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谨慎“走进非洲”等


  
  “中非论坛”除了其政治意义外,经济上,则给非洲做足了广告;让国人更加关注这个落后的地区之余,企业界则掀起了一股“非洲热”。许多敢想敢干的民营企业老板急着赶往非洲,开拓那里潜力巨大的市场。在一些人眼里,现在的非洲遍地是商机,处处都有赚钱的机会,就像刚刚改革开放时的中国。事实上,这又犯了中国人的老毛病,干事好扎堆,喜欢“一窝蜂”。目前来看,不见得他们对非洲的情况很了解,认识上还存在诸多的误区。
  对目前这股“非洲热”,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一方面,非洲作为急待开发的最后一块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近年来,多数非洲国家政局稳定,经济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非洲普遍重视引进外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非洲多数国家的产业及技术梯度与中国接近,是我国资本、技术、产品转移的适宜地区。中国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开拓非洲市场,对它们实行包括退税、放宽外汇限制等优惠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民营企业“走进非洲”正逢其时。
  然而,不是中国任何一家民营企业、不是任何产品在非洲都有好的开拓前景。民企在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对不足,而且,他们将面临的对手各个实力非凡。曾为殖民地的非洲,目前,仍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非洲国家的市场。而我国民营企业涉足非洲市场的历史较短,影响有限,要想成功开发非洲市场,除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之外。仅仅依靠一家民营企业单打独斗,要在非洲长期立足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游击队式的经营方式很难应付各种势力的冲击和竞争。民营企业在非洲国家各立门户,既增加成本又缺乏效率。实践证明,在非洲。以股份制联合经营比较理想。例如在喀麦隆,民营企业家们组成中国总商会,大家集体进货集体销货,效果很好。
  作出投资和贸易决策,需选好项目,看准市场,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我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应首先选择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投向矿产勘探开发、生产和出口等领域。对国内沿海省市的民营企业来说,如能把海产养殖、轻纺加工、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搬到非洲,则发展更为看好。此外,在非洲投资加工项目比较受欢迎,可行性也较强。总之在非洲,民营企业应尽量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进行投资。
  在开拓非洲市场的过程中,如果仅局限于在非洲做贸易,则是一种短期行为。我国民营企业应该抓有效益的项目,搞生产型企业,产品在当地要有销路,同时利用非洲国家的出口条件把产品打入欧美市场。只有这样,国内民营企业进入非洲市场才能财源滚滚。
  
  节能产品企业 应有税收优惠
  
  所得税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日前召开的“2006中国企业节能与能效高层论坛”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建议,在促进节能投资上,我国应对生产和制造节能设备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企业所得税间接优惠政策。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后,企业所得税优惠将按产业而不是内外资企业来制定实施。届时,产业综合利用、节能、节水、农业、环保、高新技术等产业内的企业有望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苏明表示,我国政府正在对财税政策进行研究,以给予节能和替代能源产业必要的支持和倾斜。
  他建议,在政府经常性预算中,设立节能支出科目,增加预算对节能的投入;不仅仅在在企业所得税上,在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上都应给予节能企业和节能产品一定的优惠。同时,完善环保方面的税制,建立矿产资源使用和生态保护机制,提高资源税税额标准,并推行矿业税改革。
  据了解,财政部日前已出台《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这一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申报及审批、财务管理、考核监督等做出全面规定。根据《办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将以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重点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石油替代产品。在建筑物供热、采暖和制冷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资金将重点扶持太阳能、地热能等在建筑物中的推广应用。同时,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将重点扶持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发电的推广应用。
  而在所得税间接优惠方面,苏明强调,所得税的政策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倾斜:一是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如可规定企业当年发生的用于节能设备、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据实列支,并可按已发生费用的一定比例(如50%~100%)在所得税前增列,建立研发专项基金,用于以后企业节能设备、产品的开发与研制;二是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专用设备,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三是对购置生产节能产品的设备,可以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
  据苏明分析,目前财税部门正在酝酿的所得税改革的总体方向是,由以往的降低所得税率、减免所得税或所得税返还等直接减免向税前抵扣、加速折旧等间接减免过渡。在这种背景下,单独对节能设备、产品实行所得税直接减免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总体方向相悖。此外,当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不十分规范时。几乎无法分清节能产品与非节能产品所分别实现的所得税。因此,对节能产品实现的所得税进行直接减免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也不利于税收管理。
  
  企业及早应对 保鲜新标准
  
  日前,中国标准化协会在北京颁布了全球首个“家用保鲜冰箱标准”,该标准从水分保持率、维生素保持率、叶绿素对比含量等多个食物保鲜指标上对保鲜冰箱的保鲜性能进行了规定,把保鲜性能划分为A、B、C三个等级,A为最高的保鲜标准。
  
  其实早在今年6月份,中国家电研究院就联合相关单位进行了市场主流保鲜冰箱保鲜性能的实验室测试。但标准迟至今日才出台主要是制定过程中面临了三方面问题:如何从技术上对保鲜冰箱进行定义;保鲜冰箱的主要指标应该是什么;保鲜冰箱的等级如何划分,等级之间的区别有多大。
  因为该标准是保鲜冰箱领域的全球首个标准,没有先例,也没有可以参考的文本,因此中国标准化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还会继续完善。在谈及标准的约束力时,该负责人也表示,作为一个行业性标准,此标准本身不具有强制性,只能是向企业推荐使用。因此该标准是推荐性标准,不能强制实施,在冰箱全行业推广尚有很大难度。
  这也意味着相关等级标识的张贴也是自愿性的。目前只有海尔一家企业表态积极参与标准的执行和推广,并依此标准推出了近百款符合A级的新品。而其他冰箱企业还处在观望状态。
  由于标准缺失,保鲜冰箱作为新兴市场一直存在许多争议。保鲜冰箱活跃市场几年来,各种保鲜概念都处于自说白话、各自为政的局面,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许多先天的缺陷。特别是在保鲜冰箱的宣传上面,很多企业在保鲜概念上大做文章,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正是基于对保鲜市场的规范化考虑,针对冰箱的保鲜性能应该有一系列的标准来制约。
  该标准出台以后,将会使保鲜冰箱的性能指标成为一个有据可依的规范性条约,将会对保鲜冰箱的生产企业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促使企业改变自身产品结构。
  保鲜冰箱标准对企业来说虽然制约作用有限,但其积极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它将对企业的产品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时间一长,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就会通过各自的产品凸显出来,而只要用心做好产品和敢于投入技术研究的企业最终会得到市场的青睐。
  在未来两年中,保鲜冰箱仍然会是冰箱市场发展的方向,谁占领了保鲜市场就等于占领了整个冰箱市场。因此小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尽快完善企业产品生产及检验工艺。尽早完成应对新保鲜标准的工作,以避免在起跑就落在大企业的后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