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花山

潘 琦

我无数次去过花山,观赏那千古崖壁画。

20世纪70年代,我应朋友的邀请,乘坐木船第一次走近花山。清晨,太阳刚露出山头,我们便从宁明县城明江码头出发,沿江两岸奇峰挺拔,峭壁对峙,草木葱茏,景色迷人。小木船慢悠悠地行驶了四个多小时才到达花山。我们来不及休息,便迫不及待上岸径直去观赏慕名已久的崖壁画。顺着一条小径往花山走去。大概平时来的人不多,小径杂草丛生,坎坷不平,四周静极了,显得有些冷落荒凉。走到花山前的一块平地上,朋友说,这是看崖壁画的最佳观赏点。我举目仰望,映进眼帘的是一幅幅用赭红色颜料绘成的各种人物、动物和器物的画像,画面壮观,图形抽象,意境奇特,引人入胜。也许是由于我的一颗心完全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愫中,在惊奇地仰视着每一个神秘的符号和画面之后,和朋友拍了几张照片,就心满意足地匆匆返回住地了。事后回想起来感到十分遗憾,虽然走近了花山,看到它伟岸宏大的身躯,抚摸了它苍老的面容,观赏了那生动而古朴的神奇壁画,但没有从容不迫地询问这千古壁画究竟为何时、为何人、为何画,用何颜料画,画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等等,甚至没有很好地观赏万山丛中花山巍嶷的整体景象和浩浩的左江赐予它的自然本色,没有听听人们讲述花山古老的传说。

后来我查阅了关于花山的史料和诸多专家学者撰写的论文,才知道花山崖壁画有许多扑朔迷离的问题,人们还在不断地探索,还未能轻而易举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想想那时我是多么幼稚,只看到花山崖壁画宏大的画面,却没想到它辽远神秘的历史。不过,如果把花山崖壁画比喻成一本书,我只看到书的序言,便在内心燃起一种刨根究底的幻想。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便迷上了花山,一定要找机会重览花山,认真品读花山,补上这一课。

机会像猜透我的心思一样,20世纪80年代末,我调到南宁地委工作,花山就在身边。那年,春暖花开时节,我们乘坐一艘游船顺左江流水而下,从上游龙州县岩洞山崖到下游的扶绥县青龙山崖,实地考察沿江崖壁画。喀斯特地貌使左江两岸奇峰耸立,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山峰,苍松翠竹绿茸茸地遮了一层绣幕,一派雄伟的景象。近岸的悬崖峭壁上分布着一处处古代岩画,大家不顾乘船的疲劳,仔细观察每处岩画,争先恐后地拍照。一路上请随行的专家为我们讲解:左江崖壁画绵延长达二百多公里,目前已发现崖壁画分布于七十九个地点一百七十九处,形成一道规模壮观、气势恢宏的崖壁画长廊,被称为“左江崖壁画”。花山崖壁画以其规模宏大、画像众多、种类齐全而举世闻名,成为左江崖壁画的代表。壮语称崖壁画为“岜莱”,意为崖壁上有画像的山。花山临江一面金字塔形的崖壁上,留存可辨认的画像一千八百多个,以人物居多,小的人像只有三十厘米,最高的达三点五米,形体高大雄伟。据研究,花山崖壁画是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壮族先民所创作、绘制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崖壁画用的赭红色颜料,据现代科学方法鉴定、分析,是赤铁矿粉,以动物胶调和,这和我国古代使用的颜料、黏合剂相吻合。至于这些画像是怎么描绘上去的、具体内容等诸多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仍在探讨之中。

我坐在左江畔上,静静地看着缓缓东逝的江水,眺望着远处绿树掩映的村寨,听江畔那肥壮牛羊啃草声,山花盛开散发阵阵芳香,水光山色相互辉映……一切是那么宁静、优美、古朴、和谐,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遥想花山远古的景象:壮族先民们一代接一代地在左江两岸生息繁衍。时而生产丰收,人丁兴旺,生活平安;
时而灾祸降临,生产歉收,饥寒交迫,家破人亡。人们长期生活在祸福难定、吉凶未卜的环境中,对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及社会矛盾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有幻想祈求上天的恩泽保佑。于是便将幻想中能征服自然的英雄或能保佑人间的神灵及族群崇拜的图腾绘制在崖壁上,作为祈求消灾避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寄托与信仰,每年都在崖壁画前举行祭拜活动。这些岩画历经千年风吹雨打,依然保存下来。这些遥想带有天真烂漫的色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花山崖壁画和其他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样,都是起源于人们的劳动实践,是多彩的社会生活的积淀,壮族先民用聪明的才智、丰富的想象、真实的情感,绘制出来的艺术画面,它是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岩画艺术上的奇迹。想到这里,我内心深处增添几分自信与自豪。

历史,谨慎地揭示着自己的秘密,章章节节地给人们上着深沉的课,留下无数不朽的珍贵遗产。为了解开花山崖壁画之谜,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花山文化的考察与研究,先后组织了多次规模较大的考察研究活动。其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人数最多、层次最高的当属1985年4月那次。当时,自治区人民政府邀请了全国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历史、考古、民族、美术、民间文学等十二学科的八十名专家学者参加考察,历时三个多月。这次考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后来深入开展花山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之后区内外专家学者连篇累牍撰写论文,纷纷对花山崖壁画发表真知灼见。然而对崖壁画所反映内容的解释仍无权威性的定论。

前些年,我和广西桂学研究会同人到云南考察民族文化。在丽江市我们参观了纳西族人的村寨。纳西族是丽江的主体民族,他们的先民创造了一种介于原始图画文字和甲骨文等象形文字之间的“图像形文字”,并用这种独特的文字,书写了数万卷的纳西本土宗教东巴教的经典,如今被世界十多个国家收藏,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一幅幅壮丽神秘的人文画卷。丽江以文为魂,如今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地领导激动地说:“是文化成就了丽江。”这话打动了我们的心。

遥想花山,这块凝聚着壮族先民创造力的文化瑰宝和南国壮美山水风光的圣地,却无法引人注目、流连忘返,实在令人费解。历史文化价值属于可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花山文化具有集壮美、古朴、盛名、独特及可开发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价值,为何没有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症结在于我们如何从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层面去评估、宣传、推介其文化价值,能给人们以吸引力、冲击力和感召力。在喧哗浮躁的今天,人们希望有一处僻静之地,让自己浮躁的心灵得以休憩,同时又得到历史人文的熏陶。花山完全可以成为最佳的选择。有专家认为,按照大文化的理念,自然风光是文化,文物古迹是文化,动物植物是文化,衣食住行、养生长寿也是文化,花山的文化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空间将极为广阔。文化遗产是在人与自然、社会等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遗产传承既要强调保护,也要探索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其融入当代人类的文化与生活。这些至理的论断,值得决策者们参考。

在昨天、今天和明天组成的历史系列中,只有今天才是实体。过去的存在,是历史的现实,不忘昨天的历史,就是把今天奉献给明天。当我几度肃立于花山脚下,凝视着它那气势雄伟、耐人寻味、百思不得其解的画面,遥想它远古的沧桑,依稀感到有些模糊含混,有些惆怅。远古时代,岭南开发迟缓,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又历经战乱、劫难、迁徙。关于花山崖壁画包含的社会内容,历史文献记载极少,可供查考的资料奇缺,就是已有的文献记述和民间口传心授,也是充满着神秘的色彩,都不足以为论证的依据。要确切地有权威性、科学性地解释花山崖壁画的含义,绝非易事。今天我们在继续开展花山崖壁画研究的同时,加大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力度,把纯史学研究变成现代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研究,提高它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花山文化将因此闪烁新的光彩。

花山,极富浪漫而神秘的历史文化色彩,它不仅诱发起史学家的好奇,也会撩拂起作家的灵感。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花山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从左江走出来的作家、艺术家英才辈出。花山是壮族文化的发祥地,是广西民族艺术人才的摇篮。记得20世纪70年代初,《广西日报》文艺副刊征集刊名,在众多应征的刊名中,经评选“花山”列为榜首。我常常把花山视为广西文化的根源与血脉。1996年5月20日,区党委宣传部为了集思广益,研究广西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文艺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邀请二十多名青年作家、艺术家在花山召开座谈会。这次青年文学艺术座谈会,后来被称为“花山文艺座谈会”,并认为是“拉开了振兴广西文艺的序幕”“广西文艺以新桂军的整齐阵营,迈开了跨越式发展的步伐,从花山脚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迎来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繁荣昌盛的艺术春天”。我在后来写的一篇散文《难忘这段情》中这样记述花山会议:

初夏的南国,莺飞草长,都说这样的日子是郊区的最好时节。我和二十多位文艺青年一块到花山壮族山寨召开文艺创作座谈会。青年们的笑容如初夏的阳光一样灿烂,如清朗的月亮一样明净。我们坐在寨前的草坪上,探讨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商量振兴广西文坛的措施,勾画八桂文学发展的蓝图,憧憬八桂文苑繁荣的前景。大家心情轻松愉快,畅所欲言,用心去思考,真诚地交流,仿佛在和秀丽的花山对话,与散漫的浮云携手,随滔滔的左江水奔流。

每当我回忆起与年轻的文学桂军们相处的岁月,深深感到,任何感情只有在自然的时候才有价值,越是自然的东西,就越是生命的本质,越能牵动人至深的情感。

我习惯从文化的层面和文明的视角遥想花山。花山崖壁画是壮文化的灵魂,它悠远的历史和神秘的色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2011年广西桂学研究会“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课题组,采用城市抽样调查、高校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在回收的三千四百多份有效问卷中,花山崖壁画高票列为最有影响力的广西文化符号。20世纪80年代,在花山崖壁画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广西区、地、县便积极创造条件,申报花山崖壁画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和积极申报,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届会议上,花山崖壁画成功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既是广西,也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的空白。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

我好奇地阅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花山崖壁画的评语:左右江岩画符合《世界遗产名录》项目列入标准第三、第六条标准,即“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读完评语,我为中华民族文艺强大的创造力和创造的辉煌成就而骄傲,为人类以有理想、有信念、有希望和对未来的追求并创造的文明而自豪。不同凡响的创造和持之以恒的勇气是值得尊敬的。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只有在他每次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应该进行写作。”如今,我已过古稀之年,记忆虽然渐渐飘逝淡忘,但生活在风云际会的时代,依然带着欣慰和激动的情怀,不由自主地回首。文学就是怀旧,记忆是作家的眼睛,回首时,在雾里、云里,于朦胧处,依然看到灿烂的星光、火红的太阳。于是我提笔写下这遥想花山的情绪和粗浅的思考,只当为八桂文艺事业之繁荣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花山广西文化“五花山”的由来第二课堂(小学版)(2022年5期)2022-05-26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题花山寺壁文苑(2020年7期)2020-11-22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广西尼的呀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花山恋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花山追梦歌海(2016年5期)2016-11-15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广西诗歌五人谈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