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其内容可做如下表述:以为学生服务为核心,以爱岗敬业为原则,以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为基本要求,通过教育管理和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师德风尚,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工作实践中,按照师德的基本内容,努力强化师德意识,实践师德规范,自觉履行教师义务,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等学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高校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普遍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调整,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善恶评价,乃至高校教师道德作用的发挥,都必须通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实现。那么,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规范呢?

1.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之所以把“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作为高校教师首要职业道德规范,是由于高等教育、高校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教育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崇高事业,它担负着传递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意识的职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当代国际之间的竞争,虽然经常地大量地表现为经济竞争,但其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竞争。而在教育竞争中,高等教育又有着特殊的作用。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高等院校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播人类先进文明的神圣殿堂,是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永恒伟大的事业,高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重要发动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则是一个神圣而责任重大的职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高校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启迪智慧,陶冶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为社会培养又红又专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又要潜心学术,严谨治学,搞好科学研究工作,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离开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离开了高水平的高校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丰收,没有高校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高校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极为重要和光荣的,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

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努力做到敬业、乐业,为民族、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高校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品质。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要与有关的人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在与诸多方面的关系中,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教师是主要方面,起着主导的和积极的作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处理与大学生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是高校教师道德的主要内容。热爱学生是高校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努力做好教学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热爱学生又是高校教师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和重要教育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使师生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起来,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劝导,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书育人之所以成为高校教师的职责和道德要求,是由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抓学术业务不重视思想道德,势必贻误学生的健康成长,那就可能背离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显然这是有失于教师道德的。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这一高校教师道德规范,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大学生,关心爱护大学生,引导他们既会做学问,又懂得如何做人,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其次,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摒弃陈旧的等级观念,要有民主的作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表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探讨学习和学术问题,建立民主、平等。再次,对学生既要悉心爱护,又要全面严格要求。一是严要有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学校和专业教育目标要求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是严要有度,严得要合情合理,苛求和降低标准都不合适。三是严要有恒,要坚持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过去、今天和明天,不接收学生的“礼品”、“红包”,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打“人情分”、“关系分”。四是严要有方,要采取学生欢迎的、有效果的好方法,而不是粗暴强制,迫使学生就范。第五,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把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公共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使用各种方法,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又受到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3.求知创新、治学严谨

求知创新、治学严谨既是高校教师道德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别于普通教师的特质,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学术美德。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要想教好书,毫无疑问自身的思想觉悟、创新意识、治学精神、知识素养和专业水平必须远远高于学生。教师要完成好教学任务,必须遵守求知创新、治学严谨行为的规范。不仅自己进行科学研究,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要完成好科研任务,更离不开求知创新、治学严谨。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探索性工作,它不仅需要不懈地勤奋学习,长期地知识积累,始终不移地探索创新,而且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受起名利诱惑,忍受无尽的精神困扰,付出艰辛的智力劳作。因此,高校教师理应把求知创新、治学严谨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品质。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求知创新,治学严谨,首先要求高校教师勤奋学习,孜孜不倦吸收新知识,钻研业务,精通所教的专业,了解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教学规律,做好教学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其次,高校教师必须紧紧跟踪所从事专业的前沿,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努力抢占专业制高点,积极推动学术进步,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作贡献。再次,有鉴于目前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高校教师要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反对沽名钓誉、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不良风气,杜绝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请他人代写文章,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论著,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等等一切有背学术道德行为。在学术研究工作中高校教师要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坚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实事求是、严谨自律、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自觉维护、遵守知识产权法,依照法律和学术规范,合理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虚报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维护科学尊严,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4.团结协作、关心集体

高等教育工作是一项既复杂而又涉及面广的社会性工作。大学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不仅要辛勤劳动,正确处理与大学生的关系,而且也需要与学校、社会等方面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正确处理与学校、同事乃至社会的关系。团结协作、关心集体,高校教师首先要加强彼此了解和团结,互相尊重,互相配合,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正确处理好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新老教师之间以及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学校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其次要谦虚谨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决不能用已之所长攻人之短,更要反对和摒弃嫉贤妒能、文人相轻的恶习。再次要自觉维护教师的威信,有了意见和矛盾,应在教师内部开诚布公地提出,友好妥善地解决,不应在学生面前议论其他老师的缺点,贬低同事的威信。最后要识大体,顾大局,既要重视个人物质待遇,更应重视事业发展和学校利益,自觉维护学校声誉,以主人翁态度关心学校发展,满腔热情对待学校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自己担负的教学、教育和科研任务,不从事违反规定的、影响本职工作的第二职业,坚决反对斤斤计较个人利益,“一切向钱看”,动辄向组织讨价还价的极端错误作法。要大胆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为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繁荣和学校的兴旺贡献力量。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古人曰:“师者,人之模范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是教育、教学过程对教师的一种客观要求,又是教师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特征。高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由教师工作的特点决定的。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专业素质,塑造大学生的心灵。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高校教师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事做学问,掌握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本领;另一方面,又要以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治学态度来教育和影响大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高校教师尤其是知名教授在学生中有很大权威性。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特别是治学态度、创新精神,是作用于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在大学生和社会人们心目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形象,无愧于高校教师的光荣称号。高校教师也只有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够顺利进行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证明:言教不如身教。一个教师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又具有以身作则、爱岗敬业、言行一致的美德,必然会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而有威信的老师,学生由于敬佩其学问、人品,会乐意听从他的教导,认真学习他教的课,自然教学效果就好。正是由于如此,古今中外,尽管社会制度、教育内容不同,但教师在思想品德行为上应起表率作用的观念代代相传。出于对后代、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高校教师往往也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一个总体的、高标准的高校教师道德规范,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工作、治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而且还有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言表风度等方面的要求。首先,高校教师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生活目的。其次,要模范遵守法纪,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自觉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处理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逐步培养起创新、公正、宽容、谦虚、坚毅、自制、自强、诚实、严以律己和表里如一等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再次,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礼貌待人;服饰得体,衣着整洁典雅大方。总之,高校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理想、情操、道德人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去感染、熏陶大学生,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中国教育报,2000-02-01.

[2]靳诺.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1,(2).

[3]王君瑛.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9,(1).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