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摘 要:高校隐性课程的实施发挥着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教育中, 一直都很重视显性课程的作用, 而隐性课程对大学生的影响却经常被忽略了。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地开发与建设隐性课程,使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对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隐性课程 开发与建设 高校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课程根据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以及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形成的育人方式是以显性课程为主的,而忽略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导致了高等学校的教育只局限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隐性课程就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了。在高等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显性课程的教育功能,而且也要充分开发高等学校的隐性课程,重视其教育功能的重要作用,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紧密连接起来,让二者共同发挥作用,从而使高等学校教育的效果更加良好。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国家高级专业人才的场所应该充分认识到在高校中开发隐性课程对于教书育人的作用, 因而高校必须努力为大学生创建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从而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隐性课程相关概念的界定

1.隐性课程的涵义

隐性课程的思想在20世纪初杜威和克伯屈的著作中都已出现,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直到1966年杰克逊(P.W.Jackson)在《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才很快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极大兴趣。我国的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隐性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1];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2];隐性课程指的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3];隐性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由教师以特定方式呈现的文化序列”[4]等等。但我们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概念。“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班级的环境里,以无意识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模式。”[5]隐性课程的传授是无意识、无计划的,而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的,它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为主要内容,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隐性课程最初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只是在后来的教育生活中才逐步被人们认识到的,之后才逐渐地被重视起来。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不是一分为二的,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生可以在隐性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经验,而这些经验又能与显性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结合成为一种整体经验,更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校中的隐性课程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1)从物质上来说,学校建筑物是否整洁有序、校园环境是否优美典雅等,都影响着隐性课程的实施。(2)从行为上来说,学生之间是否团结友爱、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也影响着隐性课程的顺利进行。(3)从观念上来说,学校的校风、教学观念与指导思想对隐性课程的实施产生影响。(4)从制度上来说,学校的管理体制与班级的管理方式也影响着隐性课程的实施。

2.隐性课程的发展过程

英国课程论专家巴罗曾指出,隐性课程从柏拉图时期开始就有记载。其实,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有丰富的隐性课程思想。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有一种意见认为,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的最大错误了。”[6]杜威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之后认为:随着课程(显性)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了对所学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 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更加重要的。教育家克伯屈进一步发展了杜威的思想,认为学生一旦获得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理想、情感、态度、道德习惯 ,将会持久地保持下去,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逊在研究之后才正式地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隐性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学校课程的整体就是由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的。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隐性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我国有关隐性课程研究的萌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这与隐性课程相似。一些有关德育的研究,也涉及到了隐性课程的内容。另外,环境育人的观念也含有隐性课程的特点。但是我们却很少从课程的角度去研究这些问题,很多校长与教师,完全没有隐性课程这一概念,而只是无目的、无计划、无意识地获得了一些隐性课程的教育效果。

二、隐性课程的特点与功能

1.隐性课程的特点

学校中的隐性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普遍性和广泛性。学校的隐性课程包括了除显性课程以外所有的学校文化因素的总和,因而隐性课程的范围是非常广范的;而且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与教育同时存在的,每个学生都会从他们的学习环境中理解到一定的涵义,而这些涵义是在学校教师预测之外的。比如,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生就可能因此学会了对别人的尊重。相反,学生对他人不友好的、甚至是暴力的行为或意识可能就来自于教师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训斥和体罚。第二,持久性。隐性课程通过对学生的无意识层面的心理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如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这种影响一旦建立起来,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将是持久的,这是很难再改变的。例如学校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文明的环境,学生几年内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文明意识与习惯就逐渐形成了,而这种文明意识与习惯持续的时间很长甚至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第三, 内隐性。学校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间接地、潜在的、不容易意识到的。例如,教师有着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学生在教师的长期影响下,个人的生活习惯也会变得清洁卫生。第四, 难衡量性。隐性课程的影响结果大多是在精神或意识上的,就不能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去分析,也不能够用一定的标准去衡量了。

2.隐性课程的功能

首先,道德培养功能。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的道德修养得以提高,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壮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在显性课程中传授的有关的道德知识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得到提高,大学生通过隐性课程的熏陶与感染之后,他们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得到了培养,而隐性课程的这些影响渐渐内化到了大学生的精神、思想、观念之中。因而,通过隐性课程的影响,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自己的道德认识,促进了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

其次,行为规范功能。个体由于自身思想的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就是行为。虽然大学生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成熟,但是具体的行为由于对一些观念的认识模棱两可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不强,还会具有一些盲目性和冲动性。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外在的规章制度,如高校可以制定一些条例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二是环境对大学生内心的影响,如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这些良好的言行举止就逐步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行为活动,从而规范了大学生的行为。

最后,创新能力培养功能。高等学校的教育往往以显性课程的方式进行,过于条理化与逻辑化,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激发。高等学校应该加大隐性课程的比重,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无目的、无计划的影响,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

三、高校隐性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途径

1.树立隐性课程建设与显性课程建设同等重要的思想观念

高等学校首先要转变以显性课程为主的观念,充分认识到隐性课程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隐性课程在高校的实施。由于隐性课程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持久性、内隐性与难衡量性等特点,它没有正式规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但这并不表明在高校课程中可以忽略隐性课程,反而高校应该加强全体教师的隐性课程意识,使教师对隐性课程的涵义、特点与功能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充分理解隐性课程的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在高校中进行隐性课程的教学,同时要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如果高校教师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 发挥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特点,使每个大学的教育与管理环节都始终散发着积极向上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将会在无意中被感染和同化,这对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加强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环境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好坏对大学生也会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高校必须加强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也是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部分,包括建筑物的风格、报栏的文章、墙壁上的名言警句等等,都是隐性课程的教育资源。因此,高校应该美化、净化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使大学生心情愉快,更能够陶冶情操,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长久的。

3.强化学校的制度管理

隐性课程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显性课程那样受到学校严格的管理,但是隐性课程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样持久且重要,因此,要保障隐性课程的顺利实施, 高校就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高校能够在整体上有效运行的保障,也是高校良好环境形成的前提。高校制订规章制度要体现学校的主导功能,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使大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地进行自我约束与教育。高校制订规章制度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正确的影响,这对隐性课程在高校的开发与建设是有促进作用的。规章制度是外显的,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内隐的,通过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长期规范作用,最终会把外显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那么隐性课程发挥的作用就长久而深刻了。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是影响高校隐性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因素之一。首先,高校教师应该给自己的角色一个明确的定位,行为举止要符合自己的角色,给大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良好的榜样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意识与行为,教师不仅要在言语上更要在行动上教导大学生,这样才会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使大学生的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建立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师生关系。由于教师与大学生只是角色不同,他们在人格上与法律上的地位完全平等,在教育教学中又有着完全一致的目标与利益,这就要求教师与大学生必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大学生要尊重教师辛勤劳动的成果,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因此,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对高校隐性课程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构成了高校课程的整体,因而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于整个高校课程体系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隐性课程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重要,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也起到积极作用。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加大高校对于隐性课程的开发,配合着显性课程,使高校整个课程体系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这种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是身心健康、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隐性课程在培养身心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隐性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灵活运用隐性课程资源,把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大学生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Abstract:Hidden curriculum of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that manifest curriculum cannot replace it; and it is benefit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erson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manifest curriculum has always been valued,but the impact of hidden curriculu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en neglected. Therefore, universities should develop and build the hidden curriculum actively. The hidden curriculum can cooperate with manifest curriculum, which will help the university to foste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hidden curriculum;develop and build;university

参考文献:

[1] 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J].教育研究,1987,(11):48.

[2] 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1):47.

[3] 班 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19.

[4] 傅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8):57.

[5] 杨德广,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97.

[6]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