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教育之“我”鉴

【摘要】榜样和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榜样和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榜样和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个国家在任何发展领域,都需要一个榜样的指引。本文从中国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法国在教育方面的优秀思想理念,如国家对教育权的掌控,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重视等几个方面为模板和蓝图,以中国的国情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为背景,一切从实际出发,阐述中国在发展教育时应对其几个方面的借鉴,提出未来中国教育的合理发展走向。

【关键词】法国;借鉴;教育权;义务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

国家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发展靠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方面,应该审视它们的优秀的思想理念和独特之处:二战后日本对教育的无条件重视;美国的实用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理念;德国重视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等等。这些在法国的教育思想理念中都有所体现。中国该借鉴些什么,如何借鉴?首先,有必要了解法国教育方面的一些优秀思想理念。

一、法国教育的优秀思想理念

(一)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教育领导体制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为了统一舆论,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该体制在当时是指“在中央集权的领导下划分学区、辅以督学督察和评议制度的做法一直延续下来”。将教育权从教会手中夺回世俗政权手中。

1833年6月,著名学者基佐颁布了国民教育法令,即《基佐教育法案》,该法案初步建立了法国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确立小学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了帝国大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这成为近现代法国教育的重要特点。该体制保证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最大限度公平和教育经费的来源,为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普及义务教育

近现代法国对普及义务教育一直作为其坚持的核心理念。

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斯宾塞报告中认为“国民教育是国家对其全体公民应尽的职责,应保护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应由国家建立统一的、前后衔接的、普及的、男女平等的和免费的学校系统”。巴黎公社及第三共和国时期,采取的重要文革政策之一为“推行教育世俗化,实施普及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由国家办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郎之万—瓦隆”法案中提出“强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学校教育实行免费”。同时,1959年戴高乐颁布《教育改革法令》主要内容为“实施10年义务教育”。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无不体现出法国对于义务教育的重视。

(三)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质量

首先,1795年,拿破仑恢复了巴黎师范学校,该学校长期保留其优良传统,为法国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其次,《基佐教育法》为师范教育提供法律依据并保证其实施,具体规定为“每所设立1所师范学校来培养小学师资,教师经过国家考试合格取得能力证书后方能在学校任教。”

法国的教育界认为教师作为教育者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主体和核心,必须要注重教师质量的提高。良好的教师必须是严谨的、有道德的并且懂得如何读书的人,这就要加强师范教育。在硬件发面,首次提出教师资格证的颁发,以此作为衡量教师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改革教育内容,发展职业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首先着手发展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1919年制定的《阿斯蒂埃法案》是法国关于职业教育的第一个宪章,被誉为“技术教育的宪章”,构建了法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框架。

值得借鉴的东西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任何理念都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革。继改宪章之后,法国政府多次颁布补充法令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体制。“如1925年的法令规定设‘学徒税’,即所有企业每年必须将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用于职业培训。”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法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努力使教育与现代生产和世俗生活相联系,解决青年就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育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好的教育有助于身心统一,和谐发展,或者是思维和行动统一起来,将这些达到以后,教育就成了最高的艺术形式——教育的艺术。要达到教育的艺术,除此以外,最基本的是要学会借鉴,学会取舍,学会从实际出发来借鉴从而切实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二、法国教育之“我”鉴

(一)在全球化的挑战下,夺回我国教育主权

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本国事务的决定权在减少。“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使教育全球化过程具有了弱控化的倾向,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把教育权交给市场,意味着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开始显得无能为力;二是国家把部分教育权利让渡给国际组织。”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我国也面临同样挑战,在一片“政府要减肥”和“我们需要一个苗条的、有效率的和灵活的政府”的呼声中,我国的教育主权正在被无形和有形的力量所侵蚀。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那么教育的权威就会落入企业和市场的手中,教育将产生人才外流、教育质量下降等一系列消极方面影响。譬如某著名跨国电讯公司在我国开展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建立了以培训为宗旨的高等教育机构,但所实施的“培训”却是具有硕士学历的正规教育。再比如在厦门注册的某一外国教育机构,虽然是以职业培训名义注册的,但实施的却是正规的专科学历教育。

因此,在全球化的挑战下,夺回我国教育主权是势在必行的一件大事。每一个国家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最高教育利益。

(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一直作为我国教育的长期理念,比如“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所依据的标准中提出‘发展平民教育精神;使教育易于普及’。”1927年,《国民政府教育方针》中强调“民众教育应与民众运动一并举行;应以最短时间实行义务教育;教育经费应早日确定。”都渗透着中国重视义务教育的思想。

《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上的平等,要求一种个人化的教育学,要求对个人的潜在才能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这实际上是在讲义务教育的普及不仅仅要范围广,更重要的是其质量必须得到保证。罗尔斯也强调:“既然出生和天赋的不平等是不公平的,那么这种不平等就应该得到补偿……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为了提供真正的机会均等,社会应该更重视那些出生于地位较低的家庭而天赋又较少的人。”这暗示着当前我国要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一方面,本着“均衡发展,瞄准公平”的战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现实的情况是“最好的中小学在中国,最差的中小学也在中国。”因此,必须推进学校标准化:包括校舍、教师、生均经费、实验室、图书馆等等;政府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措施。另一方面,战略重点应当放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方面。一是要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为从村教育的持续发展建立稳定的体制环境;二是要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三是要切实加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四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加快发展;五是要进一步推进帮扶贫困地区和帮扶家庭困难学生制度的建立,缓解农村学生的辍学问题。”

(三)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质量

师范教育在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及劳动者素质中处于先导性和基础性的战略地。法国在七月王朝时期提出颁发教师资格证,以提高教师的质量。我国从80年代起开始实施此项政策。

在新时期,一方面,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程度将逐步提高,培养小学教师被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所替代,改变我国师范教育的体系结构。例如“形成高等师范学院培养小学教师,高等师范大学培养中学教师的格局。”另一方面,逐步扩大综合大学培养师资的功能,实行多模式培养师资,既重视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平,也同时加强教育专业的学习和训练。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革:首先,以高标准、高水平求专业地位的提高:强调以现场教育实习为主,结合学习教育理论;其次,以专业地位的优越求社会地位的提高;最后,提高专业水平要落实到课程改革。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英、法、美、德属于世界上先进的发达国家,其共同点是经济富裕、科技发达、人力资源丰富等等,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这与它们重视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国在民国成立初年时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就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但是,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的越位,初等教育的缺位,职业教育似乎没有被纳入到学制系统中。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和扩大再就业的需要;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首先应认识到,高职要发展不能光靠学校和教育部门本身,更要与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共同联手,强调要面向就业的、产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次,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时,既必须站得高,看得宽,又必须眼睛向下看:既要看到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看到国家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走向,看到社会走向现代化;同时,也要看得见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实际需要。最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如何为农村发展服务:一方面,打破传统办学模式,将办学的重心下沉到广大农村;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以掌握适应畜牧业现代化生产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原则,实行灵活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达到‘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不脱节,生产和上学两不误’的目标。

在当代中国,还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自主创业是条直接解决的途径。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把培养创业能力视为目标,创业能力是种核心能力,必须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与技术教育来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能在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活动。真正的创业意识不仅包括“自己做老板”的独立意识与实干精神,更包括对“产业”、“科学”、与“经济社会”的深层次思考,包括开拓创新领域,开发新产业的大勇气和大智慧。

历史教给我们的不是盲目接受,而是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必须学会审视自己,懂得自己还缺什么,还需要什么。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永远不可能真正自立,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它能有效处理各类事务,但是它依赖那些曾经给过它启发的“人”。相信中国的教育事业能够蒸蒸日上,逐渐趋于合理、完美,也作为启发其他国家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新科著.国外教育发展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周采著.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孙培青著.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邬志辉著.叶澜主编.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厉以贤.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教师素质及师范教育改革[D].北京:北京大学教育系研究所,2008:10.

[7]失学校者失天下——2002年法国大选引发的对教育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1-2.

[8]【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译.渠东校.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法】卢梭著.李平泽译.爱弥尔(上、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0]【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1]【英】罗素著.杨汉麟译.教育与美好生活[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12]杜祖贻著.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叶青(1987—),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