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探析

陆鹏飞 姜宝林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战略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对科技创新作出一系列顺应潮流、符合实际、合乎规律的重要论述。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科技创新、为什么要科技创新、如何推进科技创新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未来中国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提供了遵循。我们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重大价值,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追求真理、求实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理论成果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伟大的历史杠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否则,只能是观念或知识形态上的潜在生产力。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苏维埃俄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及理论探讨中,提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1],“利用先进的机器和科技,可以发展良好的经济,同时阶级关系良好,那么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思路就是正确的[2]”等重要观点、重要论断、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技术革命”[3]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思想,发出“向科学进军”[4]的伟大号召,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仅10年左右的时间就取得了“两弹一星”、电子计算机、射电望远镜等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奇迹,维护了国家独立、尊严和安全。可以说,毛泽东的科学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1978年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纲挈领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能不能高速度地发展科学技术, 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和国防,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关系我们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5]

伴随着《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中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屠呦呦、袁隆平等一批青年科学家在青蒿素治疗疟疾、籼型杂交水稻培育等研究方面获得了骄人成果。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试验、亿次计算机“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取得新成功、实现新突破。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中国对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全速追赶的重要论断,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高瞻远瞩的论断,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作用作了及时、准确的理论概括,还为日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找到了合适支点。

(二)历史逻辑:汲取经验、再创辉煌

历史逻辑是对理论发展历史渊源和历史规律的遵循和坚守,是历史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形成,是在汲取我国和世界强国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理论演进的必然结果。“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我国曾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是,明代以后中国却屡错发展良机,慢慢滑下世界之巅。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6]。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味深长,振聋发聩,一语道破关键所在。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占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领先的科技及高端的人才。

近代以来,世界上发生过五次科技革命,其中,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革命。一次次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新产业革命,促使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发生重大变革,生动演绎了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基本路径。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作为近代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英国凭借坚实的牛顿力学科学理论基础和伟大的瓦特蒸汽机创新技术,成功掀起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据相关数据显示,当时英国工业生产能力达到了全世界的40%以上。这一期间,瓦特蒸汽机技术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美国人富尔顿1807年将瓦特蒸汽机运用于轮船上,建成“克勒蒙特”号汽船,开辟蒸汽动力船新时代。英国人斯蒂芬孙1814年把瓦特蒸汽机装在火车上,开始陆路运输的新时代。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期,由于“自馈式”直流发电机、内燃机的两大发明,德国抢抓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化工材料研发等重要发展机遇,成功超越英、法强国,迅速跻身世界工业强国之列。在此期间,电话、电灯、内燃汽车、无线电报、飞机等相继问世并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德国、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垄断组织加速形成,资本输出也具有特殊意义。20世纪50年代,人类社会发生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子计算、信息网络的出现,涉及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诸多领域。到20世纪中后期,美德法英等国家进入工业化成熟期,日本在这个阶段抓住了机遇,1968年凭借1419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实现经济腾飞。

(三)实践逻辑: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在一起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更是根植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从历史进程和现实实践看,科技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10年,毫无疑问,是中国科技进步最快的10年,作用和影响力持续攀升,快速完成理论到实践的积累,根本上实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再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在2021年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及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7.7万亿美元。2013—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但以我国目前经济规模总量看,单纯依赖投资驱动和资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很难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长远看,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同时,宏观数据表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资源瓶颈制约会更加凸显,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需求将会持续升级,能源供应保障任务会更加繁重、风险挑战会更加复杂。应对这些新变化,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强化科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新动力,进而实现科技强、技术强、经济强、国家强。

(四)倒逼逻辑: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客观分析了当前中国所处内外环境的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强调推进科技创新,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形势所迫。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特别是大国战略博弈中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会给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多不确定因素,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要遭遇的一个“坎儿”,更是必须迈过的一个“坎儿”。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会倒逼我国产品换代、技术焕新、产业升级。为此,必须牢牢把握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正视国际环境变化,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今天,国际形势的变化使我们看到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从内部环境看,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阶段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质量并非速度,强调的是结构优化并非规模扩张,强调的是创新驱动并非要素驱动。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最根本是靠科技创新。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科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科技创新更是生存问题,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

因此,通过科技创新可以部分替代或完全替代传统资源、改变要素组合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建立起产品、应用、服务等新优势,增强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放大生产力各要素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所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必须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

(五)演进逻辑:把握规律、运用规律

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引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日益加深,必然会引发国际分工重大调整,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关键变量。一个国家一旦在某个科技领域领先或落后,就可能发生竞争位势的根本性变化。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国际思维,站在长远发展大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把握难能可贵的战略机遇,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赶超新突破,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把握住了近代以来世界五次科技革命的规律与新科技革命的主动权。随着社会信息化加快推进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各类创新要素和科技力量有序流动、高效配置,科技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和包容,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必然引发更深刻、更剧烈的变革。

首先,宇宙演化、物质结构、意识本质等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着新的科技突破。其中,在物质结构方面,科学家已经能够对单粒子和量子态进行调控,量子世界的探索开始从“观测时代”走向“调控时代”。在意识本质方面,探索智力的本质、了解人类的大脑和认知功能是当代最具挑战性的基础科学问题,一旦突破,将极大深化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会引起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新的革命。在宇宙演化方面,作为21世纪物理学的两朵“新云”,暗物质和暗能量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可能引发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

其次,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加速进步,人口健康和医疗卫生领域孕育重大突破和产业发展。其中,在清洁能源领域,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兴起,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第四代核能系统、大规模储能以及动力电池、智慧电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能源技术加速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友好的方向转型。在先进制造领域,以智能感知、智能控制、自动化柔性化生产为特征的智能工厂大量涌现,3D、4D打印技术加速发展,先进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个性化订制、柔性化生产、制造业服务化等,成为制造模式的新趋势。在人口健康领域,精准医学、癌症治疗、干细胞和再生医学、脑科学研究等是目前的前沿热点方向。

最后,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颠覆性前沿技术成为经济、社会与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主导力量。一方面,从“互联网+”到“智能+”,大数据主导的时代使经济活动更加灵活、智慧,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以芯片和元器件、计算能力、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在一个实现重要突破的关口。

(一)战略地位:创新引领、科技争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之高、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时期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国内视野来看,“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7]。“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8]。“综合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9]。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痛点和堵点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点和重要支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10]。对于科技创新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中的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语中的。

为此,只有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各项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才能在某些领域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方向,赢得国家发展与安全的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此外,要顺利实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远景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补齐短板、打造长板,加快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道路。

(二)目标方向:强国建设、四个面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1],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是立足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实际做出的正确选择,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道路自信和使命担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鲜明地回答了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朝什么方向努力的问题,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发挥着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是管根本、管长远的“牛鼻子”。没有前沿科技的突破,其他“三个面向”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面向经济主战场,就是要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国现在已经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的爬坡期。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三项变革”,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只有让科技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动能转换,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国防科技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必须在颠覆性技术、非对称技术等核心技术上超前部署,加速攻关,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发展,推动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同时,在一些关键工业技术、重要装备等关系国家需要和需求的领域,必须发挥基础研究原动力作用,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加强专业理论研究和突破,注重实践性转变,尽快把现实问题理论化,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要坚持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创新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更是生命安全的首要前提。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可以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科技创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符合民心、顺应民意,确保群众利益最大化,赢得民心民意,这也彰显了我国政治优势。

(三)价值立场:科技为民、科技向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12],“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13]。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宣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了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征途上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明确回答了科技创新“为什么人”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繁荣发展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带来新变化。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等高端装备国产化替代取得重大进展,临床需求不断满足,患者治疗费用大幅减轻。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加速完善,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煤炭清洁高效燃烧与清洁排放、钢铁行业多工序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全国空气质量有了显著改善。与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微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4.8%、降至30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6.3个百分点、达到87.5%①。全国首例新冠病毒毒株成功分离,百余款核酸检测试剂成功研发并获批上市,数款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疫苗接连获批并获得百余国使用。伴随着品种创新工程、科技丰产战略的成功实施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运用,十年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粮食迎来第十八个丰收年。国产大飞机C919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时速1000公里/小时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创造了大质量超高速电磁推进技术的世界最高速度纪录,5G向规模化应用稳步迈进,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

(四)实施主体:人才为本、人才优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后,又提出的一个第一。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任务中,科技人才的作用功不可没,科技人才效能显著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任务能力持续增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连续多年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科技人才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结构不优,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人才政策不完善,教育改革内在动力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当今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呈现出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加速向美国等发达国家集聚,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日益严重,供需矛盾愈加突出,落后国家、新兴国家、发达国家更加趋向将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作为一种战略选择,竞争重心持续上移,全球人才跨国流动不断加剧,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凸显等鲜明特点。长期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吸引集聚人才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并且在高科技、人才、出口等方面不断加大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打压和封堵。为此,必须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世界创新高地。

(五)关键环节:成果转化、成果转移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重要作用的关键环节。

首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些发达国家,都是将创新创业作为实现新旧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源泉和关键举措,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创造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经验。事实证明,科技创新创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和重要载体。其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健全创新治理体系、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当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能够牵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为加快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等奠定基础。最后,促进科技成果有利于抢抓科技革命机遇、把握产业变革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领域中的创新突破将层出不穷,要以率先形成未来产业的战略愿景为牵引,加快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多次强调“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对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2021年,全年签订技术合同项数67.1万项,较2012年增加38.9万项。签订技术合同成交总额3.73万亿元,较2012年增加3.09万亿元。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56万元,较2012年增加328万元。②其中,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交易额占全国总额一半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实现“量质提升”。同年年底,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总数超过1.5万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6277家、众创空间9026家,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当年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孵化企业21.6万家,服务创新创业企业和创新创业服务团队45.4万家,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人数498.3万人,吸纳大学毕业生近50万人。③

(六)方法路径:体制改革、自主创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为了促进科技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体制调整、优化、重构的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可动摇的方向。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也正是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体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14]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速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

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持续强化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动员和凝聚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加速形成整体优势强大合力。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二者的边界,有效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着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以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加快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合理集聚,加速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其次,要抓好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的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在项目评价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上,要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断突出对科技人才政治纪律、科学精神、学术道德、廉洁自律、感恩奉献的评价,推动建立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实际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鼓励支持科研事业单位先行探索多元多样的薪酬体制,持续优化科研队伍结构,不断提高科研队伍素质,切实增强科研队伍能力,全力保障科研人员的合理待遇。

最后,要把转变科技管理职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推动科技体系由“研发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减少科研活动的微观的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要进一步解决好“标准太高”“要求太严”“管的太死”等科技工作者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理论价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结合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基本原理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科技创新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既有继承,又勇于创新。

(二)历史价值:汲取力量、续写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汲取了我们国家和世界强国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为科技创新生生不息奋斗百年路的重大成就和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15],“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16]。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正是基于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科技发展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而创新发展的理论。

(三)实践价值: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路径、注入了强大动力,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提出“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7],“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8]。“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19],“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20]等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为我国科技创新擘画了在目标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在摆位上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战略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方向上坚持“四个面向”要求、在路径上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宏伟蓝图。

(四)时代价值: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当前形势下,各国科学家尤其需要开展新冠肺炎药物、疫苗、检测领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国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1118个联合研究项目获得立项支持,53家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的联合实验室启动建设。④“国之重器”高铁、菌草技术、新冠疫苗等创新成果普及各国人民,为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注释:

①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报告:2021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优良数达87.5%[EB/OL].(2022-08-30)[2022-10-21].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840450.shtml.

②数据来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M].光明日报,2022-06-07.

③数据来自:我国创业孵化载体已覆盖全国95%县以上地区[N].中国青年报,2022-09-16.

④数据来自:中国政府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 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EB/OL].(2022-10-09)[2022-10-23].http://www.gov.cn/xinwen/2022-10-09/content_5716806.htm.

猜你喜欢科技发展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笔中“黑科技”学苑创造·B版(2021年2期)2021-03-15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11期)2019-01-21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5年10期)2016-01-20“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