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起跑线

从2011年的5月开始,一个肩带五道杠的学生走红网络。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寄宿学校学生黄艺博。据媒体报道,黄艺博从两三岁时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今已经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同时黄艺博在网上流传的事迹也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亦被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是网络炒作和当下教育体制下的悲剧。

由黄艺博事件联想到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最热的一句流行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谓起跑线的概念本是从体育比赛借用来的,在体育比赛中,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就要起跑,就要奋起直追,否则就要掉队落后了,就夺取不了好名次。教育的起跑线就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包括基础知识的灌输、艺术素质的培养、智力的开发等。在体育比赛中当然不能错过起跑线,不然就要落后,但人的发展规律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人有早慧的,也有大器晚成的,很多“天才少年”,长大后却平平庸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很多“天才少年”的真实写照。而有的孩子小时候表现不怎么样,长大后却是栋梁之才。人的教育与成才有独特的个性化的规律,因此,不可将“起跑线”简单化、模式化、绝对化。关于“教育的起跑线”之所以出现那么大的争议,主要是我们在教育领域急功近利的观念所致。

一、理论的土壤

1.观念

当前,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很高,大家都在全程注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因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铸造人生”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本身是好事。可放眼当下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大行其道,受其影响,“起跑线教育”被堂而皇之搬上台面,严重扭曲,走上了极端,家长、学生、教师、学校都在围着起跑线转。各种“利益集团”大肆宣传学前教育、起跑线教育的重要性,以谋取经济利益。在各种力量参与办学的情况下,部分幼儿教育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学前教育越来越小学化,教的内容越来越难、越来越多,老师和家长认为应该让孩子多学课本知识,使得学校为满足家长需求、保证生源稳定而教授偏难的文化知识,扭曲了孩子初期的健康发展。

起跑线理论就像是“输赢”之争,有竞争就有输赢,问题是谁也不愿意做输家,于是竞争就白热化了,就走上极端。如果将起跑线的竞争转移到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甚至“胎教”阶段,将人生比作一场赛跑,那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跑马拉松,重要的是体力和毅力。在那样漫长的竞赛途中,一开始跑在最前面的,不一定结束时还在最前面;一开始在最后面的,不一定结束时还是最后面。学习知识也是这样,不是在开始阶段发力就可以赢得知识和能力的比赛的,而是要坚持不懈,要百折不挠,要比勇气、比毅力。刻意夸大起跑线上的输赢,主张分秒必争,那么,再美好的社会都有可能变成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再健康的孩子也会变成畸形的孩子。

点评: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是成才的大熔炉。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社会即学校”,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一个人是否成功要看其将来在社会上的贡献,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各种类型本领的人才,只有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而社会的竞争不仅仅是学历、知识的竞争,也是品德、诚信、素质等的竞争,如何做人,才是最关键的。这就不仅仅是努力学习能学到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体验,是社会的熏陶。所以精彩的人生,也会带来丰富的阅历和为人处世的经验,为一个人厚积薄发奠定基础。

2.实践

现在,学校教育体系也在鼓励孩子在起跑线的竞争,教育评价体制在“加油鼓劲”。择校体制就是如此,我们有各种形式的“贵族学校”“贵族幼儿园”“重点学校”“重点班”及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学习班,所有这些都助长了起跑线的竞争。为了迎合家长,教师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给学生“加码”,让孩子苦不堪言。很多幼儿园就已经开设了不少超过幼儿年龄承受力的课程,甚至幼儿教育小学化,很多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提前到幼儿阶段来学,很多老师、家长认为这样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成才打下基础,能赢在起跑线上。其实,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嬉戏和玩乐中成长和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较早地将孩子束缚在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的高强度压力环境中,这和关在笼子里有什么分别呢?

点评: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不应该把学生仅仅看作承载知识的机器,不应该为了让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学到知识,学到做人的道理。学校教育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基础部分,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3.对象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成为各行各业生存的法则。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甚至成大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非常的迫切,加之就业及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掌握的知识要求比较高,对孩子的综合素质考量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在生活质量、衣食住行方面的攀比,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学生就成为了所谓“起跑线教育”的直接受害者。

基础教育的竞争直接体现在我们的对象学生上,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校和家长都在给孩子“加码”,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将孩子挤进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或出巨资送孩子去“天价幼儿园”和“天价贵族学校”读书,或争先恐后将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学习,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起跑线上领跑。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精神紧张,享受不到童年的乐趣。这反映出许多家长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教育孩子,多数时候是一种比较盲目从众的状态,基本上是随大流,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没有自己的主见。

点评:快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幼儿时期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学习,幼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上,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发展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在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必定会遏制甚至扼杀孩子对新事物探求的好奇心,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就会成为死记硬背的“书呆子”,长大后很难成为有作为的人才。其结果是:家长本来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最终却输在了起跑线上。实际上,早慧的孩子成大器的并不多,如中国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少年班的学生中就很少有大出息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引以为鉴。

二、思考:把童年还给孩子

1.理论的伪科学

根据专家的研究,人类的大脑从出生到12岁之间,是吸收力最强的时候;而孩子从出生开始的头5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5年,因为这5年是孩子情绪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这个时期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这个时期应该重视孩子的早期开发,但要注意方法,孩子很幼小的时候,主要还是给孩子启迪思想,开发智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善良的品德,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尤其是给孩子超前大灌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将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观念纠正

思想、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先导,一定的教育行为是受制于相应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要改变学生和家长观念,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要转变人才观,树立“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不只是大学生、研究生、科学家才是人才,凡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都应该加以培养,要让大家都成为有用之才。

人生如同一场竞赛,确实存在起跑线,但人生有几十年的漫长岁月,是如同马拉松那样的长跑,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比毅力、比勇气、比兴趣、比想象力和创造力,光少年时期过早地发力、冲刺是不行的。因为,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该盯在起跑线上,而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为孩子未来的成长铺平道路。教师和家长要多给孩子以鼓励,把对孩子的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想象力发展上,为孩子们提供成长的阳光和土壤,让孩子按照同龄人的特性正常成长,孩子才能快乐成长,根深叶茂。因为天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的智商都相差无几,所以家长更应该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尊重孩子的兴趣,绝对不可以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绝对不可以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其实很明白自己的孩子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很心疼孩子,但他们仍然认为让孩子多学东西才能跑在别人前头,才能赢在起跑线上。有的家长因为自己儿时条件不允许,很多想学的东西没有学,现在条件具备了,就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想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在孩子身上实现。其实,孩子的喜好和自己并不一样,自己喜欢的孩子并不一定喜欢,孩子喜欢的也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逼着孩子学不喜欢的东西,并不能取得期望的效果,相反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逃学。所以,改变家长的观念很重要。

3.教育的本质回归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注重素质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就是能力培养,教育本质的回归就是要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条条道路通罗马”,成才的路不止一条,并不是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读下去才是成才,成才的路有千万条,知识可以从学校、从教师那里学到,也可以从社会上、从书本上学到。自学也可以成才。教育部门的职责是打通教育之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使孩子处于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

(1)合理高效地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优秀教师去农村、去条件不好的学校任教,教育投入向农村教育、向条件差的学校倾斜。

我们国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还很不平衡、很不合理,广大农村地区缺乏优秀的教师,而且素质高的教师一直在流失,教学的软件、硬件都比较差。就是在城市,各个学校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优秀教师和好的教学设施都集中在重点学校,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这样家长都削尖脑袋将孩子往重点学校送,进不了重点学校就请重点学校的教师对孩子进行课外辅导,导致了“起跑线教育”的种种不理性的发生。消除“起跑线教育”的弊端最好的方法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所有的孩子都处于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接受基本相同的教育。

(2)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只有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才能使孩子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上。

我们常常说“自古英才出寒家”,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往往在吃苦(尤其是物质上的)、节俭和生活自理方面更胜一筹,有一些还往往有强烈的通过奋斗改变个人和家庭现状的愿望,这些都是非常良好的品质。但贫寒的家庭往往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如没有能力购置书籍、电脑、乐器等。且贫穷的孩子的父母由于在知识水平上的缺陷,在辅导孩子、教育孩子方面也力不从心。此外,贫穷的孩子由于经济困难,在学习上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贫穷除了影响孩子的学习环境外,也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还影响孩子的学习心理。

统计数据显示,最终成为人才的,出自教师家庭的高居榜首,其次是干部、商业精英等家庭,而农民和工人子弟排在最末,比例也少得可怜。不论你在哪一个国家调查,比例都大致相当。

因此,消除贫富差距,让大家都富裕起来,才能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实现教育公平,才能让孩子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前进。

(3)择校现象愈演愈烈。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学校之间毕竟会在课程安排、授课方式、教育质量、社会影响等方面产生差异,同时儿童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又是多样的,供求双方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导致了择校制度的产生。二是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要发展只能靠自身力量,接收交纳高额费用的择校生不失为一条途径。三是长期的倾斜政策导致各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巨大差异,重点学校的办学条件远比薄弱学校优越,因此许多家长不惜斥巨资择校。

(4)要“关注”学生,不是“关住”学生,不要把学生关在灌输知识强制学习的笼子里,要让学生的学习更人性化,要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由发展。

(5)关注弱势群体学生,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义务教育规划,让他们和城市孩子接受相同的教育。保障特殊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普通中小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办法,给这类学生以归属感,鼓励他们实现自我发展,使他们和正常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天才少年”黄艺博事件折射了扭曲的教育理念,黄艺博的家长显然有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之嫌。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其是非价值观都在形成的过程中,给他太多的荣誉,戴上过高的大帽子,其实是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孩子也很难成才。黄艺博的家长这样做,会培养出“官瘾”少年。和奥数少年、钢琴少年、台球少年一样,“官瘾”少年被家长和老师们任意摆布,过着唯命是从的生活,小小年纪就进入功利时代,孩子能幸福快乐吗?孩子有真正的未来吗?这种试图以某种符号化的方式把少数孩子从大多数孩子之中区别开来,把孩子人为地塑造成为学生精英,在教育理念上就是错误的。

百年树人,聪明的家长应该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学习、政治素养培养方面,不能拔苗助长,应把培养重点放在完善孩子平等、自尊的人格、创造力和想象力上,给孩子提供快乐健康成长的阳光和土壤,孩子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策划编辑:文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