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消费既是技术创新的目的,又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消费需求引导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企业不仅要从自身因素考虑技术创新,还要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效形成依赖于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消费;技术创新
  
  伊诺思(J.L.Enos)1962年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技术创新是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行为综合的结果。弗里曼(C.Freeman)1973年在《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是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全过程。缪塞尔20世纪80年代把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为: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1]这些定义都是从生产角度对其加以研究的,“一般是生产者发动经济的变化,而消费者只是在必要时受到生产者的启发”,因此,“不考虑可能实际存在的消费者需要中的任何自发性”。[2]本文尝试从消费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
  
   1 消费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因素
  
   马克思阐述了消费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但是,“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了目的”,[3]“消费需要决定着生产”,“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4]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又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消费既是技术创新的目的,又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冯.希普尔教授在《技术创新的源泉》一书中的研究表明:在科学仪器领域的技术创新中,用户创新占77%,制造商创新仅占23% 。而麻省理工学院范德.沃夫的研究表明:在以氮气和氧气为原料的设备创新中,用户创新占42%,制造商创新占17%,供应商创新占33%。[5]由此可见用户在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观念认为制造商是创新的主体,控制着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创新的源泉,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用户才是创新的源泉。用户创新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其实质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消费条件或消费方式。获取赢利是制造商和供应商的直接动机,但是,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过程来看,这种直接动机的产生,还是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最根本的生存和发展的要求,那就是消费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进步。
  马克思认为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证明自己是产品,才成为其自身。技术创新也一样,技术创新的核心就是创新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购买,所以缺乏消费的环节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
  
  2 消费需求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技术创新是一个由技术发明到市场销售的系统工程,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注重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制度设置向技术创新前端(技术发明的条件)倾斜,很少涉及到技术的创新的后端(技术销售阶段),更少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当技术创新陷入困境时,企业决策者往往认为是技术创新前端投入不够,力量组织不力,而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到消费者身上来,更不会利用消费知识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和兴起,技术创新主体要创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必须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了解消费者的现实需求,而非空穴来风地创造利润增长点。
  以海尔集团为例,在首批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选中,海尔洗衣机和海尔冰箱双双入选。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准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海尔十年中研发的所有型号的洗衣机放在一起的占地面积远远超过一个足球场。在海尔洗衣机发展历程中,体现创新最直接的两个典故,莫过于“小小神童”和“双动力”。海尔从消费者的角度发现了夏季洗衣机市场的巨大空白点,并一次性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小神童洗衣机推向了市场。小小神童洗衣机的问世,彻底击碎了行业中“电风扇一转洗衣机完蛋,电风扇一停洗衣机准行”的夏季市场观念,创造了独享的市场蛋糕。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海尔更坚定了技术创新创造市场的发展思路。海尔创造的手搓式、自动挡洗干一体机等产品不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更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成功完成了从追随世界洗衣机行业潮流到引领世界洗衣机行业发展潮流的转换。
  海尔洗衣机研发人员关于用户需求的思考几乎是无时不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研发的速度。海尔有不少用来模拟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洗衣机使用外部环境和室内环境的洗衣机实验室,开发人员在这些实验室对开发的产品进行当地化模拟实验,使开发出的每款产品都能满足不同国家、地区消费者的当地化需求及使用习惯。如在印度,官方使用的电压是220V,而实际居民使用的电压则是240V-260V之间,海尔在产品开发前,就深入市场充分了解到印度的当地化需求信息,然后对开发出来的产品进行220V-260V宽电压等一系列当地化实验。海尔专为印度开发的“双动力”洗衣机上市不到一年,就成为销量上升最快的高端洗衣机。中东地区,当地居民家庭人口多,喜爱穿大袍子,海尔专为他们设计的“洗大袍子”的洗衣机。一次能洗32件大袍子,采用大波轮设计实现了袍子洗得净、不缠绕、节水,受到了中东消费者的青睐。在巴基斯坦,海尔“洗大袍子”洗衣机位居同容量段销量第一。一款针对日本海洋性气候,专门开发的风干燥洗衣机,迅速风行日本市场,赢得了日本客商29万台定单……海尔洗衣机针对全球不同的市场种植的创新文化基因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可和市场认可,构建起了世界品牌形象。
  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时空的转变而转变,不同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技术创新主体深入到消费者的生活境遇当中,了解多样化的需求,从而生产出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3 消费需求的更新引导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
  
  英国著名经济家马歇尔早就指出:“一切需求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6]传统观念认为技术推动创新,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领域却是需求在先,创新在后,这就产生了需求拉动创新说。1974年,美国学者阿特巴克(Utterback)在论文中指出,60%-80%的重要创新是市场需求拉动的。[1]
  在工业发展史上,有许多需求拉动的产业出现,如计算机产业、汽车产业。正是消费者对越来越多信息的处理和掌握的需求才有了第一台大型的电脑的发明;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到它的体积庞大,价值昂贵,操作不便,于是便有了第一台电脑的创新;人们拥有了体积较小,价值较为便宜,操作简单的家用电脑;由于人们有携带方便的需要,出现了笔记本电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脑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相信将来的电脑会有越来越多的功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汽车作为一项技术发明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但是作为一次技术创新,却是在20世纪初的美国才发生和完成的。正如福特自己所说,他并不是一个技术发明家,他没有发明什么新东西,而只是把别人发明的汽车真正变成了社会大众的交通工具。[7]1903年创立的福特汽车公司抓住、顺应并满足了当时美国业已酝酿成熟的交通运输条件亟待改善的需求。福特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追求利润,而且要服务于社会,因此企业应该以大批量的、低价格的产品服务于社会。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就必须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福特创造了被称为“大众汽车”的T型车,并且首创了以大规模、成批量、标准化、流水线为特征的新型生产方式。从最初开发A型车,到1908年推出T型车,福特使汽车售价降至每辆850美元。此后,随着技术创新的持续,T型车的售价又逐年下降,1913年降至440美元,1916年再降至360美元,终于使汽车进入了平民百姓的消费,汽车产量和销量也随之激增。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年产量,1909年比1908年翻了一番,到1917年已高达1908年产量的130倍,从1919年到1927年又差不多再翻了一番。从1908-1927年二十年内,福特汽车公司共生产、销售T型车1500万辆。[8]在这段时间里,福特汽车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基本稳定在50%左右。T型车的开发带动了美国整个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导致汽车的售价都大幅度下调,使这种新型交通工具迅速地被社会所接受,并得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