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路径

魏珠丽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

“新基建”概念首次见于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的是与当前发展势头强劲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关系到我国各行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新型基础设施。这个概念提出后不久,各行业各领域的“新基建”相继被提出。2021年4月1日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高教处长会议,即以“夯实教学‘新基建’,托起培养高质量”为主题。从国家关于新基建及教育新基建的一系列布局来看,新基建赋能教育是国家新基建战略布局的重要一隅,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制度安排。

在国家提出教育新基建之后,学者们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如文献[1]论述了教育新基建的内涵、价值取向等,认为新基建将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生明显的马太效应。受益于新基建,高校将获得大量丰富的教育教学数据,这些数据有利于改进教学与管理。文献[2]认为新基建背景下,教育的基础环境将得到全面更新,学校将建立在网络之上,校园会更加智慧,课堂会更加透明,人才培养将迎来更深刻的变革。文献[3]认为新基建背景下,大中小学需要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底座架构、建立数字学习环境下的架构规范等措施,为学生提供虚实共生的学习空间。文献[4]指出,教育新基建可以促进家校深度合作,满足数字化时代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深化数字校园建设、合理规划软硬件建设等,是促使教育新基金落地的关键。文献[5]认为,教育新基建时代,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将会影响未来教育发展的格局。这些文献进一步阐释了教育新基建的重要性,并对教育的新基建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次研究,我们从国家新基建政策和教育新基建内涵着眼,探讨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等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路径。

“新基建”是教育新基建提出的基础。没有国家层面的“新基建”战略引领,教育新基建就无从谈起,更无从做起。国家层面的“新基建”是管方向的,教育新基建则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基石。

(一)“新基建”内涵

对“新基建”的讨论和相关部署,广泛见诸于各种会议和政策文件中(见表1)。在不断被提及与反复被强调中,“新基建”成了各领域建设的一个热门词汇。从这些会议和政策文件的提法、阐释来看,“新基建”是与传统的铁路、水路等传统基建有所区别又相互对应的一个概念,它突出强调的是技术上的先进性,是以科技为内核的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传统基建所不具备的快速更迭优势、智能导向优势和融合创新优势等,其内容核心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6]。国家层面对于“新基建”的阐释和相关要求的提出,既表明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新基建”的地位及未来的蓬勃发展势头。

表1 中央层面关于“新基建”的重要会议和政策文件

(二)教育新基建内涵

在国家大力倡导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教育新基建也得到重视,各部委相继出台了推动教育领域新基建的政策文件和规划纲要(见表2)。

表2 中央和地方层面关于教育新基建的重要论述

根据国家对“新基建”内涵的表述,结合教育新基建发展的相关要求,可知教育领域的传统基建主要涵盖校舍、教师队伍、校园环境等内容,而教育领域的新基建是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础上对其进行生态改善和系统升级,形成涵盖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的新型基础设施[7]。具体而言,教育新基建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技术新。教育新基建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高端软件为依托[8],新的物质技术是促使教育领域发生革命性改变的支撑力量,没有这些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将无法打造全新的教育环境。在这些新技术出现和被应用之前,教育各项业务的开展和处理主要依靠人力完成,机器只是发挥辅助作用。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和创新应用,将使教育领域发生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智慧校园、数字资源库、共享学习平台等将成为引领教学的主推手,机器将承担教育中的大部分业务,机器大生产的运用将有力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在这场新技术的应用革命中,教育体系和教育生态将迎来重塑。

(2)目标新。教育新基建以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毋庸置疑,教育新基建将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凭借技术赋能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几个重要的特征:其一,要实现教育均衡,包括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9]。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教育新基建通过数字资源的全面布局,可以使更多优质资源进入薄弱地区的学校,最大程度促进教育资源供给的均等化,从而保证社会成员在接受教育时的普惠公平。比如教育新基建将极大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而在线教育可以对传统教育资源形成有益补充,从而将解决过去地区间存在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其二,要实现有品质的教育。教育新基建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着力点,通过数据算法、智能推荐等优势汇聚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赋能,可以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准。其三,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新基建建立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点,紧随科技创新的步伐并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能够不断重塑和优化教育教学生态,极大提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育新基建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关系密切。一方面,教育新基建的实现需要大量相关技术人才,而高等教育是培养这些人才的主阵地;
另一方面,教育新基建的实现将重塑高等教育生态,促进教学环境、师生关系、实训环境等的多维优化,将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一)教育新基建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教育新基建的实现涉及5G基建、大数据基建等核心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口的技术技能人才。如5G建设,需要人才拥有网络架构、自动化运营、智能手机应用、AI初步应用、网络规划及架构等综合能力,并要能够根据具体应用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层的建设,需要各种智能终端产品的设计人才及精通智慧教育的应用人才;
大数据业务层建设,需要专业的业务数据分析师、算法类工程师、大数据开发和运维工程师等。总体来看,教育新基建需要大量工程型、研发型、应用型的高精尖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需要快速响应,以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为目标,设置与教育新基建要求相匹配的专业,比如5G设备维护、网络架构及自动化运维专业,大数据算法专业、数据流通技术专业、智能感知应用专业、智能无人系统设计专业等。通过设置新专业和调整教学目标,培养更多教育新基建所需的专业人才,满足教育新基建部署和实施工程对人才的要求。

(二)教育新基建将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条件

教育新基建会给教学环境带来全新的变化。依托教育新基建,可以建构虚拟实验室、智慧教学平台、在线课程等。在此基础上,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搭建智慧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机会。通过教育新基建,高等院校可以搭建更加丰富的学习场景,比如数字教室、实训教室、共享学习空间、小组研讨教室等,让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真正建构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新基建有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可以帮助高等院校储存“金课”,打通校园数据,实现教学与管理的提质增效,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数字资源优势,从而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高等院校可以依托新基建创造的种种便利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这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无疑将起到巨大作用。

新基建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应当紧紧围绕技术、课程、专业、教材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抓技术,完善底座架构

技术水平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新基建的核心要义。要实现学习革命,关键突破点在技术水平,它是新的教育生产力,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利刃”。当前,对教育领域技术水平的认知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技术运用已经从最初的“尝鲜”变成了教学中的“新常态”。技术运用正在改变“教”与“学”的形态,使之从单声道变为双声道,从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智能+”“互联网+”为导向的新型教学形态,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不可逆转的重要发展方向。新基建背景下抓技术,关键在于抓环境建设,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环境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

1.主动引入校外新基建“活水”

教育新基建的工程庞大、投资巨大。对于很多高等院校而言,巨额投资购买新基建设备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高校可以向有关企业寻求租用合作,如百度等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新华三集团这样面向教育行业提供新基建服务方案的企业、大型电信运营商等。以低成本引入教育新基建所需的新型基础设备、软件系统等,实现以“云计算+云数据”为中心、物联网技术运用为依托、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及传感器应用、新技术平台协助的“云、网、端、台”一体化和“人、物、机”全方位交互的新基建布局[10]。通过引流校外新基建“活水”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节省学校新基建成本,最大限度发挥校外新基建力量的优势,填补学校新基建技术空白,为新基建在校园内的真正落地提供有力支持。

2.升级完善校内新型基础设施

在充分依托校外资源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对学校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形成教育新基建所需的信息网络、平台体系等物质支撑。

首先要加强教育专网建设。主动对校园网进行升级,扩大和提升学校出口带宽,确保校园内、班级内的网速达标。加强校园网与区域内教育网、国内主干网之间的衔接,实现高速互联和数据共享。对当前校园网络进行升级,逐步推动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的高速覆盖和全覆盖,确保教育资源的稳定推送。

其次要构建一体化的新型教育平台。积极与区域内的高校合作,通过改造现有数据中心、共享超算资源等,形成新型的可以供本地教育机构共享的数据中心。对本校教育基础数据库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其开放程度,推动教育数据在不同部门、地域和不同层级教育机构之间的流动,从而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提供可靠数据来源,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科学决策能力。通过构建开放平台、开放接口,推动学校各类教育应用开放,吸引各方参与,构建新型教育应用生态,实现学校教育平台的开放协同。通过联通手机、电脑等各类终端,汇集各种应用数据,建立针对师生的全信息化档案,记录教学与学习成果,为师生提供更完善的网络学习空间。

同时要完善智慧校园建设。对校园内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要进行升级改造。在现有学科教学实验室、实训基地基础上配置新型的学习终端,引入科研基础设施,提供视频交互系统,方便学生在线学习,促进家校互动。加快部署和建设有利于健康校园、平安校园管理的智能管理系统、安防联动系统。

(二)抓专业,调整专业布局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以新基建推动教学改革,要点是专业建设。专业不牢,人才培养的根基就不稳。高等院校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抓专业质量建设。

首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原则,依照本科专业质量标准,不断深化自身改革,突出办学优势,争做示范高校。以国家专业质量认证体系为依托,完善学校自己的专业认证制度。

其次,以新基建为导向增设新专业,调整专业布局。比如增设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增加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操控、智能控制等与新基建密切相关的专业的布点数量,同时适度缩减一些与学校定位特色匹配度不高、不能高度契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专业。可以直接针对新基建需求而开设新专业。如针对新基建中的5G技术应用,增加与5G设备架构、维护、技术与应用相关的专业;
针对新基建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增加与智能操控、智能感知、智能系统运维密切相关的专业;
针对新基建中的工业互联网发展需要,增加与工业网络开发、控制、系统集成设计等相关的专业。通过调整专业布局,使高等院校与时俱进、优化人才供给,为国家新基建输送更高规格、更多数量的高精尖人才。

(三)抓课程,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资源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是教育的最微观也是最根本的问题。课程体系薄弱,是当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短板问题,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新基建背景下要狠抓课程质量,利用一切条件开发新型课程资源,提升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性、丰富度。对于职业技术类高校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课程质量建设。

(1)完善课程内容体系。要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作为课程建设先导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更新。以工商企业管理课程为例,新基建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有更高的能力素质,包括搜索、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维护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数据安全的能力,高效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要求他们有更完善的知识体系,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还要掌握一些多专业交叉领域的知识,包括数据采集、传输与应用知识,包括智能经营、管理知识等;
要求他们有更高的学习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迁移能力、解决复杂交叉岗位难题的能力等。因此,该专业的课程应当涵盖工商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人工智能与商业分析技术方法、数据科学前沿技术方法等,形成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企业管理”的交叉融合,集理论、工具和方法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这样一个课程体系,让学生学习掌握大数据营销、智能管理、商务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管理等系统化的知识,成为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三型合一”人才。

(2)强化实践课程环节。教学实践环节建设,重点在于重构“能力递进、育训结合”的实践体系。当前,高等院校一般都建立起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条件不断完善。新基建背景下,学校应当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对实训室进行专业管理。可采取“轮岗”的方式,做好专业教师在实训基地的各项工作分配,确保实训活动有序开展、高效进行。要进一步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统一规划实训室,对实训室进行集成化管理,真正发挥实训室在提升学生操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应当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共享型实习基地建设。为确保其长期健康运行,可以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解决基地培训、科研、职业鉴定等方面的工作;
完善管理机制,解决实习过程中的管理问题、校际间互认学分问题、实训设备共享问题、师资管理问题等,让实习基地能够真正为学生、学校、企业服务。应当继续推动产教融合,通过产教合作项目等打通处于人才供给侧的学校和处于人才需求侧的企业之间的互联通道,创新课程建设模式和教学组织形态,优化育人模式。

(四)抓教材,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剧本”。当前,高等院校的教材基本实现了门类齐全、种类丰富,但也有一些院校还在使用一些内容陈旧的教材。新基建背景下,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建设高质量的教材体系。首先要做好教材管理工作,以各专业的优秀教材和精品教材作为示范引领,使用高质量教材。建立党委负责、分级管理的教材管理制度,组织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各学科的优秀教师共同参与教材选用工作,提升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支持保障机制。持续对教材质量、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并淘汰过时教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次要做好教材的创新工作。实践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领域的发展会推动新的理论、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实践成果的出现,这些新要素都是进行教材创新的重要凭借。新基建背景下,高校应当积极吸收这些最新成果,结合最新前沿动态,结合国情民情、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推进教材建设的创新。要加快新型数字化教材建设。新基建必将推动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带来智能变革。高等院校应当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优势建设包含可视性内容、动态操作内容的新形态教学资源,并形成共享教材资源库,供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这种数字化教材将突破传统纸质教材局限,极大提升教材育人功能。

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基础设施发挥的都是“基石”与“底座”的作用。教育行业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这决定了其技术变革必然不同寻常。教育基础环境以学校和教师为基本物质载体,这是构成教育的基本生产工具。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教育基础环境已经完成了数次升级改造。新基建时代的到来,必将给教育基础环境带来更加深刻的变革,从而形成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育基础设施,让学校教育立于全新的数字基础上,推动教学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建成智慧校园、智能课堂,培养时代所需的智能人才。

猜你喜欢教材专业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1年10期)2022-01-18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1年9期)2021-12-06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1年11期)2021-03-08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0年11期)2021-01-04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