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治疗的影响

【摘要】 目的 研究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 各60例。观察组采用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模式进行治疗, 对比组采用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水平评分明显优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综合性康复模式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 能促进病情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模式;精神分裂症;生存质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201

当前医学界开始采用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模式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 促进其健康生活。为此, 本文主要研究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治疗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3月~2014年9月某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47例, 女73例, 年龄20~54岁, 平均年龄(30.0±8.0)岁, 受教育平均年限(13.1±1.6)年, 平均病程(3.3±3.6)年;脑力工作者50例, 体力工作者45例, 其他职业类型者25例;38例偏执型, 18例青春型, 56例单纯型, 45例紧张型, 15例其他临床类型;59例无精神病家属史, 18例有, 23例不详[1]。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 各60例。两组患者在文化程度、疾病类型、严重程度、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经SDSS评分后得分>2分, 总病程在10年内, 且与主要负责照顾患者的家属共同生活, 患者及其家属均为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严重躯体疾病、酒精及药物严重依赖患者, 患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缓的患者以及短期内有异地迁移的患者[2]。

1. 3 研究方法 分组治疗前, 医院组织工作经验丰富的精神科专业医师22名, 均分为两组, 分别负责观察组合对比组患者的治疗, 并在每组各选出1名组长, 其余每名医师负责6例患者的治疗, 并及时向组长汇报患者的治疗情况, 以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并对其进行为期1周的集中培训。然后, 对比组患者采用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即对比组治疗医师根据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要求, 每月通过电话约访、直接到家访问等形式查看患者的治疗情况, 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适当的增减访问次数, 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建议。观察组在采用对比组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础上, 采用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模式。

1. 4 评价方法 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QLS)评价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能力, 该表采用0~4的5级正向评分方式, 分数越低表示其生存质量越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Ⅱ(WHO-DSAⅡ), 该表通过对患者理解与交流、躯体移动、自我照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社会参与等六方面来评价患者社会功能水平, 采用5级评分, 得分越低表示社会功能水平越高[2]。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为期1年的治疗后, 观察组和对比组患者治疗在治疗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时的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分别为(42.6±7.2)、(48.2±6.5)分和(33.2±8.5)、(42.2±6.3)分;社会功能水平的WHO-DSA Ⅱ评分分别为(56.6±9.2)、(59.6± 10.2)分和(48.6±8.1)、(52.6±7.2)分;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水平评分明显优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残疾性疾病, 病程漫长, 随着病程的延续机体逐渐衰退, 致残率很高, 且出院后仍需长期的巩固维护治疗, 且难以根治。再加上治疗期间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以及社会对其偏见及歧视等使得其人际交往、社会功能水平等不能很好的恢复,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传统模式下, 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主要依靠住院治疗, 随着疗程的推延, 患者长期脱离他人和社会, 直接引起其人格的衰退, 继发性残疾的出现, 社会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进而导致其生存质量极低, 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单纯的药物治疗无法帮助患者通过获得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进而帮助其提高生存质量, 这就需要借助其他治疗方式打破这一治疗局限。

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模式能够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和方式促进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进而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 促进其康复, 具体包括:①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病情实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观察组治疗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患者疾病情况后, 制定出包括患者生活作息、饮食、锻炼、服用药物、疾病知识学习等方面的科学系统的康复或治疗计划,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 协助其施行。②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观察组治疗医师应当积极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安排患者参加各种旨在提高其人际交往、训练生活技能、培养应对疾病症状等的活动, 例如生活及社交技能训练小组、户外联谊会、手工比赛、健康交流会等。③治疗工作人员应当经常保持与患者及家属的联系, 及时帮助患者及家属应对病情变化, 并及时的将患者病情变化反映给组长, 在组长的领导下发现存在的问题, 制定解决措施, 并相互监督对患者的治疗工作。因此在多种措施的全面施行使得治疗更具有针对性, 极大的增强了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 直接促进患者社会功能能力及水平的恢复及增强。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水平评分明显优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模式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好的效果[3]。

综上所述, 社区综合性康复模式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 能促进病情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申文武, 张倬秋, 陈娟, 等.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精神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3(10):1176-1179.

[2]欧颖. 社区精神康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1):146-148.

[3]金依群, 李玲. “开心营”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齐鲁护理杂志, 2014(19):1-3.

[收稿日期:201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