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源共享”带动人文学科原著类课程教学

摘要: “资源共享型”教学法的开发有助于提高人文学科原著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它吸收了先进的教学经验并针对已有教学方式的不足而改革。重在培养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形式”“人本资源”“学术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资源共享;原著课程;人文学科;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苏磊(198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哲学专业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研究(JGZ20121206)阶段性研究成果;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哲学原著类课程‘资源共享型’教学法开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2c42

在哲学等基础人文学科当中,对于经典传世文献的阅读一直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从古至今、由中到西皆是如此。在现今时代,随着我国大国和平崛起形象的日益显现,提高民族素养、倡导文明风尚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党和政府近年来一直关注、扶持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理解与学习西方优秀的思想宝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原属于小众的文史哲类经典著作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可以说,整个社会掀起了读经典、求智慧的宝贵学风,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经典学习的要求也势必更加深入。因此,对作为专门从事科研与教学的高校教师来说,加强经典研读方面的教学工作成为了重点。经由在哲学原著类课程的精品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开发了“资源共享型”教学法,本文以哲学原著类课程为例,对本教学法进行系统的论析,与更多的同行教师们“资源共享”。

一、“资源共享型”教学法的开发思路

笔者认为,在现代中国已然开展了百年的大学教育中,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方面是要吸收先进的经验,并加以提升和运用;另一方面则是要找到现有教学方法中的不足,辅以更好的方法来弥补。而源于有效性实践的“资源共享型”教学法正符合这两点。

(一)与国内外先进经验接轨

近20年来,随着各国对哲学理论重视程度的提高,对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讨论也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对美国、德国等著名高校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考察,可以看出许多名校大都强调以下3点:

第一,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同学校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如纽约大学的语言哲学研究与法律哲学研究,普林斯顿大学的形而上学研究与古代哲学研究,哈佛大学的伦理学史、康德哲学和分析哲学研究。上述大学都在围绕着哲学的基础问题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优势,如此绵延一两代学人便可造就出推陈出新的学派与思想,在国际学界产生影响力。

第二,为了保证上述研究的顺利开展,各著名高校的课程设计均体现出重视经典研读、形成专业特色的要点,除导论性课程外,课程体系的设计均围绕本专业的研究领域设置相关的原著导读。像哈佛大学的中级课程中,便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集合论导读”等内容。

第三,尤为注重探究式学习与研究性教学。在国外大学中中等水平的课程既为本科生开设,也为研究生开设。并将讲授式课程与研讨式课程(在课程目录还具体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级研讨班)结合起来。讲座课有固定的时间,附有一定的提问与讨论时间。而本科生每周一次与助教见面,研究生则单独与授课教授见面,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与国外的教学经验相比,国内重点高校的哲学专业近年来也一直在经典研读方面倾注力量,排名前列的哲学系都对此进行了调整与改革,比如:北京大学在本科生的部分课程、研究生的大部分课程中,均有教师自主开出代表其专业研究方向与水准的原著导读类课程;武汉大学国学班的特色,则是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合作,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即带领学生阅读东西方人文学科的经典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加强对于传统经学的研究力度,在师资引进上有所侧重;中山大学新成立博雅学院,从全校本科生中进行选拔,对于具有文史哲学习浓厚兴趣的学生,给予集中培养,重点开设专门教授《宋元学案》《诗经》《金刚经》等原著经典的课程;而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以“大文科”为指导思路,进行综合性教学试点的探索,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以上这些先进的教学思路和经验,无不指向注重研究、课内外结合、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二)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原著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不足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以至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甚至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归纳来说,有如下3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教师单方面主导,学生纯粹听授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由于长时间地被动学习,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知识的吸纳程度不高。对此需要在师生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方式上作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选读”与“通读”不可兼得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选取、也只能选取哲学史上的经典段落进行教授,而学生也只能从教材上习得只言片语,对于许多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背景缺乏掌握,归根结底,这是课下阅读量缺失造成的。对此,需要在课上选读的内容、课下通读的范围上作调整,引导和鼓励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大量阅读。而教师为学生讲授阅读方法,开列专业书目,乃至提供必要的资源便是教学工作中必要的环节。

第三,专业难度,难兼顿渐,造成学生“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学术视野狭窄。在任何基础类学科的学习当中,都存在学习者长期积累、消化融通的漫长过程,这是学习的客观规律。但在本科教学当中,课程系统的设计是照顾整体和均衡的;而在研究生教学当中,课程设计又是有专业方向的。这样一来,对于具体的学生个体来说,往往由于自身的特长与偏好,会对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内容比较熟悉,从而激发兴趣深入下去,甚至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但是由于此前的偏科,会造成对其他领域的不了解,但是偏科的人才也很难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学习,创造出宽松但不间断的熏陶润养的学术环境就至关重要。

二、“资源共享型”教学法的改革目标

在上述先进思路的引导下,吸取国内外的有关经验并针对固有教学方法的不足,我们结合人文学科哲学专业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宗旨,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力图推进如下改革:

第一,在教学内容的基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能力。不把目标停留在闻一知一的低效学习中,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若仅就所学内容来作要求,学生可能连基本的掌握也不能完全做到,一定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精神和灵活态度。具体而言,经由教师的教授与引导,通过文献阅读、课堂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于思想的把握和进行深度理解的能力。使得学生对于经典文献能够进行正确地断句、准确地翻译、科学地分析、细密的论证和恰当地引用。

第二,在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的前沿问题。随着当代学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在每个教学周期均适当地对本学科研究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与呼应。对于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把握与介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而将前沿问题引入教学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脉络,把握现实情况,开阔认知视野,扩大学习领域,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国外许多一流名校中,往往由博士刚毕业的年轻讲师担任导师,便是他们非常熟悉学科的前沿领域;而许多活跃于学术一线的资深教授的课程倍受青睐,便是他们的课堂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能够融汇多年的研究体会给予学生深入浅出的讲授。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教学相长”的意识。教与学是师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二者互动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转变以往那种传统的角色定位和思维模式,把教学过程从单向的教受关系真正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关系。[1]” 这正是许多优秀的资深教师的共同体验,交互式学习可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能够加深教师自身对于课程的理解。

第四,在教学方法上,力图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多时空广角度的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读书会”、共享优秀学习资源等形式和方法带动学生阅读经典,并辅以研讨、笔记、论文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交流式、对话式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带动学生的实际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方法在古今中外为许多大学者所使用,比如古希腊苏格拉底喜欢和他的学生采用启发式对话来思辨哲学问题,从而产生了有名的“灵魂助产术”,“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2]。而孔子、朱熹、王阳明在和弟子的对谈中产生了《论语》《朱子语类》《传习录》等传世经典,这些都是教学相长的产物。

第五,在学生培养上,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方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于理论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设计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采用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具的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各种层次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个性化、素质化的培养目标。

三、“资源共享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

本教学法在实施上具有如下几点方式,力图从教学形式、人本资源和学术资源3方面实现真正的全方位共享,以实现以上5点的教改目标。

(一)在“教学形式共享”方面

在课程设计与讲授上,要特别注重历史背景、知识脉络、核心思想、重点文献的介绍,使之能够呼应本学科、本专业的其他核心课程,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知识。然后选取有一定钻研价值、难度适当的材料,交予学生组成学术小组自主探索。其具体实施的重点在于提高课堂管理水平,安排每次教学均有学生做主题报告,鼓励其他学生提问与点评,为保证效果与质量,可以根据学生表现记为相当权重的平时成绩,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加以引导,把握教学节奏,以及讲授重点、难点内容。

(二)在“人本资源共享”方面,有4项措施

第一,授课教师与学校、院系的学术社团共同负责,建立学术读书会,于每周选择一个晚上进行读书活动,基础书目由教师开列,再根据同学们的兴趣进行每学期的读书活动,我们已经成功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的读书活动,利用两个学期学习了《易经》《道德经》的基本内容,拟在每周内另开设以阅读《理想国》等西学经典为主的读书会。

第二,鼓励有相同学术志向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交流,制定学习计划,并由青年教师、本专业博士生、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带动其进行科研训练,同时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激励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激发学习兴趣。而院系对于在此方面做出工作的教师、学生要予以一定的奖励,比如在评优方面有所倾斜。

第三,加强学生的学习实践,鼓励学生以写作学年论文、读书报告为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并带领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参与学业导师的项目,做调研、材料整理等初级工作。教师还可以关注近年来一些专为大学生组织的学术会议、夏令营等等,推荐优秀学生参加,以此开阔视野,既能“读万卷书”,又能“行万里路”。

第四,与院系辅导员、学生会、学生社团合作,展开访学、社会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亲历社会,将所读学识转为内在的真实体验,以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实现孔子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三)在“学术资源共享”方面

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校园网、公网平台建立读书会群、公共邮箱等,共享教学课件、原著摘编、重要论文等,推荐名校名师的精品课程,并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

总而言之,以上的3个方面既有硬件配套、又有软件建设,从课堂开始,结合院系、学生会组织等多方面力量,将有追求、富于朝气的师生组织在一起,探索学术、参加社会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增添色彩。

四、本教学法的预期效果

本教学法以课堂教学、课下辅助、师生互动、资源共享为特色和创新,可以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教学相长”。对于教师来说,有助于总结和设计新的教学方案,编写更为合适的原著导读教材,并在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革,总体上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来说,则为展开个性化学习,以分组讨论为依托,重在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建立一套学习制度和方法,实行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动态进出、自主学习的机制,为佼佼者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机遇,以培养拔尖人才。

目前可以预期的困难主要是在学生的组织方面,由于高校的本科生都有较多的学分任务,时间又不易统一,因而在展开读书会、小组活动时场地、时间的选择常常成为瓶颈,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协调。而我们也呼吁高等教育体系的设计者与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应以综合提升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但素质的提升并非仅靠大量的课业与严厉的纪律能够达成,重点是在于创造一种追求进步的浓厚学风与校园文化。而本教学法的开发,最终的立意与追求正在于此。

《学记》有言:“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3]“资源共享型”教学法正是能够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达到“和易以思”,实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独立思考,是符合“君子之教”的方法。

综上所述,“资源共享型”教学法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弥补了原有教学方法的不足,旨在培养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实现导师指导下的“宽视野、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个性化、开放式”的培养模式,深化人文学科原著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锡勤.“中国哲学史”本科教学改革漫谈[J].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3):52.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2.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518.

编辑/吕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