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艺术类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对策研究

摘要: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六稳六保”方针中,“稳就业”“保居民就业”被放在首要位置。202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国内外复杂环境、社会转变与学生家庭的代际关系、就业难度加大、产业退化萎缩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就业市场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加入“慢就业”“不就业”群体。受疫情起伏的负面影响,校内就业指导面临的严峻挑战前所未有,传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难以为继,引导毕业生科学就业、缓解慢就业现象的对策研究刻不容缓。文章在分析全国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慢就业现状,以山西传媒学院为例,对毕业生攻读专业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匹配度低、预期薪酬与就业现实差距大、就业环境与期望目标不相符等四类困惑,从高校顶层设计、数字化硬件保障、“党建+就业”和“两会”模式导入、专业心理辅导等角度,提出慢就业现象的应对之策,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障拥有“一技之长”的艺术类毕业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毕业生;
慢就业;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4-0066-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传媒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zsszsx136

2010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教育部等多部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出台了《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等政策[1]。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2019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2]。2020年,在新形势背景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批示,明确要求就业工作要抓实抓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同年,874万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历史峰值。随着疫情的多点暴发,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3]。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909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了千万大关,达到1067万人,规模和增量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在就业形势愈演愈烈的毕业生就业潮中,艺术类院校毕业生相当于拥有一技之长的优势群体,但近三年的就业趋势并不乐观。

艺术类院校毕业生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就业特点鲜明,就业类型和分配岗位较为灵活,灵活就业与其他形式就业率相对较高。

(一)更加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在择业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学生更倾向于找到与其专业相匹配且专业性强的工作岗位,希望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作出与精通专业特长吻合度相对高的职业选择[4]。此外,就艺术专业本身而言,由于专业设定的影响,其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专业的限制,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实现了招聘岗位的艺术化延伸,所以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渗透进各行各业的职业选择性更强。

(二)高自由度的价值实现方式

艺术类院校毕业生普遍具有创新思维,他们喜好自由,时常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难以接受传统、固定、受约束的岗位,有更多元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更习惯于灵活性强、工作弹性大的就业岗位。很多创业成功的95后、00后毕业生都毕业于艺术类院校,这类学生相对于传统专业学生,社会面抗打击能力更强,对世界保持开放敏感的状态,能够更敏锐地认清现实世界,抓住市场主体的现实需求。

(三)较为集中的优势资源

艺术类专业做到全国乃至国际顶尖水平的用人单位多数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中心城市,这些地方的就业形势和薪酬待遇也相对较高,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来说极具吸引力。因此,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往往希望扎根在这些地区,以更好地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经验,寻找理想的职业发展路径。

山西传媒学院作为中部地區典型的艺术类院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近三年来,山西传媒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在走势上看无内在规律可言,但结合当年社会形势和宏观就业环境,每一组数字变动背后其实都有章可循。

(一)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现状

在2019届毕业生中,超60%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62.73%),其中近三成毕业生选择在山西省内就业,服务本地经济发展。有7.07%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0.87%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0.79%实现了自主创业,未就业毕业生占到37.27%。在2020届毕业生中,超70%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为 73.14%,23.05%毕业生选择省内就业。灵活就业总体学生人数1283人,其中,本科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1263人(占98.4%),专科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20人(占1.6%);
协议和合同就业人数29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95人(占99%),专科毕业生3人(占1%);
有176人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本科毕业生123人(占69.9%),专科毕业生53人(占30.1%);
27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中,本科毕业生23人(占85.2%),专科毕业生4人(占14.8%);
505人待就业,150人暂不就业(均为本科毕业生)。

2021届毕业生中,以当年8月31日为时间节点来统计,有81.71%的毕业生落实就业。从具体毕业去向来看,“其他录用形式就业”为主要去向选择。毕业去向分布数据中,占比最大的前三项分别是其他录用形式就业998人(占42.76%)、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425人(占18.21%)、自由职业217人(占9.3%),其他去向分别是升学、西部计划、自主创业、出国出境、参加公招类考试、应征入伍等,占比均低于3.5%。

(二)山西传媒学院毕业生就业特点

从山西传媒学院的就业数据可以看出,近三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降反增,尤其是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升学公考等偏向更加稳定的工作去向占比逐步提高。

第一,艺术类院校毕业生相比其他专业院校如理工类高校,因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就业的方式與传统的就业方式完全不同,多岗位、多工种、多任务间的角色切换更加便捷高效。以艺术类专业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之后,既可以在大中型企业胜任广告策划岗位,又可以就职于中小微企业从事广告宣传工作,还可以自主接单设计微型广告,或者从事任职部门的企业公众号优化设计等任务。

第二,鉴于艺术类专业就业的灵活性和工作成果运用的广泛性,任职岗位一部分缘于工作单位塑造企业形象、对外进行形象宣传美化的需要,一部分由专门服务于其他实体单位的设计类企业提供。所以在新形势下,多数艺术类专业学生甚至可以不用去工作单位,对办公室场地没有固定要求,只要有一台硬件合规的电脑,就可以进行设计,网上操作、网上办公变得简易可行。这种专业的特殊性,使传统就业逐渐转向灵活就业及其他形式的就业。

第三,近年来,考公、升学、应征入伍、特岗教师开始成为高校学子的理想就业方向,并且倾向于这一类较为固定的职业选择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一方面,军人、教师、事业单位、国家公务员等职业选择在传统意义上具有更高的社会认可度;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很多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面对不稳定的经济形势,容易产生焦虑、畏难心理,加之山西省内就业主体多为95后、00后的独生子女,受父辈观念影响,不想远离家乡就业,所以倾向于选择本地、离家近且在体制内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

以山西传媒学院为研究样本,针对2021届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等问题,发放了1000份摸底调查问卷,最终有效问卷946份。经全面梳理总结,其影响因素和主要困惑主要有攻读专业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匹配度底、预期薪酬与就业现实差距大、就业环境与期望目标不相符等。面对2022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山西传媒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就业心理预期和现实存在差距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许多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择业计划没有清晰的认识,面对变故,心理抗打击能力较差,不善于应对临时突发情况。许多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家境优渥,又长期在艺术领悟力的熏陶下,内心敏感而偏向于追求极致,对入职后的从业环境和职业发展规划预期目标要求更高,在相对简陋普通的办公环境和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对工作产生厌恶心理,试用期辞职率较高。

(二)专业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相符

目前,大量用人单位都青睐于招聘到全能型多面手,不仅在专业技能上高人一筹,更要求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统筹规划等组织力、协调力上表现突出。因此许多专注于某一艺术特长的高校毕业生,在面对综合性要求更高的岗位时容易产生退缩的心理,也容易在多样化的工作中产生怀才不遇的想法,对工作提不起兴趣。

(三)疫情式受阻导致招聘人数缩水

经济全球化的提速换挡对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开设课程、实践模拟、常规实习等为主的定向培养理念已经跟不上现代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受疫情等的影响,2020年以来,长期处于“限流式”经营模式下,用工成本进一步提高,许多企业一改原定的招聘计划,大幅缩减用工量。即便是有用人需求的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更多,多数不愿直接吸纳缺乏实战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四)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区别于传统专业毕业生,其思维更加活跃,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面对常规应聘择业,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时间要求相对灵活的自由职业,且工作稳定性较低。

第一,受疫情影响原本计划出国深造、工作的毕业生,不得不留在国内,抢占了一部分就业名额,进一步压缩了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路径。

第二,山西传媒学院本省籍学生占比较高,受地域风俗和家庭观念的影响,多数学生不愿意外地择业,但省内对艺术类专业的需求较发达城市明显不足,因此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压力。

(一)顶层设计,构建全程化“大思政”格局

1.国家、地方以及各大高校为促就业、保就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值得肯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新就业形态”。报告还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调了就业优先的重要性,指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5]。中央层面的积极就业导向,无疑对提振毕业生就业信心、挖掘毕业生就业潜能非常重要。

2.全程化教育阶段,做好体系规划,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尤为重要

作为艺术类院校,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不仅要作为毕业班学生的必修课,更是高校在四年全过程课程规划中要从一而终做好的就业指导工作。

按照山西传媒学院的统一规定,在公共选修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将此项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进行系统化、模块化学习,对毕业生简历制作、个人素养提高、就业基本理论知识、就业市场相关专业分析、个人认知和市场调查等进行统筹指导,充分融入“大思政”课程体系。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就业指导课中学会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并对自身条件做全面评估,力求实事求是,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挥和发展的职业,要让学生们在课中从“我想干什么”的幻想型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型,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

3.为毕业生打造“绿色通道”

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严格用人单位审核程序,成为毕业生择业的过滤器。2021年,山西传媒学院为本届毕业生简化了毕业手续办理,在涉及毕业生所需报到证的改派和三方协议签订等材料方面采取程序简化、OA办公、云端签章等畅通便捷的方式,开辟就职“绿色通道”。

4.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

山西传媒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抓住春招關键期 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晋教学〔2021〕8号)和山西传媒学院文件《关于成立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山传院发〔2021〕23号)等文件精神,成立就业工作领导组。各二级学院推行“精准就业帮扶导师制实施办法”,持续推进就业工作“全员育人”工程,成效显著。

(二)硬件保障,实现线上数字化推进

1.设立就业指导办公室,建立智能面试平台

山西传媒学院设立就业指导办公室,各二级学院还设置了专门的就业专员,在原有硬件设备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化智能面试平台,将严格筛选后的合格用人单位纳入智能面试平台,结合山西传媒学院各个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特长,采用“小组式项目考核”形式,提高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新形势下适合山西传媒学院毕业生独特的工作模式,推动就业。

2.引进“互联网+”教育模式

在线举办多场“互联网+”创新创业“云课堂”讲座,为学生推送自主创业相关案例,搭建就业实习平台。结合当下数字经济时代背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做细致做扎实,借助全媒体时代各类APP,用短视频方式在毕业生中广泛传播就业信息和就业知识;
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建设一个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相互供需的信息化工作的云端服务,让招聘就业等系列工作不受新形势下外部环境的影响,使需求检索和信息实现有效对接,做到精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3.充分发挥山西传媒学院各二级学院设置的就业专员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信息技术量化就业对象的就业行为,收集、了解并积极对接有用人需求的社会岗位,与在校大学生个性需求进行匹配。深入挖掘高校毕业生个体的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亲和动机水平,帮助个体了解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主导动机类型,明确动机优势及适合的工作岗位,为其职业发展、自我成长与探索提供参考依据。

(三)多管齐下,创造就业机会

1.“党建+就业”模式

山西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结合往届毕业生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实践经验,在2021年提出“党建+就业”模式,带动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提高就业率。以辅导员为基层最小单元,就业党小组进行就业摸排,实现精准帮扶“一对一”,结合毕业生的特点制定专项方案,以先就业学生党员为引领,持续解决就业小组内毕业生遇到的困难。

2.植入“先就业,再择业”理念

当下就业呈多元化趋势,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从以前高校、企业设计部门以及传媒公司为主的主流就业方向,转变为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新就业模式。山西传媒学院积极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理念,要求毕业生调整心态,摒弃期望值偏高的“眼高手低”心理,不等不靠,不完全依附于学校引进工作机会,而是要根据自身能力特点,主动合理定位,了解社会需求,并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在竞争中发现机会,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山西传媒学院的“先就业,再择业”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放宽求职眼界,实现顺利就业[6]。

3.运行“宣讲会+招聘会”保障

2021年充分吸取新形势下的就业经验,为保障春、秋两季的正常招聘,山西传媒学院在上半年开设企业云端宣讲会,让毕业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提前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导向,提升理想就业的匹配度。2022年以来,随着山西省多链条扩散、多点暴发的疫情形势,山西传媒学院按照疫情防控最新要求,在校内组织召开了以就业小组为单元的线上招聘会,如山西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就业小组就有52家企业加入,289名毕业生参加,签约成功率71.2%。

4.举办应聘模拟大赛

山西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改变了以往辅导员“带队出去历练”的应聘形式,在大二阶段就开展提前演练,组织召开云端应聘模拟大赛。积极吸取用人单位选聘经验和人事招聘实操技巧,以毕业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好的招聘形式和组织经验引进来,进行本地化改进,量身打造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相关人员全程参与,并设置一定的定向招收比例。

(四)心理辅导,专注保驾护航

山西传媒学院将心理课程辅导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专门开设了针对就业的心理辅导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对心理咨询师实行就业期专人值班值守,开通网络云端心理咨询平台,便于毕业生随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毕业生就业焦虑。不仅如此,针对大四毕业生,还专门设计了个人抗挫折水平测试,从内在认知与外在支持方面,对毕业生各项能力进行系统分析,了解个体在面对逆境、创伤或压力时的复原能力,明晰个体复原力核心优势以及需要增强的因素,提供认知与行为层面的调整方向,帮助个体有效提升复原力。各二级学院在临近毕业季,积极营造宣传氛围,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站、短视频等全媒体平台,以新闻、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披露就业信息、解读就业政策、推动就业观念转变、影响和改变职业心态、督促学生发掘自身潜能等,为山西传媒学院毕业生实现满意就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目前,艺术类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短期内仍然需要克服疫情的持续性影响,面对多数企业招聘人数骤减的现状和年复一年日渐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智能化招聘”和“全技能应聘”将成为主流。虽然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但不可否认的是,招聘时间成本的降低、线上经济的繁荣和毕业生抗压能力的提高都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惊喜。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动员高校辅导员和就业专员力量,在辅助毕业生就业、畅通双向选择渠道、创造就业实习机会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引领毕业生在新形势下真正实现慢就业群体的逆风翻盘。

参考文献:

[1] 王卓亚,吴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体系之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0(16):158-159.

[2] 丁玲,万亮,凌明成.经济新常态下湖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体系的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152,164.

[3] 辛红,丛兰强.从辅导员角度出发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对措施[J].探索科学,2020(2):120-121.

[4] 陈亮突.突破艺术类高校“慢就业”困境的对策研究[J].未来传播,2021(5):98-105.

[5] 黄冰.通过勤奋劳动,人人都能实现自身发展[N].玉林日报,2022-10-19(02).

[6] 杜树霞.大学生就业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朱柯羽,硕士,讲师,就业专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慢就业毕业生现状伤心的毕业生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6年12期)2016-12-14“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环球时报(2016-11-25)2016-11-25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大众理财顾问(2016年8期)2016-09-28最“叛逆”的毕业生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