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旅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曾祥明 胡 元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3)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意旨遥深,蕴藏着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始终为民的坚定立场和怀瑾握瑜的崇高道德,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工程。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就是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熔铸在旅游产业上,以“红色”革命历史为内涵,以“红色”文化活动为载体,于旅游活动中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在乡村振兴的绿色试验场中用好红色文旅资源,将实践的触角伸及历史与现实,推动“红绿古新”融合发展,具有深刻非凡的时代价值与现实反响。

在乡村振兴大棋局下,突破传统旅游的藩篱,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挖掘并利用好红色文化价值,将在文化、产业、生态等各方面为新阶段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波助澜。

(一)红色文旅资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精神与灵魂,是乡村振兴最为重要的思想源泉[2]。乡村文化自信与复兴就是保存乡村原生形态,重建乡村精神传统,传承赓续乡村文明。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制度的逻辑结果与作为文化形态的检验标准,与旅游经济结合,共同构成驱动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红色文化因其长期盘附于中国乡村的特殊历史渊源和与旅游相融合的现实属性,是乡村文化自信与复兴的解构密码,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重要资源供给。一是有利于乡村红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红色文旅在乡村大地上融合发展的过程首先是对乡村红色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过程。对一系列红色革命遗迹、革命旧址、革命路线进行充分挖掘,并将其纳入乡村旅游开发体系,有效保护了红色文化土壤、重塑了乡村文化生态。二是有利于乡村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重点在保护,落脚点在传承。红色文旅资源丰富的乡村是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传承地,在旅游开发中因地制宜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党员培训基地等,让游客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助推红色文化产品的输出,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二)红色文旅资源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础。红色文旅脱胎于传统旅游产业,孕育于红色革命文化,使得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一是有利于乡村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本身就是在推动乡村产业由传统单一型向现代复合型转变。此外,采取恰当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食品加工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中,并利用旅游途径进行推广,在内容与形式上为传统食品加工业和手工业等增添红色元素、贴上红色标签,或者将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融合发展,以构建复合型产业体系,都是在有效利用红色文旅资源的基础上推动乡村产业的复合型发展。从产业性质上来看,红色文化旅游的兴盛带动了乡村休闲娱乐的发展创新,推动乡村产业由生产性产业向休闲娱乐性产业转变,并逐渐形成规模性产业。二是有利于乡村新兴产业的挖掘与培育。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融合第一、二产业,借助智慧服务,打造具有科技感、时尚感的文化旅游服务。推动乡村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既体现三产融合理念,又通过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方式孕育新的产业形态,从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3]。近年来,一系列新兴产业诸如生态有机农业、新能源产业、农村电商、农村媒体等涌入广大乡村,在与红色文旅资源的有机结合中催生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崭新业态。

(三)红色文旅资源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根。“两山理论”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遵循,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命题,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4]。生态振兴具体包括发展绿色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系统三大方面,乡村优良的自然生态与人居兴业环境是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依托。对红色文旅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需有健全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卫生条件以及绿色的生态环境作保障。正是这种需求,从反向推动了乡村生态振兴的蓬勃发展。红色文旅的实质是将乡村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地缘优势,并最终回归于造福人民,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新乡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乡村进行红色文旅开发的过程中,大面积红色革命遗迹被挖掘与修缮、绿色的乡村自然环境得到整饬与保护、古村落古建筑被重整与翻新、新型环保设施及理念在贯彻与落实。正是对红色文旅资源的挖掘利用,使得乡村生态建设在“红绿古新”的布局下大放异彩,村落间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持续推进,生态振兴取得丰硕成果。

乡村振兴与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红色文旅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向纵深处推进的过程,在取得可观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实然困境。

(一)开发宣传工作缺位

红色文旅资源助推乡村振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但同样也缺少不了开发工作的厚植深耕和宣传工作的举旗定向。然而,在当前的实施过程中,开发动力不足以及宣传动员不到位的现象依旧存在,严重影响着实际工作成效。其一,开发程度粗浅和模式守旧。一些地区的红色文旅资源开发仍停留在现象层面,注重“面子工程”和应付“政治差事”,缺乏研究性和深邃性,不能抽离出并达到质的高度,故而难以转化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动力。同时,对于新的开发模式诸如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融入依然存在边界感和陌生距离,新旧模式间壁垒依旧存在,融会贯通路径面临挑战,红色文旅资源开发场域仅停留于线下实境,线上的广阔土地未能有效开辟。其二,宣传手段单一和力度不足。部分地区的宣传手段仍囿于标语、广告等传统单一的形式,“互联网+”思维欠缺,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空间利用存在大量空白,多元化宣传路径有待开拓。同时,宣传的辐射面逼仄,力度不强、深度不够,未能形成全方位包裹的春风化雨式的氛围,空洞洗脑式宣传很难真正直抵人心,宣传推广效果难以达成。

(二)跨际间联动性不足

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不是一个孤立的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树立大局观与战略观,注重顶层设计和坚持系统性观念;
要树立整体性思维,注重处理好个别与整体的关系。红色文旅资源首先具有地域分布广泛与分散的特点,系统性观念和整体性思维体现在地域上就是要增强跨际间的交流联动,以提升一体化程度。然而,跨际间联动性不足恰是阻碍当前实践探索的绊脚石之一。这种不足具体体现在省际间、市际间、县际各乡镇间合作面积狭窄、互动交流欠缺、平台渠道匮乏、资源未能充分共享以及红色旅游与其他主题旅游共生性不强等。我国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总体上呈点块状分布,以集中型为主,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地区存在着资源空白,全域性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同时,一些省份如沪浙闽赣的经典红色旅游景点与其他景区的联动发展能力不足,景区间并未建立起良好的物质、信息及能量的交换与共享渠道[5]。正是这种跨际间壁垒的存在,使得各地红色文旅资源难以物尽其用并形成协同效应,各地的地缘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地区间合作缺口未能有效弥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其助推乡村振兴的步伐。

(三)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并非冲锋陷阵式地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全方位体系的综合保障,以充分发挥其作为维稳石和定盘星的作用。这种综合保障体系具体包括人力保障、财政保障、物质保障以及机制保障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的屏障网。然而,在红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着当前的实践进展。其一,人力保障欠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红色文旅发展和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动力泵。当前,在红色文旅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人才流失问题严峻,各阶段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缺口较大,人力资源严重枯竭。致力于红色文旅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人员存在大量缺位,投身于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领航与深耕式人才严重不足,连接二者的桥梁与纽带式人物更为稀缺,人力保障面临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考验。其二,财政与物质保障松弛。财政与物质保障主要体现于政府的直接投资或间接性的政策扶持等。当前,由政府主导下的投资渠道较为单一,与红色文旅产业相关的金融专项服务偏于传统化,政府相应的财政支出与拨送力度不大,与红色文旅相配套的交通网络、服务岗位、基础设施体系等依旧瘦弱贫瘠。其三,机制保障不足。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监督机制与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残缺或存在较大漏洞,深深制约着整个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基于红色文旅资源与乡村振兴存在高度的价值耦合,在一体化总体目标导向和整体发展态势下,为化解红色文旅资源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诸如开发宣传工作缺位、跨际间联动性不足以及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实然困境,亟需探索出与之相应的应然路径。

(一)产学研游一体化:多元化深度开发宣传

为开拓开发利用的深度、拓宽宣传推广的辐射面,以达到最佳效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就必须坚持多元化发展,探索出产业发展、知行学习、专业研修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融合发展路径。

要以产业发展为主要抓手和内生动力。乡村振兴首先聚焦产业发展进而促进乡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充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在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新型服务业、农村电商等乡村产业的基础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旧产业互促互进。红色文旅是对传统旅游业的优化升级,应以红色旅游资源为核心,以住宿、餐饮、娱乐、文创、演出、艺术等方面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对红色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挖掘。如,依托原生态革命旧址,打造主题式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开发红色景区、红色餐饮、红色住宿、红色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
结合“互联网+”思维,发展红色文创产业;
举办红色主题秀、实景演出、情境表演、舞台剧等。

要以知行学习为重要手段和创新平台。乡村振兴既是伟大理论,也是伟大实践;
既需要理论资源的供给,也需要实践基地的开拓;
既脱胎于古今中外关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理论认知,也孕育于古往今来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宏大目标的实践创造。红色文旅拥有着红色革命文化丰富理论与知识的给养,具备着观感体验与现实实践的天然条件,是知行学习的宝贵场域。要多渠道充分挖掘红色资料、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声音、普及推广红色文化,依托本土资源建立并完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辟线上线下联动的红色文化学习平台,借红色文旅资源深入学思践悟,为乡村振兴开疆拓土。

要以专业研修为突破窗口和关键注脚。乡村振兴既是“处江湖之远”而书写在广阔大地上的“俗世文章”,也是“居庙堂之高”而需专业人士群策群力的“锦绣诗篇”。红色文旅资源丰富、研究价值深刻,据此,可通过研培发展,为乡村振兴引航助力。要以相关纪念馆、展览馆、革命遗址、实训基地等红色革命文物资源为依托,以红色研培基地为核心,主要针对团体性受众,制定专门的研培课程计划,采取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境教学、实践教学、体验教学、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以增强专业研修和人才培育的导向性与深邃性。此外,还可通过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国防教育基地等联合共建,不断扩充与完善红色文旅研培体系,健全研游一体化模式,以增强专业研修的联动性,更大程度发挥一体化效应。

(二)省市县乡一体化:多层次跨际交流联动

为加强多层次的交流联动,以打破跨际间壁垒,实现全方位、网络状的联结互动,齐力助推乡村振兴,就必须统筹谋划、立足地域、着眼细微,实现省市县乡一体化梯度式发展。

要以省一级为统领,做好顶层设计与工作指导。省级部门要加快推进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和相关政策研究,科学宏观把握动态走向,对全省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作出合理化的工作部署与安排。首先,要开展红色文旅资源状况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摸清楚红色文旅资源家底,建立起红色文旅资源目录,才能有效厘清红色文旅资源的分布状况与规律,为扎实推进红色文旅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提供资源支撑。如,结合各省“党史学习教育”的实际情况,动员组织各部门深入调查当地的红色文旅资源状况,包括种类、分布、保护、利用等。其次,要加强红色文旅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利用的前提是保护,要带动各地充分做好红色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如,启动革命文物险情排查排除工程、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革命文物保护的业务培训以及基层革命文物人才的培养等。通过创建红色文旅精品景区、开发红色文旅经典线路、打造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的精彩样本等,实现对红色文旅资源的有机开发与利用。最后,要推动红色文旅发展省际间交流。我国红色文旅资源分布广泛,各省资源密度和特色不一,省级层面在做好自身的统一调度安排外,还应注重与他省资源的联动与合作。如,联合举办全国性的红色文旅主题展览、建立片区性红色文旅议事协会、打造跨省红色文旅路线等。

要以市县一级为抓手,做好特色发展与协同合作。市县一级是连接省级部署与基层落实的中间地带和关键环节,其工作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体工作成效。各市县应结合自身不同条件与优势,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事而异、因地制宜,求同存异、长线发展。首先,要做好全域旅游这篇大文章。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红色文旅作为旅游的一个分支,因其极高的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已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红色文旅应转变传统“景点旅游”的思路模式,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的角度推进自身发展,融入“全域旅游”的洪流之中,在市域发展和县域开发中发挥出其助推乡村振兴的“洪荒之力”。其次,要去同质化以实现特色发展。当前,红色文旅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市场缺乏活力与流动性。各市县应依托自身种类和丰富程度不一的红色资源,实现红色文旅的个性化发展。如,推动传统红色文旅产品和服务特色化转型、开创融合民间文艺的体验型项目以增强红色文旅的故事性和吸引力、打造特色文创产品和文化品牌等。最后,要存异求同以推进整体协作。各市县间及市县内部既要存异,也要求同。要坚持共同的目标导向并建立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盘活全市全县范围内资源,推动红色文旅蓬勃发展。

要以乡镇一级为定锚,做好基层落实与阵地建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作为行政意义上的基层和地理文化意义上的根基之地,是国家大政方针得以贯彻落实、红色文旅和乡村振兴资源赖以依托的重要阵地。首先,要解读消化重要政策文件和相关精神指示。作为举足轻重的实践场域,乡镇在发展红色文旅以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意识,充分有效解读并消化相关文件,为实践开展提供政策支撑。其次,要整体优化乡村发展空间布局。各乡镇应结合自身资源分布特点,科学规划、有机整合,结合“村景互促”“人景融合”“自然人文一体”等发展理念,形成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空间格局。最后,要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依托当地或乡镇际间红色文旅资源,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积极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统筹推进全乡镇基层党建工作,筑牢巩固基层战斗堡垒,推动广大党员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营造全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游客群众爱国热情,紧紧凝聚起群众力量,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三)人财物制一体化:多方位体系综合保障

为提供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以保护网络和安全屏障,守住底线,充分发挥兜底作用和保障功能,必须构建并筑牢由人力、财物以及机制等构成的多方位综合保障体系。

要念好“人才经”,实现对红绿资源的灵活调度。挖掘红色文旅资源、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充分发挥教化作用和经济价值,人才是关键。首先,要打造一批专业素质过硬、道德情操深厚的红旅人才队伍[6]。如,通过景区与相关高校、职校定向合作,接揽有专业学科背景的人才投身其中以提供智力支持;
对现有专职红旅讲解员和导览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
在全社会广泛吸纳相关人才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等。其次,要注重从本土中挖掘“千里马”。通过改善乡村本土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增加红色文旅发展相关保障机制的投入,鼓动和发挥好新乡贤、乡村青年等群体的热情与干劲。最后,要筑“巢”引“凤”,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各红色文旅景区和原生村落应加强自身实力锻造、扩大宣传与影响,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谱写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要算好“账本簿”,做足经费与物质保障。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谋其位,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有效引导和支持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红色文旅的健康有序发展。如,安排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旅游部门开展相关从业人员培训、精品旅游路线的推广宣传、优秀经典景区的评选优化等工作;
开拨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以支持重点红色文化旅游区、旅游线路中的革命文物和红色遗迹的保护与展示工作;
发放优抚相关事业单位补助资金,用于红色旅游开发和设施维修改造等。各级尤其是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红色文化旅游区的物质增援与供给。如,大规模修缮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红色文旅线路依附的交通网格,增设与红色文旅发展需求相配套的岗位窗口,优化景区公共信息服务网络等。

要打好“机制牌”,筑牢全过程制度藩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至国家制度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进行定位和谋划,提出“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具体包括:完善与创新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和乡村土地的规划建设机制、财政金融体制、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融合利用机制、公共服务融合转化机制、红色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此外,在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和成果利益分配机制的健全完善也举足轻重。要建立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与规定,法治约束与公序良俗相辅相成,以筑牢全过程制度藩篱,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拓展红色文旅和乡村振兴的脱贫富民功能。

猜你喜欢文旅红色旅游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文旅照明的兴起照明工程学报(2018年1期)2018-03-19追忆红色浪漫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09年18期)2009-08-31