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视化分析的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王 石,张 宏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本世纪初,教育分众化概念进入大众视野,2009 年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被正式提出,根据教育对象的特征实施有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达成共识。实际上与“分众”的内涵相似的概念如“差异化”“个性化”和“精准化”等已经较早被用于教育领域,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笔者借助CiteSpace(6.1.R2 版本)对国内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年发文量、发文期刊、作者及所属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共现分析,试图发现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基本样态、演化脉络及发展趋势。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以“SU=(分众+差异+个性+精准)* 思想政治为检索式,以2021 年7月31 日为时间节点,共检索到文献122 条,手动去除书评、会议通知、通讯等非学术文献,得到有效文献109条。其中最早发文出现在2000 年,文献时间跨度22 年。

(一)年度发文量分析

通过绘制各年度该领域发文量的分布趋势图(图1),可以看出,国内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总体上呈现上升的态势。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2000-2008)。“分众”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始于2000 年,倡导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阶段的发文数量较少。二是发展阶段(2009-2018)。这一期间的发文量加快增长,虽然少数年份略有下降,但总体年均发文数量维持在5 篇左右。这一阶段的研究使得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接下来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壮大阶段(2019-2022)。这一时期的发文数量有明显增加,同时该领域的研究已经由概念阐释、必要性分析向实践路径与模式构建转变,研究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可以预见,未来该领域研究会获得更多学者的青睐。

图1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年度发文量统计

(二)发文期刊分析

“分析研究成果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借助CiteSpace 统计分析,发现收集的109 篇文献,共发表在57 种期刊上,将其中载文量2 篇以上的期刊,以发文数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生成图2。可以看出,发文量排名前四的期刊依次为《思想理论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育与职业》。从期刊来源看,思政教育类核心期刊是发文的主阵地,但职教类期刊《教育与职业》和综合类社会科学类期刊《湖北社会科学》《黑龙江高教研究》《理论与改革》等发文数量也较多。这说明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越来越被学术界所关注,它的理论发展域和信息传输点正在不断扩大。

图2 总发文量2 篇以上的期刊统计

(三)研究作者分析

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该领域发文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图3),可以清晰呈现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经统计该领域研究共有作者164 人(含一篇文章有多位作者):发表文章最多的为学者李芳,3 篇;
发表文章2 篇的有学者曾盛聪、朱继光、陈步云、张润枝、李亚茹、王丽鸽;
其余作者均发表一篇文章。因此,结合图3 可以看出,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多数学者只发表文章一篇,缺乏持续、稳定的研究群体,不排除有蹭热度现象存在。同时,虽然李亚茹、王丽鸽、吴春梅等少数几个团队之间有一定的合作,但都为校内同事之间或师生之间合作,真正跨学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依然很少。从长远来看,这种分散、独立的研究状态,不利于研究的可持发展。

图3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

(四)研究机构分析

“对某个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的机构发文量进行数量统计分析,能够揭示所研究领域的主要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便于其他研究者可以更快地了解这一研究领域。”[2]根据Price 教授提出的公式M=0.749(Nmax)1/2(M 为发文数量,Nmax 为最多论文发表数量),由表1 可知,当前Nmax 为7,计算出M 为2.62,因此发文量在3 篇以上的机构,即可被认定为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机构。据此可以确定该领域研究核心机构仅5 个,一共发文19 篇,占总文献数据的17.43%,未达到普莱斯定律①普莱斯定律为衡量各个学科领域文献作者分布规律的定律,即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该领域核心研究群体所撰。规定的50%,由此可以得出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未能形成核心研究机构群,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足,且多集中在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明显偏少。

表1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机构统计

(五)高频关键词和高频中心词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聚点,是文献获得检索的主要指标,借助CiteSpace 对该领域文献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图4),可以根据图中节点的大小看到,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为分众化、大学生、分众教学、个性、思政课、教学方法、精准思政、差异、精准教学等。在CiteSpace 中,衡量关键词学术价值的另一个核心指标是关键词的中心性,中心性可以表现“该关键词在整个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转折性意义和枢纽作用,中心性越高越能体现出该关键词的重要价值”[3]。因此,我们通过处理得到中心性数值大于0.03 的关键词排序表(表2),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我们将部分意思相同的关键词进行整合优化,结合CiteSpace 对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从而确定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热点为六个主题。

表2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排序表

图4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一)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研究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教育实效的一种模式,是解决教与学精准匹配的一种方法。分众教育源于分众传播的理论,承认受众的差异性,将“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转变为“多对多”,以增加传播的针对性和接受度。“分众”思想进入教育领域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宋代朱熹进一步提出“圣贤施教,各应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4],最终达到“不弃人”的教育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也推行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分众化实践,将教育对象区分为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等群体,实施差异化的思政教育。学术界明确把“分众”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在2000 年以后,其表述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和“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等。目前学界尚未对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给出明确定义,而是从分众、分众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分众教学等方面,运用层层推进的方式阐述其内涵。有学者从教育方式改变的角度来理解分众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分众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分众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于改变大水漫灌的教育方式,形成分众滴灌的教育模式。”[5]有人根据分众教育实施过程来界定,认为“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思想状况、精神需求等区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有针对性地选择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载体与教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6]有学者认为分众手段之所以能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主要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分众教学就是“基于数字画像的精准教育推送”[7]。有人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受众的专业背景相结合的角度理解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的知识背景、实践方向和角色转变,以适应不同群体特征的思政课教学[8]。

(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分众化思政课教学从研判学情出发,从重视学生的普遍性转化为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和善用差异,突出需求导向,着眼于精确定位、差异施教和精准输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接受度,从而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关于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现有的相关研究一般从分众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中得出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或者从分众化教学的自身特点中提炼其价值;
也有从总结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困境中确立分众化教学的必要性。有学者提出与传统思政课教学相比,分众化思政课教学可以化解授课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泛化、学生听课率不高的问题[9]。有人认为分众化思政课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未来思政课教改的重要方向[10]。有研究者指出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教师授课缺乏针对性,思政课缺乏亲和力等困惑,可以用分众化思政课教学来化解[11]。有人认为分众化思政课教学进入教改实践源于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和大数据的技术成熟,前者是分众教育的驱动力量,后者构成教改的支撑力量,两者共同塑造了分众化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必然性[12]。

(三)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分众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差异在于区分受众、因人而异、按需定制,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实践中需要解决学情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问题。学情分析是判断学生知识水平、兴趣指向、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愿望诉求的过程,是分众化教学的前提。关于学情分析,有研究者认为需要精准刻画学生状态,运用大数据手段挖掘和分析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倾向,为每一位学生进行数据画像[13]。有学者则认为收集所有学生的数据,刻画每一位学生形象的成本较高且缺乏可行性,可以按照专业背景、生源区域和学生性别等标准划分群体,再对各群体进行学情分析[14]。有人提出学情分析要防止“单方面预设学生的情感与需求”,应构建以主体间性为理念的“‘我—你’间理解型交互式关系”,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价值倾向和真实诉求[15]。教学内容是课程向受众输出的信息,由于思政课的特殊地位,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不能因学生的偏好增加或减少。如何让要求统一的思政课教学灵活适应差异化的学生群体,有人认为可以通过课前收集学生在线预习的关注话题,形成教学议题,教学过程中用学生关注的议题串联教学内容,达到完成教学任务和契合学生诉求的双重目标,称之为“议题式思政教学”[16]。有学者认为分众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教学载体上,相同的内容面向不同群体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载体,如典型案例、新闻视频、名人故事和数据资料等,这样既满足学生的接受偏好又不至于增删教学内容[17]。有研究者认为应该用精准供给的实践渠道引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差异化,推动思政课实践与专业实践相融合,构建思政实践教学校企协同机制,体现校企双元育人,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各自熟悉的领域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愉悦感”[18]。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教与学的关系上,教法是因变量、学法为自变量。教学方法同时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关于分众化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人提出根据学生认知层次和学业水平确定分众群体和相应的教学方法[19];
有学者认为教法的使用应取决于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科背景[20];
还有研究者则强调教学方法需要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匹配,不同学生群体之间不应该有明显的教法界限,学习的不同阶段和教学的不同环节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法[21]。

(四)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差异化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对象存在差异。国内学术界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关注学生在天赋、智力、性别、地域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时提出相关的教育策略和教改概念,如针对性教育、区别教育和教育应答等。本世纪初,有学者开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差异问题,提出了“差异思想政治教育法”“差异化思政课”和“思政课差异教学”等教改举措,这些措施逐渐统一为“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一是从教育有效性的角度来看,认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客观上存在差异,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应施以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22];
二是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角度来认识,认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特点采取差别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按其特有的方式发展”[23]。对于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承认差异、照顾差异、塑造差异、培养个性”[24],从而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
有学者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认识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如流于形式、师生倦怠和教育失效,提出差异化教育是解决“师生分离”的“有效粘合剂”,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25]。关于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有的高校强调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思政教育内容、方法和话语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设计,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26];
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突出性别差异,根据男女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偏好和思维方式进行差异化教育[27];
也有人关注城乡学生的差异,依据不同地域学生的特点设计教育载体和话语形式[28]。

(五)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强调共性即形成普遍适用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的效率;
重视个性则是塑造针对不同特点学生的教育载体、方式和模式,提高教育的效果。上世纪80 年代,学界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前期,人们关注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不应扼杀差异。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转向研究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培养与塑造。2000 年后人们开始注重根据不同个性的教育对象来改造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形成了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这与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达成了共识,并成为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研究方向。一般认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对象的个性和特质为基础,依据教育对象的差异化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推动教育对象个性化发展的教育[29]。由于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也能为量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支撑[30],这使得个性化思政在理论上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同时在实践上得到了相应的应用和推广。关于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有人认为要降低思政课授课人数的规模,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便于教师捕捉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分众化教学[31]。有研究者提出构建基于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消除学生的距离感和心理压力,真实张扬自己的个性和需求,从而建立个性化思政的学情基础[32]。还有人利用大数据来量化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数据画像,实现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分类分众,实施定制式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31]。

(六)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世纪初,精准化思维最先运用于商业营销领域,后逐渐运用于农业的精准化管理,2016 年“精准扶贫”一词在大众媒体中被广泛使用,精准思维成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特征之一。与此同时,“精准化”开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手段,也是分众思政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一般认为,大数据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时代,精准思政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以数据统计分析为手段,实现精准育人的过程[33]。建立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的学情分析,可以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据此可以实现“一类一策”甚至“一人一策”的精准化教育方案。精准思政是建立在互联网数据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可以化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存在的“供需错配”的矛盾,达到“以需给供、供需匹配”的良性状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在精准思政实施路径方面,有人认为数据平台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是精准思政的基础,健全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研判和决策系统、评估和反馈系统是落实精准思政的物质条件[34]。有人提出精准思政关键点在于精准理念的培育和数据治理能力的提升,应着力提升教育主体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35]。也有研究者认为实施精准思政要关注数据的妥善使用、重视隐私保护、明晰法律边界,这是精准思政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36]。

(一)研究成果

相关研究呈现稳步升温的趋势,相关学者和机构数量持续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研究内容方面,2000 年以来国内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呈现持续性和分散型特点。分众化教学始终是思政课理论关注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从业者提高教学实效的突破口。但从近年来的研究数据看,相关研究并没有聚焦,而是形成多点分散的态势。研究者一般从自己的关注点和教学实践出发,构建研究目标和路径。目前主要研究热点包括: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价值、路径研究,以及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以上六个研究领域中,前三者关注度逐渐降低,后三个主题则一直被思政教育从业者重视,特别是“精准化思政”有可能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二)不足

第一,研究视野待拓展。现有的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指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多样化特征而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未来应该将分众化思维运用到中小学德育以及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前期的研究结论和路径探索为将来在更广范围实施分众化思政奠定了基础。大学生存在家庭背景、价值取向、专业特征等差异,这是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中小学生具有性格志趣、能力特长、智力水平等方面的不同,这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企业员工也有工作岗位、社会关系、个人经历的差别,这也需要开展因人而异的教育,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研究内容待深化。现有的研究关注教育对象的分众,没有考虑教育者的分众。由于分众化教育源于传统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即根据学生的差异,教师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这使得研究者在探讨分众思政时也将分众的对象局限于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有理论型的、实践型的、善讲故事的、善讲道理的,以及各种学科背景的差异,将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差异化的安排,精准对接相应需求的学生群体,可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上的人尽其才。在教育内容上,根据教师的知识背景和研究兴趣确定其授课专题,即专题化教学,可以做到教育者能力发挥最大化,这也是教师分众化的实践形式。另外,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多停留在传播学理论的迁移,源于哲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理论支撑较少。分众教育思想只来源于分众传播的观点,可能导致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我们需要在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广泛寻找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的特殊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可以成为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
教育学中的“主体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是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佐证;
心理学中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不同方面描述了个体差异化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心理学理论支持。

(三)未来研究展望

1.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研究

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是做好分众教育的基础。从教育对象角度来看,由于两类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普通高校实施分众思政,需要突出学生的思想状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高职院校则需要强调学生的专业方向、家庭背景和兴趣偏好。从教育者角度来看,因为两类学校的教师在教育定位、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法路径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从而分众思政的实施环节会有所不同。普通高校分众思政侧重通过话题讨论、现象分析和问题探究等方法对接受众,高职院校则运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情境体验进行区别教育。

2.高职扩招生源的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职扩招最大的变量是社会生源成为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包含“退役军人、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我们称之为“新学生群体”。他们年龄较大、生活背景不同、价值观迥异,且分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教育部《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开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高职院校仍然采取传统合班授课的方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未来,按照“标准不降”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面向“新学生群体”的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高职生源多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分众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效应研究

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数据分析为分众思政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利用信息化技术科学精准对受教育群体进行分众,在学界已经受到普遍关注。未来,分众思政要在智慧教育平台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数据精准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精准教学设计,预设教学活动;
精准记录监测,实施教学干预;
精准教学测评,评估学生表现,从而打造分众思政的教育闭环。分众化需要信息化提供数据支持,教育信息化也受益于分众教育收获数据的丰富和深化。因为基于分众的问题探究、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都会更加充分和深入。分众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4.与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构建研究

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评价环节,建立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受到学界的重视,但目前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构建分众思政的评价机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价主体多样化。根据差异化教学的具体流程,应覆盖教育过程的全部参与者。第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方式需要对接针对不同受众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使教育方法与评价方式相适应。第三,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多维度采集数据,多角度分析数据,快速生成多维度学习效果分析报告。教师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打开突破口。

猜你喜欢精准思政政治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精准的打铁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